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存储

硬盘性能的重要参数

筅森魡賤 提交于 2019-11-26 22:28:55
   一、影响硬盘性能的重要参数有哪些   现在常从宣传广告或者杂志报刊看到硬盘单碟容量多少,接口是SATA,数据缓存为8MB等等,那么有那些指标为影响硬盘的性能呢? 1.转速   毫无疑问,转速是硬盘的所有指标中除了容量之外最为引人注目的性能参数了。任何一款硬盘的面世时,它的宣传材料中都会在第一条提到它的转速。转速对于硬盘随即传输速度和持续传输速度都有着极大的影响。目前,台式硬盘转速仍停留在5400RPM和7200RPM两个水准之上。   2.单碟容量   如果说转速是硬盘性能的第一要素,那么处于第二位的无疑应该是磁碟表面的磁记录密度。随着硬盘容量的增长,传统的靠增加碟片来扩充容量已满足不断增长的存储容量的需求是不可行的,只有提高每张碟片的容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主流硬盘的单碟容量拥有80GB、100GB、133GB、160GB四个规格。   3.平均寻道时间   这就是磁头到达目标数据所在磁道的平均时间。这个时间和磁头平均潜伏时间(完全由转速决定)一起决定了硬盘磁头找到数据所在的簇的时间。这个时间直接影响着硬盘的随机数据传输速度。目前的主流硬盘中,稍快为7.6毫秒外,一般的硬盘基本为8.5~9毫秒。   4.数据缓存   除了上面提到的3个因素以外,提高硬盘高速缓存的容量也是一条提高硬盘整体性能的捷径。一方面,缓存容量的加大可以使得更多的预读数据被容纳

Linux LVM磁盘管理

纵饮孤独 提交于 2019-11-26 21:55:42
场景描述: 安装操作系统的时候,做了LVM,应用软件基本装在了“/”目录下,服务器运行一段时间后,该目录下的存储空间使用紧张,现利用LVM对其进行磁盘空间扩容。 注:安装系统的时候需要做逻辑卷管理,保证系统要有VG,扩展或者添加完硬盘后需要重启服务器,添加的硬盘才能被发现。 另:这里需要搞清楚,是扩展了原有分区还是增加了新的硬盘; 例如:如果是在原有分区SDA上扩展了10G,则命令行fdisk -l 不会看到新的分区; 如果是新添加的硬盘,fdisk -l 可以看到 sdb sdc 等新的未分配的分区。 结果演示:扩展sda,磁盘分区sda使用情况打印输出:(可以看到空间变成了32.2G增大了10G) 为服务器增加新硬盘,这里我们加了两块,开机识别出来是sdb和sdc; (1) 我们可以看到有3块硬盘,第一块硬盘已经分区并使用,第二块和第三块硬盘没有使用,现在我们要在第二块硬盘sdb上新建LVM分区 使用fdisk /dev/sdb进行分区,按n创建一个新的分区,按P创建主分区,按1,创建第一块分区,选择开始磁道,按照默认模式开始,使用整个硬盘空间。创建好后按w生效退出。(注意:即使是另一种情况,扩展sda,也需要对sda重新分区,Partition number (1-4)时输入对应的数值。) 将新的分区,格式化; #mkfs -t ext3 /dev/sdb1

Linux磁盘管理和lvm

眉间皱痕 提交于 2019-11-26 21:55:11
磁盘管理 硬盘接口和硬盘种类 从整体的角度上,硬盘接口分为IDE、SATA、SCSI和SAS四种,IDE接口硬盘多用于家用产品中,也部分应用于服务器,SCSI接口的硬盘则主要应用于服务器市场,而SAS只在高端服务器上,价格昂贵 SATA硬盘:     用SATA接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是以后PC机的主流发展方向,因为其有较强的纠错能力,错误一经发现能自动纠正,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新的SATA 使用了差动信号系统"differential-signal-amplified-system"。这种系统能有效的将噪声从正常讯号中滤除,良好的噪声滤除能力使得SATA只要使用低电压操作即可,和 Parallel ATA 高达5V的传输电压相比,SATA 只要0.5V(500mv) 的峰对峰值电压即可操作于更高的速度之上。"比较正确的说法是:峰对峰值'差模电压'"。一般转速可达7200转/分。 SCSI硬盘:   SCSI硬盘即采用SCSI接口的硬盘。 优点:SCSI接口具有应用范围广、多任务、带宽大、CPU占用率低,以及热插拔等。它由于性能好、稳定性高,因此在服务器上得到广泛应用。缺点:由于SCSI硬盘价格非常昂贵,所以一般的PC是不会使用SCSI硬盘。 一般转速可达10000转/分。 SAS硬盘:   SAS(Serial Attached SCSI)即串行连接SCSI

