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边

4K超清,2500万人在线,猫晚直播技术全解读

╄→尐↘猪︶ㄣ 提交于 2019-12-29 20:13:17
【推荐】2019 Java 开发者跳槽指南.pdf(吐血整理) >>> 2018天猫双11已经过去一周,各路快递也在快马加鞭送到大家手中。但对于剁手党而言,天猫双11也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买买买”,更是一场边看边玩的狂欢盛宴。 作为双11的必备节目,今年的猫晚通过优酷、浙江卫视、东方卫视进行了全程网络直播和电视直播,吸引了超过全球超过2.4亿人收看。猫晚期间,优酷基于阿里云最新的广播级高可靠直播方案,为近2500万的观众带来了超高清、流畅的观看体验。 大家一定还记得今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阿里云承包了全网70%的直播流量,其实,本次猫晚直播解决方案带来了全新的能力,例如首次引入了4K以及视频智能生产技术,观看体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全链路支持/ 1、阿里云视频云直播服务为今年猫晚直播提供了从上行,云端内容再生产到分发的全链路技术支持和保障,整套直播系统达到广播级的稳定性。 2、上行链路采用多网接入和视频流合并功能,确保上行链路的高可用。 3、视频处理中心采用异地多中心多机房部署,即一个直播频道同时通过多个区域的直播集群进行处理,一个区域出现任何故障,可快速切换至新区域避免中断,确保视频处理环节的高可用。 采用阿里云CDN进行全球直播分发,受益于CDN系统针对突发活动的流量预测和实时调度系统,保证视频播放的流畅。 当连续的图象变化每秒超过24帧画面以上时,根据视觉暂留原理

猫晚流量再创记录,阿里云直播方案护航优酷2500万用户体验

狂风中的少年 提交于 2019-12-29 19:56:55
【推荐】2019 Java 开发者跳槽指南.pdf(吐血整理) >>> 对“剁手党而言,天猫双11早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买买买”,更是一场边看边玩的狂欢盛宴。今年的天猫双11狂欢夜晚会(简称“猫晚”)在上海举办,这台兼具年轻潮流与国际风范的“超级晚会”,通过优酷、浙江卫视、东方卫视进行了全程网络直播和电视直播,吸引了超过全球超过2.4亿人收看。 作为这场猫晚的唯一网络直播平台,优酷平台上直播观看人数近2500万,是去年的两倍。这也是阿里云第四年支持双11猫晚网络直播,从阿里云作战室监控的数据上来看,猫晚直播期间各项系统数据指标运转平稳。 本次猫晚直播,阿里云采用了最新推出的广播级高可靠直播方案,这是在支持了2018世界杯直播后的再次技术升级,该解决方案服务于体育赛事、电子竞技、重大活动等大型网络直播,用于保障千万级用户并发场景下的高品质、低延时、超卡顿的观看体验。 从上行链路、云端内容生产到极速分发的全链路支持 阿里云视频云直播服务为猫晚直播提供了从上行,云端内容再生产到分发的全链路技术支持和保障。通过全链路容灾、多流合并、CDN多源站智能选择等技术、网络抖动时候自动选择最佳链路、机房区域发生故障的时候可实现秒级切换,做到了整套直播系统达到广播级的稳定性。 在云端内容处理环节,直播转码全面覆盖了从360P到4K超高清的分辨率,帧率涵盖25fps与50fps

