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

在团队中使用GitLab中的Merge Request工作模式

冷暖自知 提交于 2020-01-23 21:00:30
在团队中使用GitLab中的Merge Request工作模式 Jun 1, 2018 | Git | 阅读 在工作中使用 Git 已有5年多的时间了, Git 分布式的工作机制以及强大的分支功能使得在团队中推广使用没有受到什么阻碍。一直以来都是采用的分支管理模式,我把项目的开发分为三个阶段:开发、测试和上线。 分支管理模式 开发阶段 除了 master 分支创建一个供所有开发人员开发的 dev 分支; 开发人员在 dev 分支上进行工作,随时随地 commit ,每天 push 一次到服务器; push 代码前需要进行 pull 操作,因为有可能在之前有别的成员先进行了 push 操作,如果有冲突还需要进行冲突解决; 每天上班后所有成员对 dev 进行 pull 操作,获取所有成员 push 的代码,有冲突需要解决; 团队Leader每天将 dev 合并一次到 master 。 测试阶段 测试进入后就需要添加 test 分支; 在开发人员将代码 push 到 dev 分支后,可以在 dev 基础上创建 test 分支,测试人员以 test 分支搭建测试环境,开始测试; 开发人员在接受到 bug 后,直接在测试分支上修改,然后让测试人员进行验证; 每天团队Leader将测试分支上修改的 bug 合并到 dev 分支上,这样所有团队成员当天修复的 bug 都会在第二天被团队其他人

相信坚持的力量,我的程序员打怪升级之路

孤街浪徒 提交于 2020-01-21 12:43:37
摘要: 在技术型公司团队中最重要的文化是学习能力,只有不断的学习整个团队的竞争力、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战斗力才能越来越强。 我是来自阿里云-云通信技术团队的玄照,2015年底进入阿里,刚渡过三年醇,正迈向五年陈的路上。个人兴趣爱好广泛,静的、动的,音乐、游戏、电影、运动都比较喜欢。 玄照,阿里云高级技术专家 程序生涯启航 第一次接触编程是在高中时期“非常不重要”的计算机课程Basic语言,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清晰的记得当时第一堂上机课时运行编写好的代码时的那种神秘、好奇、激动的心情,我想应该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坚定了到今天的程序员生涯。因为偏科严重,大学并未能如愿进入计算机相关的专业,但因为兴趣还在,所以大学时代对软件编程课程格外关注,有时间也会偶尔到学校计算机学院去旁听自学一些课程。 可能就是因为内心始终有一份“执念”,所以运气还不错,毕业就找到了一家软件公司从事网页设计相关的工作,从此开始了转型之路,从网页设计、到测试、到割接脚本、到前端开发、再到后端开发,因为心之所向,所以不管哪里有空缺我都愿意补上去,通过三年的时间,自己也从团队的边缘做到了核心开发。 那个阶段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还是非常迅速,我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首先是看书学习,当时很明确自己的不足,所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一系列JavaScript、Struts、Hibernate、SQL、编程思想、JVM虚拟机、编程思想

如何在工作中快速成长——认知升级方法论(职业规划需要修改)

我的梦境 提交于 2020-01-12 17:30:02
本文介绍如何在工作中快速成长的10条定理,写给即将入职的软件工程师(myself)。快速成长,总得来说就是就是认知升级,认知就是对问题的认、对解决办法的知,认知升级就是寻求从问题到解决办法的 最短路径 、最佳路径,需要依靠 思考沉淀 形成认知,经过 行为惯性 导致升级。 1、培养直觉 划重点:思考形成逻辑,将逻辑反射化、习惯化 原因 :行动被思考脑和反射脑驱使,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5%是非习惯性的,用思考脑的逻辑驱动,95%是习惯性的,用反射脑的直觉驱动,决定我们一生的,永远是95%的反射脑(习惯)。另一方面,反射脑依赖直觉,快速但未必准确,思考脑依赖逻辑,缓慢但是准确。因此,将思考脑的逻辑沉淀培养成直觉,直觉驱动行动,就能够 快速 (因为已经形成直觉) 而准确 (因为是逻辑)。 目标 :将95%中的低质量习惯反射,训练成逻辑后的高质量习惯反射,训练过程会痛苦,需要刻意训练,但是一旦训练成直觉,会变得非常自然。 行动 :专注输出,将知识输出、将方法论输出、将经验输出、将推理输出等等。输出的前提是专注输入和思考沉淀,输出刻意倒逼输入和思考(比如写这个文章可以驱使认真阅读理解原文)。 2、 改变坏习惯 划重点:在触发条件发生后,做正确的决策(做对选择题) 了解习惯机制的前因后果,并在习惯触发之际做正确的决策,假以时日新习惯即可以代替就习惯。我在2019年4月25日写下这边文章

快速掌握一门新技术

安稳与你 提交于 2020-01-12 01:44:27
IT行业中的企业特点是都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这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密切相关。如果你在企业中扮演的是工程师的角色的话,那么你的核心竞争力就是IT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储备情况。而众所周知,IT行业是一个大量产生新知识的地方,就拿Web前端举例,短短的5,6年时间,Web前端已经经历了数次变革,就目前来看变革还将继续下去。从以前的DIV+CSS网格化布局到JavaScript的方兴未艾,然后是各种JavaScript框架的百家争鸣,HTML5和CSS3的落地,移动Web冲击下带来的响应式设计,jQuery、AngularJs、ReactJs和VUE等操作DOM元素截然不同的理念和方式,Web Component的标准化进程等。为什么现在企业到处都在招前端工程师?好像突然之间,前端工程师成了稀缺资源。这里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前端工程师跟不上行业变化,无法达到目前市场上对前端工程师的能力和要求。在这种大环境下,工程师能够掌握快速学习的能力就变的至关重要。 快速掌握一门新技术的先决条件 要想快速掌握一门新技术,首先有两个先决条件。 首先思想要主动求变,敢于跳出的自己的舒适区,对任何技术都抱有开放的心态。 贪图安稳是人的本性。而这种本性往往会阻碍你的发展。人所能了解的知识的多少,取决于自己的舒适区有多大,舒适区越大,与外界接壤的范围越大,就越感觉自己的无知。程序员至少要做到两点

