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存储

Linux inode 之我见

时光总嘲笑我的痴心妄想 提交于 2020-02-09 11:11:14
Linux硬盘组织方式为:引导区、超级块(superblock),索引结点(inode),数据块(datablock),目录块(diredtory block).其中超级块中包含了关于该硬盘或分区上的文件系统的整体信息,如文件系统的大小等;超级块后面的数据结构是索引结点,它包含了针对某一个具体文件的几乎全部信息,如文件的存取权限、所有者、大小、建立时间以及对应的目录块和数据块等;数据块是真正存储文件内容的位置.但是索引结点中不包括文件的名字,文件名是放在目录块里的.目录块里包含有文件的名字以及此文件的索引结点编号 硬盘盘片为圆形,每个硬盘盘片都有一个可以读写的磁头(Head),将这个磁头固定,使硬盘盘片旋转一周,所走轨迹就是磁道(Track)。硬盘内所有盘片的相同磁道号的集合成为磁柱(Cylinder)。每一磁道被划分成许多区域,每个区域叫一个扇区(Sector)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硬盘的0磁道的第一个扇区称为MBR,它的大小是512字节,而这个区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pre-boot区(预启动区),占446字节;第二部分是Partition table区(分区表),占66个字节,该区相当于一个小程序,作用是判断哪个分区被标记为活动分区,然后去读取那个分区的启动区,并运行该区中的代码

kvm虚拟化

早过忘川 提交于 2020-02-08 03:46:42
一、kvm虚拟化介绍 什么是虚拟化 虚拟化就是通过模拟计算机硬件(cpu,内存,硬盘,网卡)来实现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运行同时多个不同的操作系统,并且使每个操作系统之间都是互相隔离的 为什么要学习虚拟化 目前国内的公有云底层采用的都是kvm虚拟化,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kvm计算已经非常成熟稳定,在任何linux发行版中,kvm都是标配,虚拟化已经成为了一项必备的技能 虚拟化的应用场景 场景1:只有一台服务器,但是要运行多个版本的软件,不同版本之间还相互冲突 场景2:机房的迁移,物理机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损坏,导致数据丢失 场景3:openstack部署太难!步骤太繁琐,如何体验最新版的openstack 场景4:开发环境和测试环境经常损坏,运维重复装系统 场景5:业务的扩张,需要快速部署10个一模一样的集群 二、安装KVM虚拟机 环境准备 主机名 kvm01 IP 10.0.0.11 操作系统 centos7 内存 4G 硬盘 50G 在处理器设置中勾选 虚拟化 Intel VT-x... 优化: kvm01在安装系统的时候,不要使用自动分区,自动分区使用的LVM分区,在使用kvm的时候,特别卡! 关闭selinux 关闭firewalld 安装kvm管理工具 安装: yum install libvirt virt-install qemu-kvm -y  建议使用光盘安装,会特别快

块存储、文件存储、对象存储这三者的本质差别是什么?

时光毁灭记忆、已成空白 提交于 2020-02-05 00:44:30
【块存储】 典型设备:磁盘阵列,硬盘 块存储主要是将裸磁盘空间整个映射给主机使用的,就是说例如磁盘阵列里面有5块硬盘(为方便说明,假设每个硬盘1G),然后可以通过划逻辑盘、做Raid、或者LVM(逻辑卷)等种种方式逻辑划分出N个逻辑的硬盘。(假设划分完的逻辑盘也是5个,每个也是1G,但是这5个1G的逻辑盘已经于原来的5个物理硬盘意义完全不同了。例如第一个逻辑硬盘A里面,可能第一个200M是来自物理硬盘1,第二个200M是来自物理硬盘2,所以逻辑硬盘A是由多个物理硬盘逻辑虚构出来的硬盘。) 接着块存储会采用映射的方式将这几个逻辑盘映射给主机,主机上面的操作系统会识别到有5块硬盘,但是操作系统是区分不出到底是逻辑还是物理的,它一概就认为只是5块裸的物理硬盘而已,跟直接拿一块物理硬盘挂载到操作系统没有区别的,至少操作系统感知上没有区别。 此种方式下,操作系统还需要对挂载的裸硬盘进行分区、格式化后,才能使用,与平常主机内置硬盘的方式完全无异。 优点: 1、 这种方式的好处当然是因为通过了Raid与LVM等手段,对数据提供了保护。 2、 另外也可以将多块廉价的硬盘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大容量的逻辑盘对外提供服务,提高了容量。 3、 写入数据的时候,由于是多块磁盘组合出来的逻辑盘,所以几块磁盘可以并行写入的,提升了读写效率。 4、 很多时候块存储采用SAN架构组网,传输速率以及封装协议的原因

