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测试

并发负载压力测试

一个人想着一个人 提交于 2019-12-02 15:35:33
ab命令原理 Apache的ab命令模拟多线程并发请求,测试服务器负载压力,也可以测试nginx、lighthttp、IIS等其它Web服务器的压力。 ab命令对发出负载的计算机要求很低,既不会占用很多CPU,也不会占用太多的内存,但却会给目标服务器造成巨大的负载,因此是某些DDOS攻击之必备良药,老少皆宜。自己使用也须谨慎。否则一次上太多的负载,造成目标服务器直接因内存耗光死机,而不得不硬重启,得不偿失。 在带宽不足的情况下,最好是本机进行测试,建议使用内网的另一台或者多台服务器通过内网进行测试,这样得出的数据,准确度会高很多。远程对web服务器进行压力测试,往往效果不理想(因为网络延时过大或带宽不足) 下载安装: http://mirror.bit.edu.cn/apache//httpd/binaries/win32/?C=M;O=A 找到 httpd-2.2.21-win32-x86-no_ssl.msi 参数文档: http://httpd.apache.org/docs/2.2/programs/ab.html 运行: 在Windows系统下,打开cmd命令行窗口,定位到apache安装目录的bin目录下 cd C:\Program Files (x86)\Apache Software Foundation\Apache2.2\bin 键入命令: ab -n 800

性能测试之稳定性测试(可靠性测试)

我是研究僧i 提交于 2019-12-01 11:47:28
原文链接: http://www.cnblogs.com/longronglang/p/9879570.html 概念 首先来说说性能测试:性能是软件的一种非功能特性,他关注的不是软件是否完成了特定的功能,而是软件在完成特定功能是展示出来的及时性。 及时性从不同的视角代表不同的指标: 用户:响应时间 系统管理员:资源利用率,可扩展性,系统稳定性,系统容量 开发人员:系统架构,数据库设计,设计和代码实现 可见,系统稳定性对系统管理员的意义重大,稳定性的好坏也可以直接影响到最终用户所关心的“响应时间”,所以说稳定性测试时性能测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稳定性测试(亦可称可靠性测试)通过给系统加载一定的业务压力,让系统持续运行一段时间(一般为7x24小时),检测系统是否能够稳定运行。 如何实施 一、识别并确认软件主要业务(是否需要稳定性测试) 将稳定性测试的重心放在软件最有Value的地方,比如说一个抢票系统,它最有value的地方是当有一定数量的用户同时进行买票操作是系统的相应时间,资源利用率等是否能够正常且稳定,而不是用户如何添加新的联系人,修改个人信息等 二、罗列主要用户场景及相应负载量 1、用户场景可以根据软件主要业务进行设定 2、对主要场景负载量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或者通过负载测试验证了用户场景的负载量,这将作为一个标准的负载在稳定性测试中使用) 三、制定稳定性指标模型

服务负载测试

有些话、适合烂在心里 提交于 2019-12-01 01:59:45
1.查看当前物理cpu的个数 cat /proc/cpuinfo| grep "physical id"| sort| uni q| wc -l 2.查看当前每个cup的core(核数) cat /proc/cpuinfo| grep "cpu cores"| uniq 3.逻辑cpu个数 = 物理cpu个数 * 每个cpu的核数 cat /proc/cpuinfo| grep "processor"| wc -l 4.查看当前系统负载 使用命令:w 第一行从左面开始显示的信息依次为:时间,系统运行时间,登录用户数,平均负载。 第二行开始以及下面所有的行,告诉我们的信息是,当前登录的都有哪些用户,以及他们是从哪里登录的等等。 load average:后面的三个数值: 第一个数值表示1分钟内系统的平均负载值; 第二个数值表示5分钟内系统的平均负载值; 第三个数值表示15分钟系统的平均负载值。 这个值的意义是,单位时间段内CPU活动进程数。当然这个值越大就说明你的服务器压力越大。一般情况下这个值只要不超过服务器的cpu数量就没有关系,如果服务器cpu数量为8,那么这个值若小于8,就说明当前服务器没有压力,否则就要关注一下了。 5.监控系统的状态 使用命令:vmstat 上面讲的 w 查看的是系统整体上的负载,通过看那个数值可以知道当前系统有没有压力,但是具体是哪里(CPU, 内存

