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协议

网络架构系列1--TCP/IP详解

不羁的心 提交于 2020-01-26 02:37:40
不诗意的女程序媛不是好厨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From李诗雨—[https://blog.csdn.net/cjm2484836553/article/details/103930596] 《网络架构系列1--TCP/IP详解》 1.计算机网络分层▲(面试点) 1.1 OSI七层网络模型 和 TCP/IP参考模型 2.IP地址 和 端口号 2.1 IP地址 2.2 端口号➹(暗涉一道面试题) 3. TCP和UDP 3.1 TCP的定义和特点 3.2 UDP的定义和特点 4. TCP报文结构 5. TCP中的三次握手▲▲▲(面试点) 5.1 描述一下TCP中三次握手的流程 5.2 为什么TCP建立连接需要三次握手? 5.3 TCP三次握手有什么漏洞吗(知道即可) 6.TCP中的四次挥手(面试点▲) 6.1 描述一下TCP中四次挥手的流程 6.2 为什么TCP释放连接需要四次挥手? 6.3 为什么建立连接是三次握手,而关闭连接却是四次挥手呢,为什么2、3两次不能合并呢? 7.TCP协议中的窗口机制(拓展,了解一下即可) 网络架构,可以算得上是面试的宠儿了,我也废话不多说,直接上重点。 1.计算机网络分层▲(面试点) 1.1 OSI七层网络模型 和 TCP/IP参考模型 重点1 :OSI七层网络模型 和 TCP/IP参考模型 ,它可是面试的敲门砖,所以大概的内容要记住。 (PS

配置SQLServer,允许远程连接

陌路散爱 提交于 2020-01-26 02:36:23
需要别人远程你的数据库,首先需要的是在一个局域网内,或者连接的是同一个路由器,接下来就是具体步骤: (一)首先是要检查SQLServer数据库服务器中是否允许远程链接。其具体操作为: (1)打开数据库,用本地帐户登录,右击第一个选项,选择属性: (2)在打开的属性窗口,在其右边点击“连接”,然后再左侧勾上“允许远程连接到此服务器”: : (二)为微软SQL服务器(MSSQLServer)配置相应协议。 (1)依次选择:开始-〉所有程序-〉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配置工具-〉SQL Server配置管理器,如下图所示: (2)打开SQL Server配置管理器后,选择SQL Server网络配置下面的MSSQLSERVER,然后看右边里面的TCP/IP是否为“已启用”,如下图所示: (三)检查SQL服务器防火墙设置 (快捷步骤-直接关闭防火墙(不安全)) (1)在进行完上两步操作后,用户需要做的是对SQL服务器防火墙进行重新配置。在进行这一步操作时,首先找到SQL服务器上那个端口支持TCP/IP协议。用户可以在SQL服务器防火墙已经处于运行状态下,右击“TCP/IP协议”选择“属性”: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台SQL服务器上支持TCP/IP协议的是1433端口。下一步要做的是在防火墙的配置中允许1433端口支持TCP/IP协议即可

TCP/IP协议详解

让人想犯罪 __ 提交于 2020-01-25 10:48:40
1、TCP/IP协议栈 四层模型 TCP/IP这个协议遵守一个四层的模型概念:应用层、传输层、互联层和网络接口层。 网络接口层 模型的基层是网络接口层。负责数据帧的发送和接收,帧是独立的网络信息传输单元。网络接口层将帧放在网上,或从网上把帧取下来。 互联层 互联协议将数据包封装成internet数据包并运行必要的路由算法。 这里有四个互联协议: 网际协议IP:负责在主机和网络之间寻址和路由数据包。 地址解析协议ARP:获得同一物理网络中的硬件主机地址。 网际控制消息协议ICMP:发送消息,并报告有关数据包的传送错误。 互联组管理协议IGMP:被IP主机拿来向本地多路广播路由器报告主机组成员。 传输层 传输协议在计算机之间提供通信会话。传输协议的选择根据数据传输方式而定。 两个传输协议: 传输控制协议TCP:为应用程序提供可靠的通信连接。适合于一次传输大批数据的情况。并适用于要求得到响应的应用程序。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提供了无连接通信,且不对传送包进行可靠的保证。适合于一次传输小量数据,可靠性则由应用层来负责。 应用层 应用程序通过这一层访问网络。 网络接口技术 IP使用网络设备接口规范NDIS向网络接口层提交帧。IP支持广域网和本地网接口技术。 串行线路协议 TCP/IPG一般通过internet串行线路协议SLIP或点对点协议PPP在串行线上进行数据传送。