转 固态硬盘ssd

回眸只為那壹抹淺笑 提交于 2020-02-04 11:17:52
https://www.pc841.com/article/20180512-89492_all.html 固态硬盘怎么看好坏 史上最全的SSD固态硬盘知识扫盲 (全文) 百事数码 2018-05-12 09:23 电脑百事网 38366 + 关注 固态硬盘(SSD)火了很久了,如今早已成为新装机的标配,老电脑也纷纷通过升级固态硬盘,提升开关机速度、系统流畅度等。今天我们就说一说固态硬盘怎么看好坏吧,可以说是史上最全面面的一次入门固态硬盘知识扫盲。 固态硬盘怎么看好坏 史上最全的SSD固态硬盘知识扫盲 机械硬盘瓶颈明显 固态硬盘弥补短板 我们都知道木桶的短板效应,就电脑的速度来说,CPU缓存、显卡缓存、甚至是内存条都是以至少十倍百倍以上的速度差距远远的超过了所有的机械硬盘的,这就一定会给电脑的性能带来一些瓶颈。 固态硬盘的存储速度是机械硬盘的5-10倍左右,多少能弥补一些硬盘在速度上的短板,所以如果你觉得你的旧电脑有些卡,反应慢,换一块固态硬盘绝对能给你的旧电脑带来新的生命 。 机械硬盘成电脑硬件上最大的短板 关于固态硬盘的知识,要说的还挺多的,这里我会循序渐进,用直观、贴切的举例来帮助大家了解固态硬盘。 一、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有什么区别? 机械硬盘是利用 磁性来记录信息数据 的,原理类似于小时候听歌用的磁带,如果我们需要找到某个数据,磁盘就会转动到记录这个信息的部位

Linux的inode的理解

喜夏-厌秋 提交于 2020-02-04 04:17:58
文件名 -> inode -> device block 转自: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1/12/inode.html http://blog.s135.com/post/295/ http://hi.baidu.com/leejun_2005/blog/item/d9aa13a53b3af6e99152ee7e.html 一、inode是什么? 理解inode,要从文件储存说起。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4KB,即连续八个 sector组成一个 block。 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那么很显然,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 二、inode的内容 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 文件的字节数   *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   * 文件的Group ID   * 文件的读、写、执行权限   *

RabbitMQ 如何保证消息不丢失?

假如想象 提交于 2020-02-04 01:52:32
RabbitMQ一般情况很少丢失,但是不能排除意外,为了保证我们自己系统高可用,我们必须作出更好完善措施,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下面来介绍下,如何保证消息的绝对不丢失的问题,下面分享的绝对干货,都是在知名互联网产品的产线中使用。 1.消息持久化 2.ACK确认机制 3.设置集群镜像模式 4.消息补偿机制 第一种:消息持久化 RabbitMQ 的消息默认存放在内存上面,如果不特别声明设置,消息不会持久化保存到硬盘上面的,如果节点重启或者意外crash掉,消息就会丢失。 所以就要对消息进行持久化处理。如何持久化,下面具体说明下: 要想做到消息持久化,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 Exchange 设置持久化 2)Queue 设置持久化 3)Message持久化发送:发送消息设置发送模式deliveryMode=2,代表持久化消息 第二种:ACK确认机制 多个消费者同时收取消息,比如消息接收到一半的时候,一个消费者死掉了(逻辑复杂时间太长,超时了或者消费被停机或者网络断开链接),如何保证消息不丢? 这个使用就要使用Message acknowledgment 机制,就是消费端消费完成要通知服务端,服务端才把消息从内存删除。 这样就解决了,及时一个消费者出了问题,没有同步消息给服务端,还有其他的消费端去消费,保证了消息不丢的case。 第三种:设置集群镜像模式

作为一个程序员,内存和磁盘的这些事情,你不得不知道啊!!!