Linux下添加新硬盘,分区及挂载

大兔子大兔子 提交于 2019-11-26 21:48:35
挂载好新硬盘后输入fdisk -l命令看当前磁盘信息 可以看到除了当前的第一块硬盘外还有一块sdb的第二块硬盘,然后用fdisk /dev/sdb 进行分区 进入fdisk命令,输入h可以看到该命令的帮助,按n进行分区 这里输入e即分为逻辑分区,按p即分为主分区,我们要将这块盘分为主分区即输入p 到这里输入该主分区为第几个主分区,由于是新盘我们输入1来分第一个主分区 First Cylinder是选择该分区的起始磁盘数,这里可自定义也可不做选择,默认是1,如无特殊需求强烈建议选择默认,也就是1来分区(直接按回车) 接下来是定义该分区的大小,如果按默认(按回车)即是使用全部可用存储额,也可以是用M或m单位结尾的数字(大写M是大B的意思,如果输入1M实际上是X8也就是8m的空间),这里我们先分一个1G的空间,所以输入+1024m 之后输入w写入分区,等待结束皆可 再输入fdisk -l 可以看到我们刚才分的一个分区,之后用mkfs -t ext3 -c /dev/sdb1进行格式化,如有多个分区可把sdb1改成sdb2 sdb3...以此类推,具体可用fdisk -l看到每个分区的名字 上图蓝色部分是写硬盘卷标的,如不想要卷标可直接按回车,现在分区好了我们用mount 挂载一下该分区即可使用了,这里我把它挂载到mnt目录下,也可以自建一个目录挂载 来看一下分区大小是否和预定的一样

CentOS7 LVM添加硬盘及扩容

邮差的信 提交于 2019-11-26 16:11:50
一、LVM简介 LVM是 Logical Volume Manager(逻辑卷管理)的简写,它是Linux环境下对磁盘分区进行管理的一种机制。LVM将一个或多个磁盘分区(PV)虚拟为一个卷组(VG),相当于一个大的硬盘,我们可以在上面划分一些逻辑卷(LV)。当卷组的空间不够使用时,可以将新的磁盘分区加入进来。我们还可以从卷组剩余空间上划分一些空间给空间不够用的逻辑卷使用。 LVM模型如下图: 二、LVM添加硬盘和扩容 测试环境:CentOS7 64位(KVM虚拟机) LVM版本:lvm2-2.02.105-14.el7.x86_64 1、添加一块硬盘(8GB)到系统中 使用 fdisk -l 查看到这块新盘为/dev/vdb: shell# fdisk -l 2、对新盘分区 使用 fdisk 命令对新盘进行分区,这里建立了一个主分区/dev/vdb1,大小8GB,最后使用 partprobe 命令重新读取分区表: shell# fdisk /dev/vdb shell# partprobe 在分区的过程中,注意设置格式为8e,这是LVM的分区格式。 3、创建物理卷(PV) 使用 pvcreate 命令创建物理卷,pvdisplay 查看物理卷信息: shell# pvcreate /dev/vdb1 shell# pvdisplay 4、将PV加入卷组(VG) 使用

字符编码

北城以北 提交于 2019-11-26 14:21:42
字符编码 一、计算机基础 二、文本编辑器存取文件的原理 打开编辑器就打开了启动一个进程,是在内存中的,所以,用编辑器编写的内容也都是存放在内存中的,断电后数据丢失。 都想要永久保存,需要点击按钮:编辑器吧内存的数据刷到了硬盘上。 在我们编写一个py文件(没有执行),跟编写其他文件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在编写一堆字符而已 三、Python解释器执行PY文件的原理 第一阶段:python解释器启动,此时就相当于启动了一个文本编辑器 第二阶段:Python解释器相当于文本编辑器,去打开一个test.py文件,从硬盘上讲test.py的文件内容读入到内存中(小复习:python 的解释性,决定了解释器值关心文件内容,不关心文件后缀名)。 第三阶段:Python解释器解释执行刚刚加载到内存中的test.py的代码(ps:在该阶段,即真正执行代码时,才会识别python的语法,执行文件代码,当执行到 name="egon" 时,会开辟内存空间存放字符串 "egon" )。 四、Pythhon解释器与文本编辑器的异同 相同点:Python解释器是解释执行文件内容的,因而Python解释器具备度py文件的功能,这一点与文本编辑器一样。 不同点:文本编辑器将文件内容读入内存后,可不是为了给你看一眼的python代码写的是什么,二为了执行python代码、会识别python语法。 五、字符编码介绍

磁盘阵列卡

﹥>﹥吖頭↗ 提交于 2019-11-26 11:53:28
RAID是英文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意思是“独立磁盘冗余阵列”,有时也简称磁盘阵列(Disk Array)。 简单的说,RAID是一种把多块独立的硬盘(物理硬盘)按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硬盘组(逻辑硬盘),从而提供比单个硬盘更高的存储性能和提供数据备份技术。组成磁盘阵列的不同方式成为RAID级别(RAID Levels)。数据备份的功能是在用户数据一旦发生损坏后,利用备份信息可以使损坏数据得以恢复,从而保障了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在用户看起来,组成的磁盘组就像是一个硬盘,用户可以对它进行分区,格式化等等。总之,对磁盘阵列的操作与单个硬盘一模一样。不同的是,磁盘阵列的存储速度要比单个硬盘高很多,而且可以提供自动数据备份。   RAID技术的两大特点:一是速度、二是安全,由于这两项优点,RAID技术早期被应用于高级服务器中的SCSI接口的硬盘系统中,随着近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PC机的CPU的速度已进入GHz 时代。IDE接口的硬盘也不甘落后,相继推出了ATA66和ATA100硬盘。这就使得RAID技术被应用于中低档甚至个人PC机上成为可能。RAID通常是由在硬盘阵列塔中的RAID控制器或电脑中的RAID卡来实现的。 RAID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已拥有了从 RAID 0 到 6 七种基本的RAID 级别。另外

