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st

SSD固态硬盘的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概述

∥☆過路亽.° 提交于 2019-12-16 07:08:55
展开 我们都知道,早期的电脑CPU是可以直接从硬盘上面读取数据进行处理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硬件的发展速度也是极其迅猛。CPU主频的不断提升,从单核到双核,再到多核;CPU的处理速度越来越快,而硬盘的的读写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CPU的读写速度,后来增加了内存这个读写速度相对较快的缓存,而内存也是蓬勃到发展,从SDRAM到DDR,从DDR到DDR2再到DDR3,但是无论怎样,内存缓存速度还是跟不上CPU的运算处理速度,后来便在CPU中增加了快速缓存机制!而硬盘这个持久化存储器呢?之前的文章,聊到了机械硬盘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今天就来聊一聊SSD固态硬盘的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如理解有所变差,或文章有所不足,皆因水平所限! 硬盘的发展在不断的科技进步中快速提升,从容量以及速度再到接口方面。从早期的PATA变成SATA,SCSI变到SAS,以及垂直记录技术在容量上的突破,但这些进步亦未能改变磁盘的记录方式。随着人们对数据需求增多,存储系统的瓶颈越来越明显。而在嵌入式领域移动设备和工业自动化控制等恶劣环境下,传统硬盘机械结构已经无法满足要求,而所有这一切随着固态存储(SSD)的到来而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机械硬盘(HDD)运行主要是靠机械驱动头,包括马达、盘片、磁头摇臂等必需的机械部件,它必须在快速旋转的磁盘上移动至访问位置,至少95%的时间都消耗在机械部件的动作上

linux下hosts文件详解

旧时模样 提交于 2019-12-16 01:29:16
1、主机名: 无论在局域网还是INTERNET上,每台主机都有一个IP地址,是为了区分此台主机和彼台主机,也就是说IP地址就是主机的门牌号。 公网:IP地址不方便记忆,所以又有了域名。域名只是在公网(INtERNET)中存在, 每个域名都对应一个IP地址,但一个IP地址可有对应多个域名。 局域网:每台机器都有一个主机名,用于主机与主机之间的便于区分,就可以为每台机器设置主机名,以便于以容易记忆的方法来相互访问。比如我们在局域网中可以为根据每台机器的功用来为其命名。 主机名相关的配置文件:/etc/hosts 2、主机名配置文件: 主机名的配置文件大多是/etc/hosts hosts 配置文件是用来把主机名字映射到IP地址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这种映射只是本地机的映射,也就是说每台机器都是独立的,所有的计算机都不能相互通过Hostname来访问。 例如: 127.0.0.1 localhost localhost.localdomain localhost4 localhost4.localdomain4 127.0.0.1 localhost.localdomain localhost 192.168.1.195 debian.localdomain debian 一般情况下hosts的内容关于主机名(Hostname)的定义,每行为一个主机,每行由三部份组成

802.11常见帧

落爺英雄遲暮 提交于 2019-12-16 00:04:49
1、802.11 帧类型 802.11协议有规定三种类型的帧,分别时管理帧,控制帧和数据帧。 (1)管理帧 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的最大区别是什么?那就是有没有用网线!有线客户端如果想连接某个网络,只要将网线接到对应的路由器上就好了,但是无线客户端想完成这个“接入”动作应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管理帧的帮忙, 管理帧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无线客户端的接入和断开 。有线连接并不太需要管理帧的帮忙,插拔网线的动作也很简单,但是无线接入却复杂得多。 管理帧是不带上层payload信息的,但是它携带一些固定大小的Information felds和可变大小的Information elements (IE) 。 管理帧主要包括下面这些种类: Association request Association response Reassociation request Reassociation response Probe request Probe response Beacon Announcement traffic indication message (ATIM) Disassociation Authentication Deauthentication Action (2)控制帧 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另外一个区别是传输媒介的稳定性,无线因为传输媒介是电磁波,容易受到各种干而变得不稳定

tcpdump

£可爱£侵袭症+ 提交于 2019-12-15 23:46:44
1:抓包命令 tcpdump -i eth1 host 10.22.23.22 -s 0 -w test.cap -i 指定网卡 host 指定主机 也可以加 port -s 0 抓出全部信息,默认只抓一点点 -w 写到后面文件里面 2:抓包分析 tcpdump -A -r test.cap -r 读 -x 16进制 -A 读出详细内容【可以看到get请求个post请求全部参数什么的】 来源: 51CTO 作者: WDPQW 链接: https://blog.51cto.com/13747009/2458692

Redis-5-集群

丶灬走出姿态 提交于 2019-12-15 17:50:08
1.什么是Redis集群? Redis的集群有两种: 读写分离集群,主从复制。 内置集群,分片。 2.为什么要使用Redis集群? 读写分离集群,解决的是高可用问题。 内置集群,解决的是高扩展和高可用问题。 3.如何搭建Redis集群? 为了保证集群投票,至少需要3个主节点,每个主节点至少需要一个从节点,作为读写分离和热备,总共需要6台服务器。 3.1准备集群节点 复制一个干净的Redis环境的bin文件夹,清理后作为第一个Redis节点 # 进入redis安装目录 cd /usr/local/redis #新建目录,存放redis集群节点目录 mkdir redis-cluster # 复制redis cp -R bin/ redis-cluster/node1 #进入node1目录 cd redis-cluster/node1 # 删除快照和持久化文件(如果有的话) rm -f dump.rdb & rm -f appendonly.aof # 删除原来的配置文件(如果该配置文件被修改过,则删除,可选) #rm -r redis.conf # 复制新的配置文件(可选) #cp /root/redis-5.0.5/redis.conf ./ # 修改配置文件 vi redis.conf 3.2集群环境的Redis配置文件 # 不能设置密码,否则集群启动时会连接不上 #