技术分享 | 从库 Seconds_Behind_Master 延迟总结

你离开我真会死。 提交于 2019-11-30 13:18:40
作者:高鹏 文章末尾有他著作的《深入理解 MySQL 主从原理 32 讲》,深入透彻理解 MySQL 主从,GTID 相关技术知识。 本文节选自《深入理解 MySQL 主从原理》第 32 节 到这里本系列已经接近尾声了,是时候对常见引起主从延迟的情形进行一个总结了。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把这些情形拿出来也许大家对具体的原因不是那么清楚,但是经过本系列的学习,我相信当我说起这些情形的时候大家都很清楚它的原因了。当然如果还有其他造成延迟的情形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一、总结 有了前面的知识我们就能够从本质上了解造成延迟的可能有哪些,我先来总结一下这些可能,我将其分为两类: 第一类: 这一类延迟情况可能造成服务器有较高的负载,可能是 CPU/IO 的负载。因为从库在实际执行 Event,如果我们服务器的负载比较高应该考虑这几种情况,关于如何查看线程的负载可以参考 29 节。 大事务造成的延迟,其延迟不会从 0 开始增加,而是直接从主库执行了多久开始。比如主库执行这个事务花费的 20 秒,那么延迟就会从 20 开始,可以自己细心观察一下很容易看到。这是因为 Query Event 中没有准确的执行时间,这个在上一节的计算公式中详细描述过了 ,可以参考第 8 节和第 27 节。 大表 DDL 造成的延迟,其延迟会从 0 开始增加,因为 Query Event 记录了准确的执行时间

100多种最佳软件测试工具介绍-3

懵懂的女人 提交于 2019-11-29 21:20:59
--01-- 性能测试工具 性能测试工具采用简单的自动化脚本,并在数百或数千台计算机上运行,以模拟应用程序在负载下的性能。 这些测试通常很昂贵,并且运行频率低于功能自动化测试。性能测试对于云应用程序尤其重要,有两种主要类型需要考虑: 单一业务(Pure Play) 扩展工具(Extension Tools) 以下是您需要了解的两种工具之间的区别: ☞ Pure Play性能测试工具 优点: 通常更便宜 在购买和实施过程中减少摩擦 使用最好的工具提供更快的开发 支持更多集成和开源使用 缺点: 需要单独的脚本/语言来训练和维护 ☞ Extension 性能测试工具 优点: 允许重用过去的自动化脚本 使用熟悉的语言 跨多个工具提供单一供应商关系 缺点: 遵循较慢,不太专注的开发 提供封闭的生态系统,限制对最佳工具的访问 通常更昂贵,面向大型组织 1. Tricentis Flood Tricentis Flood是一个基于云的分布式负载测试平台,可帮助团队测试其应用程序如何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负载而扩展。 Flood可以使用流行的开源负载测试工具(例如Apache JMeter,Flood Element,Gatling和Chrome)以及Tricentis Tosca功能测试用例(API和UI)来产生负载。 Flood很容易与Jenkins和Bamboo等CI工具以及New

测试技术-应用负载压力测试

天大地大妈咪最大 提交于 2019-11-29 10:06:28
** 应用负载压力测试 ** 1 概述 系统的负载压力是指系统在某种指定软件、硬件以及网络环境下承受的流量,例如并发用户数、持续运行时间、数据量等,其中并发用户数是负载压力的重要体现。当有大量用户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出现功能失效、性能衰减、甚至系统崩溃的现象。 负载压力测试是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测试系统所能承受的并发用户量、运行时间、数据量,以确定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载压力。负载压力测试有助于确认被测系统是否能够支持性能需求,以及预期的负载增长等。负载压力测试不只是关注不同负载场景下的响应时间等指标,它也要通过测试来发现在不同负载场景下会出现的。 载压力测试包括并发性测试、疲劳强度测、大数据量测试等内容。 2 测试设计方法 2.1 负载测试 负载测试是通过逐步增加系统负载,测试系统性能的变化,并最终确定在满足性能指标的情况下,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载量的测试。 2.2 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通过逐步增加系统负载,测试系统性能的变化,并最终确定在什么负载条件下系统性能处于失效状态,并以此来获得系统能提供的最大服务级别的测试。通俗地讲,压力测试是为了发现在什么条件下系统的性能变得不可接受。压力测试是一种特定类型的负载测试。例如,访问一个页面的响应时间规定为不超过1秒,负载测试就是测试在响应时间为1秒时,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并发访问用户的数量,而压力测试就是测试系统在多大的并发访问用户数量下

