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

20出头,没上985/211,照样月薪过万!

只谈情不闲聊 提交于 2020-01-05 22:10:58
近用人单位搞歧视,挑学校的新闻比比皆是。 常能听到有人抱怨,985、211的学生不也是人么,他们不就高考的成绩好点么,985、211就了不起吗? 虽然很残酷,但还是要告诉你“是的,他们的确了不起” 还记着去年乌镇互联网大会后的那顿饭局吗?如今中国互联网大佬80%+都是名校出身。 名校仿佛成为了一个人成功的必备条件,无论是中国还是全世界。 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创始人,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创始人,不只毕业生,辍学生好像都是名校的更加优秀。 就连卖猪肉,也只有北大才子陈生才能卖出40亿的身家。 在无数人脑海中非名校出身的人,注定成为不了别人羡慕的样子。 就在前不久公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排行榜,清华大学以9065元夺得头魁,紧随其后的是北京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薪酬水平与之相比一如既往地差距很大,大到许多人甚至工作好几年之后,也不一定能达到他们的平均薪资。 这些年,很多公司都说“我们不看学历,只看能力”,嘴上说的好听,但身体还是很诚实的,无论是校园招聘还是社招,名校生,都是他们衡量人才的一个指标,而且是很重要的指标。 而211、985大学有多少呢?截止到2018年,211一共116所大学,而985只有39所。 2018届毕业生有820万人,大多数人既不是985,也不是211的毕业生,难道注定要低人一等吗?

如果不能读名校,孩子是否已输在起跑线?

邮差的信 提交于 2019-12-02 08:23:51
文章转载自李永乐老师的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wsI9l-l3Do6TLvilVPCGlw 最近观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觉得很符合中国现状,看着挺扎心的。影片最终还是已主人翁的孩子离开了德里学校结局,也没有引起引起德里学校其他家长的共鸣,挺悲哀的结局,也无法撼动教育分阶级的事实。 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不仅可以引发公众对现实的思考,甚至可以影响社会,比如韩国电影《熔炉》就促进了熔炉法的通过。 在印度电影《起跑线》中,男主是一个出身下层的服装店主,虽然有钱,却没有受到过很好的教育,连英语都说不好。女主一心想让自己的女儿上优质学校,进入上流社会。为此他们不惜花重金买了高档社区的学区房。但即便如此,他们也需要通过学校的各种审查。但是他们失败了,原因是学校觉得他们两人没有受到过很好的教育。 为此,两人被迫从高档社区搬到贫民窟,通过假装贫民的办法来获取政府划拨给穷人的25%入学名额。在这里他感受到了穷人的善良。 当他们最终让自己的孩子进入他们心仪的小学之后,男主却承受不了内心的煎熬。当他发现所谓的名校不过是一个生意后,毅然决定揭露这一切。 电影之所以引起这么多中国观众的共鸣,是因为电影里的情景与我们的生活太像了。学区房、择校、托关系、抽签入学、学校之间的巨大差别、有人的抗争与多数人的沉默,哪一件事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呢? 在电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