《怎样成为一个高手》观后感

家住魔仙堡 提交于 2019-12-20 02:34:09
《怎样成为一个高手》观后感 首先听完罗振宇老师这期节目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刻意练习、拆分重复练习、掌握概念、做笔记与自己的知识链接起来、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非舒服区、及时接收反馈才能掌握进步。 其次罗振宇老师讲了我个人感觉一个重中之重的道理就是像罗振宇老师说的那种,接受知识的枪林弹雨,看过也就过了只有在看视频的时候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用来理解知识,关了视频睡觉一切回到看视频前,看一遍只是当时记住了,过一晚就会忘,所以这个视频我看了N+1遍,我去慢慢体会罗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把所有感觉是重点的记录下来,当看到这些关键字时就能回想起全部内容,看一遍感觉罗老师说的很对过一会就忘感觉这就是没有进入非舒适区,大脑处于一个非常舒服的状态去学习,以至于睡一觉就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我运用罗老师的方法讲我总结的这几点做了自己的理解: 刻意练习 :练习就是摸清套路和概念,并针对性的反复训练。刻意就是持续的做你不会做的事,让自己永远处于不舒适区,永远挑战,练习不能傻练,成为高手的秘诀是刻意练习,要学会刻意练习。 拆分重复练习 :把一个系统拆开来分析研究,但不要忽略整体战略把控。 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非舒服区 :学习的本质就是脱离舒服,持续做你不会做的事 即时反馈 :好的学习环境是能够提供即时反馈的环境,能够产生互动,指导你下一步的学习,及时接收反馈才能掌握进步 知识互动 :知识是大脑中信息生成的结构

二十出头,老气横秋

自作多情 提交于 2019-11-28 15:45:09
有的时候,我们希望年轻人成熟一点,不要巨婴,不要总是等着别人来解救,要自立,要有担当。 但有时候吧,发现有些年轻人,似乎过于成熟了,二十来岁的人,感觉怎么就老气横秋的。 1、市侩 知识星球里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其实很多不同人有类似的问题,校园里比如入学生会啦,入党啦,申研啦,或者争取什么一个觉得可能有价值的名额啦。认识什么什么人,和某某负责人有怎样怎样的关系。要不要送点礼,应该怎么让对方欣赏自己。等等等等。 你说该怎么形容呢,感觉就是市侩。 什么走走关系这样那样,送点礼这样那样,还有之前网上也传播过的,学生会一个干事群,还要尊卑有序,不能随便对学生会干部指名道姓,都哪来的这么多臭毛病。 很多年轻人还没进职场,学了一堆所谓的“规矩”,如何拍马屁,如何攀关系,如何送礼,如何懂人情,自以为这是成长的经验,甄嬛传看多了吧。 在职场学会彼此尊重是必要的,学会正确的沟通表达,坦诚,以及对合作者,以及帮助过你的人真挚的赞扬,都是必要的,但这个尺度在哪里。 真诚的感谢别人对你的帮助和支持。 而不是为了获得利益曲意迎合、奉承别人。 你的感恩是不带利益诉求的,是对既往行为的善意回馈。 你的送礼是赤裸裸利益交换的,是对预期行为的一种付费。 对不起,你这点资本,能交换个屁。 天天花小心思琢磨这些,不会觉得自己恶心么。 2、安稳 看到有年轻人这样提问,应届生刚刚毕业,找工作,说大城市攒不下钱买房

重读黑客与画家

断了今生、忘了曾经 提交于 2019-11-27 10:43:34
《黑客与画家》这本书的中译本出版于2011年4月,它的作者是美国互联网界"创业教父",哈佛大学计算机博士Paul Graham,他的译者是著名blogger、译者阮一峰先生。 这本书在2011年一上市就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我在第一时间拿到纸质书后,通读了两遍,当时感觉很震撼,可以说本书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优秀的人文类技术图书,个人非常喜欢,所以在去年在图灵推出多看电子书后,又购买了电子版《黑客与画家》,放到手机和Pad上随翻随看,最近又开始重读。 好书的特点是常读常新,一本好书往往沉淀了作者几十年的岁月,绝不是你草草翻上一遍就可以理解和掌握的。虽然是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阅读,往往给你带来不同的启示和感悟。下面是我重读的读书笔记。 Redesign——设计永无止歇 Paul Graham在黑客的第十四章-梦寐以求的编程语言里,写了一节关于Redesign的随笔。什么是好的文字?好的文字来自于不停的修改,好的编程语言和软件产品同样如此,在个人的工作生涯里,我的体会是,再多的修改也不过分。可以说没什么软件产品是完美的,完美主义者都是不断打磨产品以趋近完美。如果不信,那么各位看官可以打开你们一年前写得代码或文章,如果脸红的话就吱一声吧。 同样,如果你想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设计和实现,那你就需要保证你的工作在某个特定阶段是可持续的。我的建议是无论选择公司,还是在公司内部选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