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

月球背面拓荒者——嫦娥四号着陆月球背面一周年

主宰稳场 提交于 2020-01-05 22:21:06
  航天史上的今天:   2019 年 1 月 3 日 10 时 26 分, 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一年前的今天,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1 月 4 日,“玉兔二号”月球车与着陆器成功分离,分别开展科学探测;1 月 11 日,两器完成互拍成像,地面接收图像清晰完好,中外科学载荷工作正常,探测数据有效下传,搭载科学试验项目顺利开展,达到工程既定目标,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2019 年 11 月,“玉兔二号”月球车实现“双三百”突破,成为世界上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的人类探测器。   今天,嫦娥四号已在月面工作满一周年,经历十三次月昼月夜考验,“玉兔二号”月球车在地质条件复杂的月球背面累计行驶 357.695 米。一年以来,对外发布各级科学数据超过 210GB,中外科学家团队正在持续进行深入研究,并已取得一系列重要科学发现。   嫦娥四号着陆器开展定点探测“静若处子”,“玉兔二号”月球车开展巡视探测“动若脱兔”,一静一动,在遥远的月球背面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下面对嫦娥四号一年来经历的主要飞控事件和部分典型科学探测过程进行简要回顾。   <strong>“睡觉”和“醒来”——月夜休眠和月昼唤醒当</strong>   月夜将要来临的时候,“玉兔二号

月球背面拓荒者——嫦娥四号着陆月球背面一周年

我只是一个虾纸丫 提交于 2020-01-05 22:04:54
  航天史上的今天:   2019 年 1 月 3 日 10 时 26 分, 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一年前的今天,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1 月 4 日,“玉兔二号”月球车与着陆器成功分离,分别开展科学探测;1 月 11 日,两器完成互拍成像,地面接收图像清晰完好,中外科学载荷工作正常,探测数据有效下传,搭载科学试验项目顺利开展,达到工程既定目标,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2019 年 11 月,“玉兔二号”月球车实现“双三百”突破,成为世界上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的人类探测器。   今天,嫦娥四号已在月面工作满一周年,经历十三次月昼月夜考验,“玉兔二号”月球车在地质条件复杂的月球背面累计行驶 357.695 米。一年以来,对外发布各级科学数据超过 210GB,中外科学家团队正在持续进行深入研究,并已取得一系列重要科学发现。   嫦娥四号着陆器开展定点探测“静若处子”,“玉兔二号”月球车开展巡视探测“动若脱兔”,一静一动,在遥远的月球背面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下面对嫦娥四号一年来经历的主要飞控事件和部分典型科学探测过程进行简要回顾。   <strong>“睡觉”和“醒来”——月夜休眠和月昼唤醒当</strong>   月夜将要来临的时候,“玉兔二号

中秋节的来源|创说|故事

▼魔方 西西 提交于 2019-12-25 14:17:13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

嫦娥终于奔月了

蹲街弑〆低调 提交于 2019-12-24 17:45:03
热烈祝贺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献上了一份厚礼。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成功分离,卫星进入近地点高度205公里,远地点高度50930公里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今后一段时间,嫦娥一号在地球轨道上将进行4次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进入 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引力范围后,将通过3次近月制动,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轨道,进行绕月探测飞行。 此次嫦娥一号绕月探测飞行将完成四大科学探测任务:获取月球全表面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学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4万至40万公里间地月空间环境。嫦娥一号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在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基础上,突破了轨道设计、热控、测控以及制导等一批关键技术。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采用了远距离测发控以及控制系统的系统级冗余等技术,进行了质量可靠性升级。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03次飞行。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了发射场系统建设,对发射设施设备和技术系统进行了25项适应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