KubeEdge创始人 课后答疑——《KubeEdge架构与核心技术》

房东的猫 提交于 2019-12-28 18:59:08
【推荐】2019 Java 开发者跳槽指南.pdf(吐血整理) >>> 2019年11月14日视频直播了KubeEdge系列课程的第一课《KubeEdge架构与核心技术》,课程首先介绍了云原生、边缘计算的发展历程,从持续狂热的Kubernetes到飞速发展的边缘计算。再针对边缘计算网络不稳定、资源有限等条件下,分析了KubeEdge项目如何将云原生生态的众多标准与优势带到边缘计算。包括在K8s的应用编排、调度能力之上,构建的云边协同、边缘自治、应用管理、设备管理等能力。 本次课程的回放地址: 媒体中心​huaweicloud.bugu.mudu.tv 课后如下问题讲师进行了详细解答: Q1 :KubeEdge云和边的数据协同有什么优势? A1 : K8s的原生架构中, Node (Kubelet) 是通过List-watch机制主动与Master通信。 List-watch机制有几个特点: 1.事件传输没有ACK类的校验机制,要依赖数据中心稳定的网络保证不丢事件 2. 每次网络断开,Node侧都会从新执行List操作(取回所有数据),要依赖数据中心稳定的网络保证长连接不频繁断开,否则对Master及网络都是很大的损耗。 在边缘场景下,众所周知网络都是很不稳定的,包括丢失数据、连接断开等。 针对不稳定的网络,在KubeEdge云边协同的设计中: 1. 我们把List

阿里云推出高速自由流解决方案,解决高速省界“撤站”收费难题

眉间皱痕 提交于 2019-12-28 18:23:26
【推荐】2019 Java 开发者跳槽指南.pdf(吐血整理) >>> 9月26日,在2019杭州云栖大会期间,阿里云联合千方科技、北京特微智能科技、中远海运等多家生态伙伴发布了智慧高速自由流解决方案。 该方案具备达摩院视觉智能能力、云计算大数据平台能力、城市大脑多源数据融合能力、互联网服务能力等四大核心能力,能极大提升自由流收费稽核准确性。 此前,国务yuan印发《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施方案》。按照计划,将力争2019年底前基本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 这会带来收费稽核的技术问题。一方面,无人值守下高速运营可能出现新的逃费形式;另一方面,龙门架分段计费的方式面临交易数据10倍增长,需要大力提升既有系统承载能力。 阿里云高速自由流解决方案可实现业务管理的实时稽核、海量车辆通行记录、应收费率实时的精准核算,每辆车的每个行程每笔费用都不遗漏。同时,云边一体,高效协同等技术能够解决龙门架大规模数据计算的算力,更好实现路段级数字化运营。该方案在正式推出前已获得行业认可,于近期中标了广东的自由流稽核计费项目。 目前,阿里云已经与四川高速、广州北环高速就智慧高速建设展开合作探索。 阅读原文 本文为云栖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来源: oschina 链接: https://my.oschina.net/u/1464083/blog/3111744

KubeEdge v0.2发布,全球首个K8S原生的边缘计算平台开放云端代码

。_饼干妹妹 提交于 2019-12-28 17:50:17
【推荐】2019 Java 开发者跳槽指南.pdf(吐血整理) >>> 从v0.1到v0.2 小数点后的一小步 是边缘计算领域里程碑式的一大步 KubeEdge发布v0.2版本 全球首个基于K8S 提供云边协同能力的开源边缘计算架构 正式补齐最后一块拼图 将毫无保留地提供 云原生的端到端边缘计算解决方案 项目地址: kubeedge/kubeedge KubeEdge开源背景 KubeEdge在18年11月24日的上海KubeCon上宣布开源,技术圈曾掀起一阵讨论边缘计算的风潮,从此翻开了边缘计算和云计算联动的新篇章。 KubeEdge即Kube+Edge,顾名思义就是依托K8S的容器编排和调度能力,实现云边协同、计算下沉、海量设备的平滑接入。KubeEdge架构上包含两部分,分别是云端和边缘侧。云端负责应用和配置的下发,边缘侧则负责运行边缘应用和管理接入设备。 此前,关于用K8S在边缘侧部署应用还一直停留在实验阶段,KubeEdge脱胎于华为云IEF服务,是第一个具备在生产环境部署能力的边缘计算领域开源项目。前几天K8S IOT/Edge工作组发布了关于边缘计算的白皮书,并将KubeEdge作为K8S在IOT/Edge场景下的参考架构。 KubeEdge开源后国内外也出现了一些开源的边缘计算平台和基金会。但是当你仔细研究这些项目时会发现,LF Edge糅合了5个项目有点像是大杂烩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余鹏武:边缘计算是城市计算,阿里云是城市计算的构建者