大城市里の小女人 提交于 2020-02-03 02:54:44
截止目前,我已经分享了如下几篇文章: 一个程序在计算机中是如何运行的?超级干货!!! 作为一个程序员,CPU的这些硬核知识你必须会! 作为一个程序员,内存的这些硬核知识你必须懂! 这些知识可以说是我们之前都不太重视的基础知识,可能大家在上大学的时候都学习过了,但是嘞,当时由于老师讲解的没那么有趣,又加上这些知识本身就比较枯燥,所以嘞,大家当初几乎等于没学。 再说啦,学习这些,也看不出来有什么用啊! 我现在告诉你,这些知识很有用,尤其对于作为程序员的你,这些是让你写代码的过程中让你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知识,了解了这些,对你的编程只有大大的好处。 以上三篇文章可谓都是干货中的干货,看了一定让你功力大增😎 今天再来分享一下关于内存和磁盘的有关重要知识,如此一来, CPU,内存和磁盘 这比较重要的几个货,我们就都有所了解了。 关于磁盘,你了解多少? 可能大伙听到的比较多的是硬盘,毕竟这是我们每天使用电脑接触比较多的一个概念,再加上现在买电脑基本上从之前的机械硬盘都过渡到了现在的固态硬盘。 所以大家对硬盘这个名词不陌生,相对的,对磁盘的概念似乎就有点陌生了 啥是磁盘 首先记住,磁盘是个总的,也就是说 磁盘包括硬盘 ,那么还要知道磁盘是干嘛的, 磁盘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保存电脑里面的信息 ,但是磁盘又有一些分类,不过我们首先要知道,在计算机中,保存信息的有这么两类: 第一:内部存储器

理解inode

梦想与她 提交于 2020-01-31 20:49:11
inode 是一个重要概念,是理解Unix/Linux文件系统和硬盘储存的基础。 我觉得,理解inode,不仅有助于提高系统操作水平,还有助于体会Unix设计哲学,即如何把底层的复杂性抽象成一个简单概念,从而大大简化用户接口。 下面就是我的inode学习笔记,尽量保持简单。 =================================== 理解inode 作者:阮一峰 一、inode是什么? 理解inode,要从文件储存说起。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4KB,即连续八个 sector组成一个 block。 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那么很显然,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 每一个文件都有对应的inode,里面包含了与该文件有关的一些信息。 二、inode的内容 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 文件的字节数 *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 *

理解inode

我只是一个虾纸丫 提交于 2020-01-31 20:48:28
从inode的角度理解软链接和硬链接的区别。转载自: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1/12/inode.html 一、inode是什么? 理解inode,要从文件储存说起。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4KB,即连续八个 sector组成一个 block。 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那么很显然,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 每一个文件都有对应的inode,里面包含了与该文件有关的一些信息。 二、inode的内容 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 文件的字节数   *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   * 文件的Group ID   * 文件的读、写、执行权限   * 文件的时间戳,共有三个:ctime指inode上一次变动的时间,mtime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atime指文件上一次打开的时间。   * 链接数

Inode详解

走远了吗. 提交于 2020-01-31 20:47:44
一、inode是什么 理解inode,要从文件储存说起。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4KB,即连续八个sector组成一个block。 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那么很显然,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 每一个文件都有对应的inode,里面包含了与该文件有关的一些信息。 二、inode内容 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 文件的字节数 *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 * 文件的Group ID * 文件的读、写、执行权限 * 文件的时间戳,共有三个:ctime指inode上一次变动的时间,mtime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atime指文件上一次打开的时间。 * 链接数,即有多少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 * 文件数据block的位置 可以用stat命令,查看某个文件的inode信息: stat example.txt 总之,除了文件名以外的所有文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