SCSI接口和SAS接口的区别

落花浮王杯 提交于 2019-11-26 11:51:54
SAS(Serial Attached SCSI)即串行连接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和现在流行的Serial ATA(SATA)硬盘相同,都是采用串行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并通过缩短连结线改善内部空间等。SAS是并行SCSI接口之后开发出的全新接口。此接口的设计是为了改善存储系统的效能、可用性和扩充性,并且提供与SATA硬盘的兼容性。 SAS的接口技术可以向下兼容SATA。具体来说,二者的兼容性主要体现在物理层和协议层的兼容。在物理层,SAS接口和SATA接口完全兼容,SATA硬盘可以直接使用在SAS的环境中,从接口标准上而言,SATA是SAS的一个子标准,因此SAS控制器可以直接操控SATA硬盘,但是SAS却不能直接使用在SATA的环境中,因为SATA控制器并不能对SAS硬盘进行控制;在协议层,SAS由3种类型协议组成,根据连接的不同设备使用相应的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其中串行SCSI协议(SSP)用于传输SCSI命令;SCSI管理协议(SMP)用于对连接设备的维护和管理;SATA通道协议(STP)用于SAS和SATA之间数据的传输。因此在这3种协议的配合下,SAS可以和SATA以及部分SCSI设备无缝结合。 SAS系统的背板(Backplane)既可以连接具有双端口、高性能的SAS驱动器,也可以连接高容量、低成本的SATA驱动器

python的字符编码

筅森魡賤 提交于 2019-11-26 10:28:22
目录 字符编码 一、计算机基础 总结 字符编码 一、计算机基础 cpu 内存 硬盘 二、文本编辑器存取文件的原理 打开编辑器就打开了启动了一个进程,是在内存中的,所以,用编辑器编写的内容也都是存放与内存中的,断电后数据丢失。 要想永久保存,需要点击保存按钮:编辑器把内存的数据刷到了硬盘上。 在我们编写一个py文件(没有执行),跟编写其他文件没有任何区别,都只是在编写一堆字符而已。 三、Python解释器执行py文件的原理 第一阶段:Python解释器启动,此时就相当于启动了一个文本编辑器 第二阶段:Python解释器相当于文本编辑器,去打开test.py文件,从硬盘上将test.py的文件内容读入到内存中(小复习:pyhon的解释性,决定了解释器只关心文件内容,不关心文件后缀名)。 第三阶段:Python解释器解释执行刚刚加载到内存中test.py的代码( ps:在该阶段,即真正执行代码时,才会识别Python的语法,执行文件内代码,当执行到name="egon"时,会开辟内存空间存放字符串"egon")。 四、Python解释器与文件本编辑的异同 相同点:Python解释器是解释执行文件内容的,因而Python解释器具备读py文件的功能,这一点与文本编辑器一样。 不同点:文本编辑器将文件内容读入内存后,是为了显示或者编辑,根本不去理会Python的语法

关于RAID与SCSI的一些基本概念

不想你离开。 提交于 2019-11-26 10:13:43
RAID简介 内嵌微处理器的磁盘子系统通常称为R A I D系统。R A I D阵列的可用容量总小于成员磁盘的总量。 一、RAID 0(分块)是简单的、不带有校验的磁盘分块,本质上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R A I D,因为它并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冗余。假如RAID 0的磁盘失败,那么,数据将彻底丢失。为了在RAID 0情况下恢复数据,唯一的办法是使用磁带备份或者镜像拷贝。 二、RAID 1(镜像)是非校验的R A I D级。 三、RAID 2(专有磁盘的并行访问)的定义涉及R A I D控制器中的错误校验电路。这个功能已经被集成到磁盘驱动器中,虽然便宜,但效率却不高。因此, RAID 2没有形成产品。 四、并行访问R A I D都属于R A I D 3。R A I D 3(使用专有校验磁盘的同步访问)子系统将数据分块存放到阵列中的所有驱动器,将校验数据写到阵列中的一个另外的校验磁盘, R A I D 3被认为是校镽 A I D。 五、RAID4(使用专用校验磁盘的独立访问)是一种独立访问的R A I D实现,它使用一个专用的校验磁盘。与RAID 3不同的是,RAID 4有更大量的分块,使多个I / O请求能同时处理。虽然它为读请求提供了性能的优势,但RAID 4的写开销特别大,因为在每次读、修改和写周期中,校验磁盘都被访问两次。 六、RAID 5(使用分布式校验的独立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