≯℡__Kan透↙ 提交于 2019-12-20 16:31:10
【推荐】2019 Java 开发者跳槽指南.pdf(吐血整理) >>> “边缘计算是基于场景的城市计算。随着5G的到来,首先会变化的是各行业的应用架构,从硬件、芯片、网络、中间件到应用服务,所有的技术都要向边缘演进,而阿里云就是城市计算背后的构建者。”在2019云栖大会首日的5G边缘计算分论坛上,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余鹏武发表《开拓新一代IT基础设施及应用创新》主题演讲,分享边缘计算的技术布局和未来应用。 余鹏武发表主题演讲 余鹏武表示,在5G环境下,无线网络的接入能力进一步跃升,数据的生产消费方式由集中生产、分散消费转变为分散生产、泛在消费,这意味着技术上需要进行应用的重构和产业的协同。目前所定义的5G三大应用场景eMBB、mMTC、URLLC,都是面向城市各领域的智能应用场景,其中有80%的数据和计算将会发生在边缘。阿里云所理解的边缘计算并不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为了承载更多新型的5G应用场景落地,它是包含道路计算、公用事业计算、消费计算、安全计算和家庭计算的城市计算合集。凭借深厚的10年飞天技术积累和强大的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体,阿里云也在逐步打造横跨电商、物流、金融、交通、家庭娱乐等场景的云-边-端协同开放生态。 余鹏武阐述阿里云边缘计算技术布局 当谈到城市计算的技术布局时,余鹏武表示,阿里云已经完成国内30多个省份300+边缘计算节点的全域覆盖,接下来还将围绕边缘芯片/设备

阿里云杨敬宇:5G时代,边缘计算将发挥更大价值

为君一笑 提交于 2019-12-20 16:30:51
【推荐】2019 Java 开发者跳槽指南.pdf(吐血整理) >>> “5G时代,边缘计算将发挥更大价值。”3月8日,阿里云边缘计算技术负责人杨敬宇向媒体表示,边缘计算作为5G时代的一项关键技术,未来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 5G时代万物智联将真正成为现实,但对计算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低时延、大带宽、高并发和本地化,个别场景中云、端协同计算可能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云、边、端三体协同成为最佳解决方案——拥有高效、实时、安全特性的边缘计算将成为基础设施。 边缘计算是否会替代云计算? 杨敬宇强调这二者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应是天然互补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边缘计算正在拓展云计算的边界。 他认为,在云和端两者间取舍要对比两者的综合成本:在边缘进行数据处理主要考虑时延问题和电力资源,而传回云端处理,要消耗算力与传输成本。5G提供了高可靠低延时的通信能力,如果5G加上边缘计算的时延与能耗都优于云端计算的成本,就可以优先边缘计算的方式。 此外,边缘计算可能给未来的计算系统结构带来巨大革命。5G时代终端算力上移、云端算力下沉,将在边缘形成算力融合。目前阿里云的边缘计算正在层层前移,深入每一个计算场景,未来边缘计算将和云计算一样,成为无处不在的基础设施。 这种趋同可以给多方融合、整合的机会。企业能够根据自己行业的特点和优势,在边缘计算领域建立一套新的生态系统。 目前