ARP(地址解析协议)

不打扰是莪最后的温柔 提交于 2020-01-25 10:13:04
目录 1. ARP 概述 2. ARP 协议工作原理 3. ARP 缓存 4. ARP 报文格式 5. 抓包分析 5.1. ARP 请求报文 5.2. ARP 应答报文 6. 免费 ARP 7. ARP 代理 8. ARP 攻击 [参考文献] 1. ARP 概述 地址解析协议 ,即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是根据IP地址获取物理地址的一个TCP/IP协议。 它是IPv4中网络层必不可少的协议,不过在IPv6中已不再适用,并被邻居发现协议(NDP)所替代。 主机发送信息时将包含目标IP地址的ARP请求广播到网络上的所有主机,并接收返回消息,以此确定目标的物理地址;收到返回消息后将该IP地址和物理地址存入本机 ARP缓存 中并保留一定时间,下次请求时直接查询ARP缓存以节约资源。 地址解析协议是建立在网络中各个主机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 ,网络上的主机可以自主发送ARP应答消息,其他主机收到应答报文时不会检测该报文的真实性就会将其记入本机ARP缓存;由此攻击者就可以向某一主机发送伪ARP应答报文,使其发送的信息无法到达预期的主机或到达错误的主机,这就构成了一个ARP欺骗。ARP命令可用于查询本机ARP缓存中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添加或删除静态对应关系等。相关协议有RARP、代理ARP。 网络层使用的是 IP 地址

『TCP/IP详解——卷一:协议』读书笔记——11

落花浮王杯 提交于 2020-01-25 08:39:03
2013-08-23 20:00:18 第4章 ARP:地址解析协议 4.1 引言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是获取物理地址的一个TCP/IP协议。物理地址就是我们通常说的MAC地址。当一台主机把以太网数据帧发送到位于同一局域网上的另一台主机时,是根据48bit的以太网地址来确定目的接口的。设备驱动程序从不检验IP数据报中的目的IP地址。地址解析为这两种不同的地址形式提供映射:32bit的IP地址和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任何类型的地址。ARP为IP地址到对应的硬件地址之间提供动态映射。我们之所以用动态这个词是因为这个过程是动态完成的,一般应用程序用户或系统管理员不必关心。   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反向地址转换协议)是被那些没有磁盘驱动器的系统使用(一般是无盘工作站或X终端),它需要系统管理员进行手工设置。我们在下一章进行讨论。 4.2 一个例子 上图是一个基本完整的通信过程,主要为了解释ARP的工作步骤。书上用 % ftp bsdi 这个命令作为示范,意思是向bsdi主机请求ftp协议链接。工作过程如下: 1. 应用程序FTP客户端调用函数gethostbyname(3)把主机名(bsdi)转换成32bit的IP地址。这个函数在DNS(域名系统)中称作解析器

TCP/IP协议

橙三吉。 提交于 2020-01-25 08:02:26
1、TCP/IP协议族的四个层次 1)链路层: 称数据链路层或网络接口层,通常包括操作系统中的设备驱动程序和计算机中对应的网络接口卡 2)网络层: 称互联网层,处理分组在网络中的活动,例如分组的选路。在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协议包括IP协议(网际协议),ICMP协议(Internet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以及IGMP(Internet组管理协议)。 3)运输层: 主要为两台主机上的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在TCP/IP协议族中,有两个互不相同的传输协议:TCP(传输层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TCP为两台主机提供高可用性的数据通信,确认接收到的分组,设置发送最后确认分组的超时时钟等。由于传输层提供了高可靠性的端到端的通信,因此应用层可以忽略所有这些细节。 UDP为应用层提供一种非常简单的服务。它只把称作数据报的分组从一台主机发送到另一台主机,但并不保证该数据报能到达另一端。任何必须的可靠性必须由应用层来提供。 4)应用层负责处理特定的应用程序细节。 Telnet 远程登录。 FTP 文件传输协议。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SNMP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beaconSky/p/7608269.html

