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行业导入六西格玛过程中的错误解读
软件行业导入六西格玛过程中的错误解读,六西格玛在制造业的流水线过程以及硬件过程获得巨大成功,这个成绩让软件行业按捺不住,开始把六西格玛植入软件领域,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回头看,六西格玛在软件这块地盘似乎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拿得出手的斩获。 那么六西格玛的植入真的是个错误么?非也!目前六西格玛在软件行业的尴尬处境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其的错误解读,我这里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和大家一起解析。 误解1:六西格玛仅能度量缺陷密度 软件组织在实施六西格玛项目时,会被三个基本问题所困扰:“如何计算西格玛?”“什么是缺陷(defect)?”什么是机会?”因为有数据,许多软件组织仅仅用缺陷密度作为西格玛度量。他们忽略了一个简单事实:缺陷密度只是开发过程中的度量,并不等价于用户使用软件产品的满意度。如果缺陷密度等过程中的度量不能和最终用户使用挂上钩,那么这个度量意义不是很大的。 误解2:只有具备CMMI高成熟度的软件组织才能使用六西格玛 这个误解主要来源于对六西格玛理解的局限,其实当你了解了六西格玛的精髓,你会发现它和CMMI1.3的GPs和CMMI2.0的II和GOV也有密切关系,正如前面讲的六西格玛的Enabling Project。其实六西格玛的许多理念、原则、方法可以帮助到任何级别的软件组织。 误解3:六西格玛仅仅是统计技术的使用 六西格玛(西格玛- 统计学中的标准差)的名字是造成误解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