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三次软件危机的表现及起因
软件危机 :落后的软件生产方式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计算机软件需求,从而导致软件开发与维护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的现象。 第一次软件危机 (60年代~70年代) 20 世纪60年代以前,计算机刚刚投入实际使用,这个时期主要的软件开发方式是使用机器语言或者汇编语言在特定的机器上进行软件的设计与编写。此时的软件规模较小,文档资料通常也不存在,也不需要使用系统化的软件开发方法,基本上是个人设计编码、个人操作使用的的私人化的软件生产模式。这个时代的程序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依赖特定的机器,程序员必须根据所使用的计算机的硬件特性编写特定的程序。 然而从60年代中期开始,大容量、高速度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软件开发急剧增长。高级语言开始出现;操作系统的发展引起了计算机应用方式的变化;大量数据处理导致第一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诞生。软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软件可靠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程序设计的复杂度也随之增长。原来的个人设计、个人使用的方式不再能满足要求,迫切需要改变软件生产方式,提高软件生产率,软件危机开始爆发 。 1968 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计算机科学家在联邦德国召开国际会议,第一次讨论软件危机问题,并正式提出“软件工程”一词,从此一门新兴的工程学科——软件工程学——为研究和克服软件危机应运而生,“软件危机”的概念也是在那次会议上由F. L. Bauer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