ISO/OSI模型

不羁岁月 提交于 2020-01-25 00:53:24
ISO七层模型由下至上为1至7层,分别为: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会话层(Session layer)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网络层(Network layer)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其中上三层称之为高层,定义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和人机界面。什么意思呢,就是上三层负责把电脑能看懂的东西转化为你能看懂的东西,或把你能看懂的东西转化为电脑能看懂的东西。 下四层称之为底层,定义的是数据如何端到端的传输(end-to-end),物理规范以及数据与光电信号间的转换。 应用层,很简单,就是应用程序。这一层负责确定通信对象,并确保由足够的资源用于通信,这些当然都是想要通信的应用程序干的事情。 表示层,负责数据的编码、转化,确保应用层的正常工作。这一层,是将我们看到的界面与二进制间互相转化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语言与机器语言间的转化。数据的压缩、解压,加密、解密都发生在这一层。这一层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将数据处理为不同的格式,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文件扩展名。 会话层,负责建立、维护、控制会话,区分不同的会话,以及提供单工(Simplex)、半双工(Half duplex)、全双工(Full duplex)三种通信模式的服务

OSI模型与TCP/IP模型

感情迁移 提交于 2020-01-24 22:44:53
一、OSI七层参考模型 OSI模型,即开放式通信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为网络的标准框架,简称OSI。 OSI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换分为以下七层: 1、物理层 物理层规定了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过程特性。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一个传输数据的物理媒体。在该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属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代表包括:EIA/TIARS-232、EIA/TIARS-449、RJ-45等。 2、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实现了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该层协议的代表包括:HDLC、PPP、STP、帧中继等。(物理寻址–固定、硬件 核心功能:介质访问控制、控制物理层) 3、网络层 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联等。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RIP、OSPF、ARP、RARP、ICMP等。(逻辑寻址–临时、范围) 4、传输层 传输层时第一个主机到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

浅看网络结构与TCP/IP协议栈

妖精的绣舞 提交于 2020-01-24 01:02:06
CS&BS 根据理解,简单画了图: TCP/IP协议模型 根据初步理解,总结如下: TCP/IP协议栈 不同的层 作用 协议 应用层 决定了向用户提供应用服务时通信的活动,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的通信 HTTP BS架构,使用URI定位互联网中的资源,无状态协议(Cookie的出现) SMTP 发送电子邮件的协议,客户端以文本形式发出请求,服务端返回3位数字作为应答 SSH 加密的远程登录系统协议 FTP 文件传输协议,使用两条TCP连接:控制和数据传输,通过ASCII码字符串请求,使用3位数字应答 QQ TCPF协议(文字聊天协议),建立在UDP之上,不同请求的发起方相同,请求和响应的序列号相同 DNS 域名解析协议,解决IP地址不好记忆的问题,通过域名检索IP地址,还可查询许多其他记录 传输层 两主机通信时进行建立连接和断开连接的处理,并为确保数据传输进行确认 TCP 面向有连接,保证主机之间通信(可以正确处理丢包、传输顺序乱掉等),能够有效利用带宽,缓解网络拥堵 UDP 面向无连接,可随时发送数据,在收到数据时立即原样发送到网络上,不保证通信 互联网层 在网络和网络相互连接的环境中,将数据从发送端主机发送到接收端主机 IP 跨越网络传送数据包,使整个互联网都能收到数据,使用IP地址,非可靠传输(即使数据包未成功传输也不会重发) ICMP 解决数据包未成功传输问题

计算机网络网络层IP协议

半城伤御伤魂 提交于 2020-01-23 23:06:02
本文是在学习谢希仁编著的《计算机网络》一书的网络层相关知识后,对某些个人认为是重点内容的部分做出的总结。 本文的将涉及:IP地址划分,CIDR,ARP,IPv4数据报格式,IP层转发分组的过程,ICMP,路由选择协议,IPv6,MPLS. 1. IP地址划分 首先要清楚,IP地址是给互联网上每一台主机或路由器的每一个接口分配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唯一的32位的标识符,而且是一个软件地址(有别于MAC地址)。 IP地址由互联网名字和数字分配机构ICANN(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进行分配。 IP地址呈现两级结构,第一级为网络号,由IP地址管理机构分配,第二级为主机号,由运行商自行分配。IP地址的结构可以记为: IP地址 ::= { <网络号>, <主机号> } 传统的IP地址被划分为5类: A, B ,C ,D ,E类。前三类为单播地址,D类为多播地址,E类保留为以后用。每类IP地址的格式详见《计算机网络》(谢希仁著,第七版) P119,这里不多阐述,事实上,由于近年来已经广泛地使用了无分类的IP地址进行路由选择,A, B, C类地址的区分已经成为了历史。这里仅介绍一下IPv4中某些特殊的地址: 网络号 : 主机号 源地址使用 : 目的地址使用 : 意义 0 : 0 可 : 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