阿里云荣获最佳智能边缘计算技术创新平台

社会主义新天地 提交于 2019-12-20 16:17:42
【推荐】2019 Java 开发者跳槽指南.pdf(吐血整理) >>> 12月11日, 2019亚太内容分发大会暨CDN峰会在广州如期召开,大会围绕“边缘计算”为主题,探讨新技术下,全球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会上,国内第一,全球前三的阿里云凭借在边缘计算领先的技术布局与创新方案,荣获“最佳智能边缘计算技术创新平台”奖项。 边缘计算因5G万物智联的快速发展而备受关注。据Gartner预测,2021年将有40%的大型企业在项目中纳入边缘计算原则。阿里云是国内最早布局边缘计算的科技公司,早在2016年就开始研发相关产品和技术。2018年3月,阿里云正式宣布战略投入边缘计算技术领域,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优势拓展到更靠近端的边缘计算上,打造云、边、端一体化的协同计算体系。目前,阿里云已经完成国内30多个省份300+边缘计算节点的全域覆盖。 早在2018年4月,阿里云在业界率先推出 边缘节点服务(Edge Node Service, ENS) ,首次将计算推进至用户100公里的边缘。 2019年1月, 边缘节点服务(ENS) 正式步入2.0时代,阿里云引入MEC资源,将飞天算力调度、容器、函数、安全、大数据与AI等技术能力进一步融合释放,建立了“融合、开放、联动”的边缘计算平台,将计算能力进一步推进至用户10公里生活圈。 在2019年7月,阿里云发布国内首个全域边缘节点服务,300

阿里云杨敬宇:四层技术构建基于城市场景的边缘计算

落爺英雄遲暮 提交于 2019-12-20 16:17:20
【推荐】2019 Java 开发者跳槽指南.pdf(吐血整理) >>> 12月11日,阿里云边缘计算技术负责人杨敬宇在2019亚太内容分发大会上表示:在未来,边缘计算主要是以地市、区县为单位开展,面向城市服务的交通、医疗、健康、教育、新零售等场景提供算力基础。阿里云认为边缘计算就是城市计算,我们将围绕城市场景去建设边缘计算基础设施和灵活易用的上层操作系统。 产业互联网、5G、AI与边缘计算 在过去25年,行业应用主要是集中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在技术层面大部分采用云-端二体网络架构支撑,这是一种趋于集中生产分散消费的模式。而随着5G、IoT等技术的革新,沉浸式消费体验来临,产业互联网也迎来发展机遇。计算不仅发生在中心,在远离中心靠近用户的边缘侧(如摄像头、传感器、IoT设备)也出现大量的计算需求,所以传统的云-端二体网络架构已经无法满足应用需求,信息架构需要由原来的辐射性架构演变成对等架构,来适应分散生产分散消费模式,因此边缘计算应运而生。 实际上4G网络大部分是以省为单位来构建的,固网和移动网络在省域汇聚和互访。而5G来临之后会发生很大变化。如果把通信管道比作高速公路,5G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它允许边缘分流,这就相当于在高速公路建服务区,也就是说通信管道上的信息流可以在旁路出来;另外, 5G网络切片云就如同高速公路上的车道,把路按速度和服务质量进行划分;同时

阿里云如何基于标准 K8s 打造边缘计算云原生基础设施

时光毁灭记忆、已成空白 提交于 2019-12-20 10:27:47
【推荐】2019 Java 开发者跳槽指南.pdf(吐血整理) >>> 作者 | 黄玉奇(徙远) 阿里巴巴高级技术专家 关注“阿里巴巴云原生”公众号,回复关键词 1219 即可下载本文 PPT 及实操演示视频。 导读 :伴随 5G 、 IoT 的发展,边缘计算正在成为云计算的新边界,而规模和复杂度的日益提升对边缘计算的效率、可靠性、资源利用率等一系列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诉求。试想,如果能将云能力从中心往边缘触达,上述问题是不是将迎刃而解?在云原生时代构建云到边的触达通路,保持云边一致性体验,我们的抓手又在哪里呢?本文将一一为你揭晓。 云原生的理念现今正如火如荼。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随着云生态的发展而被逐渐提炼出的一系列技术、最佳实践与方法论的集合;它带来了资源利用率提升、分布式系统的弹性扩展与可靠性等能力,能够让 **IT **系统最大程度的享受云计算红利,业界全面拥抱云原生就是最好的佐证。 云原生概念 云原生的概念最早是在 2013 年被提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尤其是从 2015 年 Google 牵头成立 CNCF 以来,云原生技术开始进入公众的视线并逐渐演变成包括 DevOps、持续交付、微服务、容器、基础设施、Serverless、FaaS 等一系列的技术、实践和方法论集合。伴随着技术的普及,与之相配套的团队建设、技术文化、组织架构和管理方法也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