【软件测试】测试基础内容和方法总结

本小妞迷上赌 提交于 2019-11-29 07:53:46
文章目录 一个测试活动完整的过程 测试计划工作的目的、测试计划文档的内容包括什么? 测试用例通常包括那些内容? 测试人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任务是什么? 软件测试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测试策略和要求是什么? 单元测试 请回答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的区别,以及它们的应用场景主要是什么? 你在测试中发现了一个bug,但是开发经理认为这不是一个bug,你应该怎么解决? 请问你觉得测试项目具体工作是什么? 软件测试方法 黑盒测试 边界值分析法 因果图法 判定表法 白盒测试 语句覆盖 判定覆盖 条件覆盖 判定/条件覆盖 条件组合覆盖 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类型 负载测试:是指对系统不断地增加压力或增加一定压力下的持续时间,知道系统的某项或多项性能指标达到安全临界值,例如某种资源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等 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是评估系统处于或超过预期负载时系统的运行情况,关注点在于系统在峰值负载或超出最大载荷情况下的处理能力。 恢复测试 强度测试 疲劳强度测试 每一阶段测试基于的文档 一个测试活动完整的过程 项目立项前测试人员不需要提供任何工件 项目经理 通过和客户交流,完成 需求文档 ,由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共同完成需求文档的评审,评审的内容包括:需求描述不清楚的地方和可能有明显冲突或者无法实现的功能的地方。 项目经理通过综合开发人员、测试人员以及客户的意见,完成 项目计划 。然后SQA进入项目

史上最全的后端技术大全,你都了解哪些技术呢?

做~自己de王妃 提交于 2019-11-28 15:43:30
| 导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后台开发作为互联网技术领域的掌上明珠,一直都是开发者们的追逐的高峰。 本文将从后台开发所涉及到的技术术语出发,基于系统开发、架构设计、网络通信等几个方面让大家对后台 开 发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讲解全面易懂。 系统开发 1. 高内聚/低耦合 高内聚指一个软件模块是由相关性很强的代码组成,只负责一项任务,也就是常说的单一责任原则。 模块的内聚反映模块内部联系的紧密程度。 模块之间联系越紧密,其耦合性就越强,模块的独立性则越差。模块间耦合高低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调用的方式及传递的信息。一个完整的系统,模块与模块之间,尽可能的使其独立存在。 通常程序结构中各模块的内聚程度越高,模块间的耦合程度就越低。 2. 过度设计 过度设计就是进行了过多的面向未来的设计或者说把相对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过度追求模块化、可扩展性、设计模式等,为系统增加了不必要的复杂度。 3. 过早优化 过早指的不是在开发过程的早期,而是在还没弄清楚需求未来的变化的走向的时候。你的优化不仅可能导致你无法很好地实现新的需求,而且你对优化的预期的猜测有可能还是错的,导致实际上你除了把代码变复杂以外什么都没得到。 正确的方法是, 先有质量地实现你的需求,写够testcase,然后做profile去找到性能的瓶颈,这个时候才做优化。 4. 重构

性能测试分析过程(一)

一个人想着一个人 提交于 2019-11-28 09:37:48
某月黑风高之夜,某打车平台上线了一大波(G+)优惠活动,众人纷纷下单。于是乎,该打车平台使用的智能提示服务扛不住直接趴窝了(如下图)。事后,负责智能提示服务开发和运维的有关部门开会后决定:必须对智能提示服务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性能摸底,立刻!现在!马上! 那么一大坨问题就迎面而来:对于智能提示这样的后台服务,性能测试过程中应该关心那些指标?这些指标代表什么含义?这些指标的通过标准是什么?下面将为您一一解答。 概述 不同人群关注的性能指标各有侧重。后台服务接口的调用者一般只关心吞吐量、响应时间等外部指标。后台服务的所有者不仅仅关注外部指标,还会关注CPU、内存、负载等内部指标。 拿某打车平台来说,它所关心的是智能提示的外部指标能不能抗住因大波优惠所导致的流量激增。而对于智能提示服务的开发、运维、测试人员,不仅仅关注外部指标,还会关注CPU、内存、IO等内部指标,以及部署方式、服务器软硬件配置等运维相关事项。 外部指标 从外部看,性能测试主要关注如下三个指标 吞吐量:每秒钟系统能够处理的请求数、任务数。 响应时间:服务处理一个请求或一个任务的耗时。 错误率:一批请求中结果出错的请求所占比例。 响应时间的指标取决于具体的服务。如智能提示一类的服务,返回的数据有效周期短(用户多输入一个字母就需要重新请求),对实时性要求比较高,响应时间的上限一般在100ms以内。而导航一类的服务

性能测试--页面检查点

空扰寡人 提交于 2019-11-26 17:07:22
一、概述 检查点是所有类型的测试中的核心 做过自动化测试的同学应该心中都有一个概念,没有校验的自动化测试用例是没有意义的,我认为性能测试上也同样如此,加入不能保证操作的有效性,哪有何谈测试该操作造成的负载呢?所以我们需要再性能测试脚本中加入检查点功能。 检查点是一种概念,是为了确认我的操作真的成功了。从页面中提取某些信息,并和预期校对、探测页面有没有发生一些新的事件、甚至仅仅是在完成特定步骤后截图人工查看都算是检查点,在loadrunner中,检查点主要以文本的形式体现 二、在录制时加入检查点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buzileblog/p/11328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