菜鸟系列docker——docker网络(8)

六眼飞鱼酱① 提交于 2019-12-15 16:22:38
Docker网络 Docker在容器内部运行应用,这些应用之间的交互依赖于大量不同的网络,这意味着Docker需要强大的网络功能。 Docker 网络从覆盖范围可分为单个 host 上的容器网络和跨多个 host 的网络,单机意味着该网络只能在单个Docker主机上运行,并且只能与所在Docker主机上的容器进行连接。主要分为三种网络,none、host、bridge。 每个Docker主机都有一个默认的单机桥接网络。在Linux上网络名称为bridge,除非通过命令行创建容器时指定参数--network,否则默认情况下,新创建的容器都会连接到该网络。 Docker 安装时会自动在 host 上创建三个网络,使用docker network ls查看本机创建的docker网络 ➜ first-network git:(1d4d04e9c) ✗ docker network ls NETWORK ID NAME DRIVER SCOPE 63f7ed247cf6 bridge bridge local 6a36000d75cc host host local 31edf37a7261 none null local 可以通过docker network inspect查看某个网络具体描述 ➜ ~ docker network inspect bridge [ { "Name":

Springboot2.X——springboot整合rabbitmq

心不动则不痛 提交于 2019-12-15 08:45:22
一、整合前的准备 1.1、安装windows/linux系统版本的rabbitmq。 1.2、此次整合使用eclipse 二、springboot整合rabbitmq 2.1、pom依赖引入 < dependency > < groupId > org.springframework.boot </ groupId > < artifactId > spring-boot-starter-amqp </ artifactId > </ dependency > 2.2、yml配置和configer文件编写 spring : rabbitmq : host : 127.0.0.1 port : 5672 username : xiangjiao password : bunana virtual-host : /xiangjiao #publisher-confirms: true #消息发送到转发器确认机制,是都确认回调 #publisher-returns: true import org . springframework . amqp . core . Binding ; import org . springframework . amqp . core . BindingBuilder ; import org . springframework . amqp .

浅谈Ansible之playbook

99封情书 提交于 2019-12-15 01:41:23
浅谈Ansible之playbook playbook介绍 playbook的运用 playbook的核心元素: playbook的基础组件: 变量:variables 示例: playbook实现远程安装httpd playbook进阶roles角色 playbook中角色的调用 roles中tags使用 实验:使用roles安装配置nginx playbook介绍 playbook 剧本是由一个或多个“play”组成的列表 play的主要功能在于将预定义的一组主机,装扮成事先通过ansible中的task定义好的角色。 Task实际是调用ansible的一个module,将多个play组织在一个playbook中,即可以让它们联合起来,按事先编排的机制执行预定义的动作 Playbook 文件是采用YAML语言编写的 YAML介绍: playbook采用YAML格式 YAML:Yet Another Markup Language,一个可读性高,用来表达数据序列的格式 YAML能表达的基本数据结构:标量、数组、关联数组 yaml语法特性 以 — (三个减号)开始,必须顶行写; 次行开始写Playbook的内容,但是一般要求写明该playbook的功能; 严格缩进,并且不能用Tab键缩进; 缩进级别必须是一致的,同样的缩进代表同样的级别,程序判别配置的级别是通过缩进结合换行来实现的

MySQL架构——mmm部署实例

风流意气都作罢 提交于 2019-12-14 23:21:10
mmm架构的来源 众所周知,MySQL自身提供了主从复制,然后可以很轻松实现master-master双向复制,同时再为其中一个Master节点搭建一个Slave库。这样就实现了MySQL-MMM架构的基础:master1和master2之间双向复制,同时Master1和Slave1之间是主从复制。 这样整个体系中存在两个Master,正常情况下只有一个master对外提供写服务。如果对外提供服务的master意外宕机了,这是MySQL本身并不具备failover切换的能力,尽管集群中仍然有一个正常的master节点,但应用仍不可用。mysql-mmm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诞生的。 mmm架构的原理 MySQL-MMM是Master-Master Replication Manager for MySQL(mysql主主复制管理器)的简称,是Google的开源项目(Perl脚本),主要用来监控mysql主主复制并做失败转移 其原理是将真实数据库节点的IP(RIP)映射为虚拟IP(VIP)集,在这个虚拟的IP集中,有一个专用于write的IP,多个用于read的IP,这个用于Write的VIP映射着数据库集群中的两台master的真实IP(RIP),以此来实现Failover的切换,其他read的VIP可以用来均衡读(balance)。 mmm机构优缺点 优点

MySQL 部署分布式架构 MyCAT (四)

跟風遠走 提交于 2019-12-14 22:29:36
分片(水平拆分) 2.取模分片(mod-long) cd /data/mycat/conf cp schema.xml schema.xml.rang-long vi schema.xml <?xml version="1.0"?> <!DOCTYPE mycat:schema SYSTEM "schema.dtd"> <mycat:schema xmlns:mycat="http://io.mycat/"> <schema name="TESTDB" checkSQLschema="false" sqlMaxLimit="100" dataNode="sh1"> <table name="t4" dataNode="sh1,sh2" rule="mod-long" /> </schema> <dataNode name="sh1" dataHost="oldguo1" database= "taobao" /> <dataNode name="sh2" dataHost="oldguo2" database= "taobao" /> <dataHost name="oldguo1" maxCon="1000" minCon="10" balance="1" writeType="0" dbType="mysql" dbDriver="native" switchTyp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