透视

透视学的应用(八)

a 夏天 提交于 2021-01-19 07:58:18
再看图十五,当我们仰望的时候,会发现原本与地面垂直的建筑边缘线向视觉中心倾斜。与玩射击游戏都有这样一个习惯,当我们持狙击步枪的时候,往往在显示屏中心手画一个准心,便以提高盲狙准确率。在画面中,我们用同样的原理,在游戏界面的中心选一个准心,准心的横纵虚线分别为游戏场景中的视平线和视中线。因为距离建筑物较近,建筑轮廓只呈现一半,加上仰视的角度,由于透视规律的原因,我们所看见的物体形变就会越大。因此就出现第三个透视点,这样的透视称为 三点透视 。 如 三点透视 示意图(图十六),这是从图十五解剖出来的线框图,通过结构图来简述三点透视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三种视觉情况,一是平视;二是仰视;三是俯视。其中平视的视线与地平线互相平行,和地平线垂直的物体轮廓线在视觉中就不会产生形变,因此会出现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情况;而当仰视与俯视的时候,视线与地平线会产生夹角,和地平线垂直的轮廓线就会产生形变。 来源: oschina 链接: https://my.oschina.net/u/2971691/blog/814005

透视学的应用(二)

坚强是说给别人听的谎言 提交于 2020-04-26 04:33:03
(图一)当我们站在笔直的街道上,向道路远方望去的时候,将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街道向远方延伸的同时,由宽逐渐变窄,以致交汇在远方。道路两旁建筑间隔远处密,近处疏;停放的车辆远处小,近处大;景物远处模糊,近处清晰。这种现象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容易理解,因为我们眼睛所观察到的景象就是这样。从出生到现在,由于眼球生理结构的特点,我们早已经习惯这种 透视 规律。因此就出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并且在视觉中水平方向的平行支线和延长线都将在远方消失于一点(图二)。因为这种现象符合人眼的视觉习惯和规律,所以会给人真实感、立体感。 当我们在绘画或者 设计 过程中,要表现一种立体而有空间感的画面时,就需要通过透视学的原理,从我们的思维中把三维空间转换到二维平面里面去。 来源: oschina 链接: https://my.oschina.net/u/2971691/blog/808582

透视学的应用(一)

你。 提交于 2020-04-26 04:32:53
1、绘画 透视 学 在一般的绘画艺术当中,一幅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调子,二是构图。其中调子指的是画面的素描关系和色彩关系;而构图指的是画面中的比例、结构、空间透视等。前面用四期的文章来简述色彩的运用,分别江苏色彩的分类以及色相心里影响等,色彩应用在日常绘画和艺术设计中举足轻重。然而,空间透视则是重要的第二环。本文所提到的空间透视基本原理,都是绘画透视学。 2、什么是透视? 很多初学画画的人,甚至一些刚刚起步的设计师,经常听别人提到透视这个概念。你的这幅画透视关系不对,你这张图透视出现点问题,或者当遇到要 设计 一个场景的时候,物体应该如何摆放才符合人视觉透视呢。很多初学者并不了解它真正的概念,带着疑问去阅读,到底什么是透视? 这里我们所讲到的“透视”,是一种绘画中的术语,它包含物理学、光学、数学原理和生物科学等学科,特别是投影几何的原理运用到绘画中来的专业技法理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人和物的形象,有远近、高低、大小、长短等不同,这是由于距离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中引起的不同反映,以上这些就属于透视现象。 来源: oschina 链接: https://my.oschina.net/u/2971691/blog/808577

透视学的应用(十)

那年仲夏 提交于 2020-04-26 04:32:42
5、小结 透视学 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它包含物理学、生物学、光学等等,我们先跳过这些复杂的理论,直接地从绘画透视学中渗透,揭开绘画透视法的规律,奠定美术创作的基础。 以上简述中西方透视学的美术史,从不同哲学思维角度形成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一是代表古代中国的散点透视法;而是代表古代西方的焦点透视法。前者具有主观感受,而后者则具有科学真实性。因此,我们主要学习西方的 焦点透视学 。 透视现象 主要分三种,焦点透视(一点透视)、成角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生活中,我们的视觉呈现的画面大多是三点透视的透视现象,当我们平视的时候,才会出现焦点透视和成角透视。这三种透视,最大的区别是它们的灭点(消失点),依次是一个、两个和三个。 来源: oschina 链接: https://my.oschina.net/u/2971691/blog/814026

透视学的应用(五)

淺唱寂寞╮ 提交于 2020-04-26 04:32:30
上图,是非常著名的作品《最后的晚餐》。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对 透视 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论绘画》中,达芬奇提出三个透视方法的观点:一是远距离物体尺寸的减小(精准的缩放比例);二是颜色的逐渐衰减;三是物体轮廓逐渐模糊。比如,在我们生活中著名的建筑师,他往往就能把远处的尺寸目测出来,而且非常精准。我们在日常绘画中,常常举起笔头测量物体的长度,画面上的比例就会更加精准。这些思考的过程就是透视学潜意识发挥的作用。《最后的晚餐》是经典的焦点透视,可见整个场景的轮廓线都聚于一点,如图九,如果我们从画中单个物体来观察,那么B点只是四边形的棕红色墙体;我们再从整体来观察,就会发现那是四个面积相同的矩形棕红色墙体。透视把原来物体的轮廓都“改变”了,因为我们视觉已经习惯这种变化规律,当我们拥有透视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就不难目测尺寸以及辨别物体的空间关系。 图十是《最后的晚餐》延伸的 透视 线框图。其中线段C为视平线,所有物体因为越来越远而最终消失在这条线上;线段A是视中线,它通常把视觉画面分成两半;视中线和视平线的交点(B点),也是我们视觉的焦点,称为心点;而在视平线的两端分别有两个透视的消失点,称之为灭点(D点);在视中线上下两端也分别有两个透视点,上方的交点称为天点(E点),下方的交点称为地点(F点)。 通过以上的作品我们知道,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中,为了使画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透视学的应用(九)

落花浮王杯 提交于 2020-04-26 03:13:27
每当我们仰视的时候,视平线就会上升,与地面垂直的建筑轮廓就会向上靠近,最终交于天上的一点,称为 天点 ;而当我们站在高楼往下看的时候,视平线就会降低,与地面垂直的建筑轮廓线就会乡下聚拢,而延伸线最后交于地下更深的一个点,称为 地点 ;如图十六,A为视觉焦点,它是无限延伸的空间纵深,最终消失成一个点;B点是天点,与地平线垂直的轮廓线最终无限消失于天空的一个消失点;C点是右灭点,当物体的轮廓线与水平线产生夹角时,无限延伸的一个点。 来源: oschina 链接: https://my.oschina.net/u/2971691/blog/81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