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实战】:阿里云高可用架构之“CDN+WAF+SLB+ECS”
回顾历史 相信有些朋友看过笔者之前写的这篇文章 《如何为企业快速设计高可用的阿里云架构》 ,并对阿里云的一些服务和产品的选型有了初步的了解,其实这篇文章写得比较粗,只是对企业选型描述大概的框架,并没有用太多笔墨来描述具体实现过程、配置操作。而导致有些博友看了也不过瘾。 所以,笔者这就要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阿里云高可用架构之“CDN+WAF+SLB+ECS”》如何实现,以及具体配置过程是怎样的。为什么拿这个架构来讨论呢,主要是这个架构目前在企业中使用率比较通用、普遍,也比较有代表性。 如果在企业中要具体来配置和实现,如果没有操过的朋友可能会有点晕、还会有点胆怯,具体该如何实现呢?不用担心。下面我们一起把它玩起来。 架构图 架构层级关系 CND(入口层)-> WAF(应用层防护)-> SLB(负载层)-> ECS(服务器源站) -> RDS(数据库) 域名 cname CDN CDN指向WAF WAF指向SLB SLB负载ECS 说明:在企业中当然还会有其他的服务,比较redis、oss、nfs、监控、弹性ip、日志等等服务,这些都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的重点主要介绍CDN>WAF>SLB>ECS这几层服务的关系该如何配置,从哪一层开始配置是最为适合。 规划配置思路 无非是两种思路:从外到内、从内到外。 从外到内: 什么是从外到内呢?刚才也分析了,即从CDN开始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