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网络从原理到实现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3:34:01

在机器学习和认知科学领域,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缩写ANN),简称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缩写NN)或类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生物神经网络(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数学模型或计算模型,用于对函数进行估计或近似。神经网络由大量的人工神经元联结进行计算。大多数情况下人工神经网络能在外界信息的基础上改变内部结构,是一种自适应系统。现代神经网络是一种非线性统计性数据建模工具。典型的神经网络具有以下三个部分:

  1. 结构 (Architecture) 结构指定了网络中的变量和它们的拓扑关系。例如,神经网络中的变量可以是神经元连接的权重(weights)和神经元的激励值(activities of the neurons)。
  2. 激励函数(Activity Rule) 大部分神经网络模型具有一个短时间尺度的动力学规则,来定义神经元如何根据其他神经元的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激励值。一般激励函数依赖于网络中的权重(即该网络的参数)。
  3. 学习规则(Learning Rule)学习规则指定了网络中的权重如何随着时间推进而调整。这一般被看做是一种长时间尺度的动力学规则。一般情况下,学习规则依赖于神经元的激励值。它也可能依赖于监督者提供的目标值和当前权重的值。

如上文所说,神经网络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结构、激励函数、学习规则。图1是一个三层的神经网络,输入层有d个节点,隐层有q个节点,输出层有l个节点。除了输入层,每一层的节点都包含一个非线性变换。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看起来稍微还有些吃力,或者想要系统地学习人工智能,那么推荐你去看床长人工智能教程。非常棒的大神之作,教程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很风趣幽默。点击这里可以查看教程。


ͼ1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非线性变换呢?

(1)如果只进行线性变换,那么即使是多层的神经网络,依然只有一层的效果。类似于0.6*(0.2x1+0.3x2)=0.12x1+0.18x2。
(2)进行非线性变化,可以使得神经网络可以拟合任意一个函数,图2是一个四层网络的图。


ͼ2

下面使用数学公式描述每一个神经元工作的方式

(1)输出x
(2)计算z=w*x
(3)输出new_x = f(z),这里的f是一个函数,可以是sigmoid、tanh、relu等,f就是上文所说到的激励函数

有了上面的网络结构激励函数之后,这个网络是如何学习参数(学习规则)的呢?

首先我们先定义下本文使用的激活函数、目标函数

(1)激活函数(sigmoid):

  • 1
  • 2
  • 1

sigmoid函数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性质:

,即计算导数十分方便。

  • 1
  • 2
  • 1

下面给出一个简单的证明:

(2)目标函数(差的平方和)

,公式中的1/2是为了计算导数方便。

然后,这个网络是如何运作的

(1)数据从输入层到输出层,经过各种非线性变换的过程即前向传播。

  • 1
  • 2
  • 3
  • 4
  • 1

其中,初始的权重(w)和偏置(b)是随机赋值的

biases = [np.random.randn(y, 1) for y in sizes[1:]]weights = [np.random.randn(y, x) for x, y in zip(sizes[:-1], sizes[1:])]
  • 1
  • 2
  • 1

(2)参数更新,即反向传播

在写代码之前,先进行推导,即利用梯度下降更新参数,以上面的网络结构(图1)为例

(1)输出层与隐层之间的参数更新

(2)隐层与输入层之间的参数更新

有两点需要强调下:

  1. (2)中的结果比(1)中的结果多了一个求和公式,这是因为计算隐层与输入层之间的参数时,输出层与隐层的每一个节点都有影响。
  2. (2)中参数更新的结果可以复用(1)中的参数更新结果,从某种程度上,与反向传播这个算法名称不谋而合,不得不惊叹。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1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1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1
文章来源: https://blog.csdn.net/qq_45070780/article/details/90319959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