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

JAVA学习之路------Day01

对着背影说爱祢 提交于 2020-02-05 15:46:48
计算机知识科普篇 #什么是计算机? 计算机是存储和处理数据的电子设备。 计算机包括两部分第一是硬件,第二是软件。硬件包括计算机中看得见的物理部分,软件提供看不见的指令,这些指令控制硬件并且使得硬件完成特定的任务。 #硬件组件 ![计算机由中央处理器、内存、存储设备、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通信设备组成]](https://img-blog.csdnimg.cn/20200205092120753.png) #中央处理器 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是计算机的大脑。他从内存中获取指令然后执行这些指令。CPU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控制单元和算数/逻辑单元。控制单元用于控制和协调其他组件的动作。算数/逻辑单元用于数值和逻辑运算。GPU:GPU是用于计算图像的硬件工具。 #内存 内存(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由一个有序的字节序列组成,用于存储程序及程序需要的数据。可以将内存看为计算机执行程序的工作区域。一个程序和他的数据在被CPU执行前必须移动到计算机的内存中。 内存中字节的内容永远非空,但是原始内容可能对程序毫无意义。一旦新的信息被放入内存,该字节当前的内容就会丢失。 内存是一种易失的数据保存形式:断电时存储在内存中的信息就会丢失。所以程序和数据以二进制的形式被永久存放在存储设备(硬盘)上

电脑开机停在主板logo画面

别说谁变了你拦得住时间么 提交于 2020-02-05 10:31:38
最近打开电脑,发现开机时停在主板logo画面,按重启键两次能进人系统。 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有以下原因: 1.硬盘问题,硬盘出现坏道 2.内存和显卡问题,金手指接触不良,擦亮金手指 3.驱动问题,删除驱动程序,重装驱动 4.操作系统问题,重装系统 5.主板问题 进入系统后我发现是硬盘问题,就用HD Tune检测,进行错误扫描,发现一个红点,硬盘出现坏道了。 搜集相关硬盘修复工具,有Dorton Disk Doctor,Norton Partion Magic, CHDSK,HDD Regenerator,Scandisk. 1.CHDSK-能检测并修复磁盘错误 2.Norton Partion Magic-可以隐藏物理坏道,能在不破坏数据的情况下对硬盘进行重新分区。 3.Dorton Disk Doctor-能对硬盘进行诊断,并修复错误 4.HDD Regenerator-唯一可修复硬盘物理坏道的工具 5.Scandisk-能检测并标记坏道 我选择了Dorton Disk Doctor,解压后运行,点击选项,勾选随windows启动并勾选盘符,也可选择表面测试,但扫描时间较长。然后确定,重启电脑就可以运行了。 但用HD Tune检测依然有坏道,于是就运行HDD Regenerator根据提示创建启动光盘或启动u盘,我创建了启动u盘。重启电脑进入bios,设置u盘优先启动

dd测试硬盘性能

北城以北 提交于 2020-02-05 06:47:23
下面直接介绍几种常见的DD命令,先看一下他的区别~ dd bs=64k count=4k if=/dev/zero of=test dd bs=64k count=4k if=/dev/zero of=test; sync dd bs=64k count=4k if=/dev/zero of=test conv=fdatasync dd bs=64k count=4k if=/dev/zero of=test oflag=dsync 这四条DD命令区别在于内存中写缓存的处理方式。 1. dd bs=64k count=4k if=/dev/zero of=test   没有加任何参数,dd默认的方式不包括“同步(sync)”命令。也就是说,dd命令完成前并没有让系统真正把文件写到磁盘上。所以以上命令只是单纯地把这128MB的数据读到内存缓冲当中(写缓存[write cache])。所以你得到的将是一个超级快的速度。因为其实dd给你的只是读取速度,直到dd完成后系统才开始真正往磁盘上写数据,但这个速度你是看不到了。所以如果这个速度很快,没有什么作用。 实际运行结果: 268435456 bytes (268 MB) copied, 1.3529 seconds, 198 MB/s 2. dd bs=64k count=4k if=/dev/zero of=test; sync  

dd测试硬盘性能

瘦欲@ 提交于 2020-02-05 06:47:09
下面直接介绍几种常见的DD命令,先看一下他的区别~ dd bs=64k count=4k if=/dev/zero of=test dd bs=64k count=4k if=/dev/zero of=test; sync dd bs=64k count=4k if=/dev/zero of=test conv=fdatasync dd bs=64k count=4k if=/dev/zero of=test oflag=dsync 这四条DD命令区别在于内存中写缓存的处理方式。 1. dd bs=64k count=4k if=/dev/zero of=test   没有加任何参数,dd默认的方式不包括“同步(sync)”命令。也就是说,dd命令完成前并没有让系统真正把文件写到磁盘上。所以以上命令只是单纯地把这128MB的数据读到内存缓冲当中(写缓存[write cache])。所以你得到的将是一个超级快的速度。因为其实dd给你的只是读取速度,直到dd完成后系统才开始真正往磁盘上写数据,但这个速度你是看不到了。所以如果这个速度很快,没有什么作用。 实际运行结果: 268435456 bytes (268 MB) copied, 1.3529 seconds, 198 MB/s 2. dd bs=64k count=4k if=/dev/zero of=test; sync  

块存储、文件存储、对象存储这三者的本质差别是什么?

时光毁灭记忆、已成空白 提交于 2020-02-05 00:44:30
【块存储】 典型设备:磁盘阵列,硬盘 块存储主要是将裸磁盘空间整个映射给主机使用的,就是说例如磁盘阵列里面有5块硬盘(为方便说明,假设每个硬盘1G),然后可以通过划逻辑盘、做Raid、或者LVM(逻辑卷)等种种方式逻辑划分出N个逻辑的硬盘。(假设划分完的逻辑盘也是5个,每个也是1G,但是这5个1G的逻辑盘已经于原来的5个物理硬盘意义完全不同了。例如第一个逻辑硬盘A里面,可能第一个200M是来自物理硬盘1,第二个200M是来自物理硬盘2,所以逻辑硬盘A是由多个物理硬盘逻辑虚构出来的硬盘。) 接着块存储会采用映射的方式将这几个逻辑盘映射给主机,主机上面的操作系统会识别到有5块硬盘,但是操作系统是区分不出到底是逻辑还是物理的,它一概就认为只是5块裸的物理硬盘而已,跟直接拿一块物理硬盘挂载到操作系统没有区别的,至少操作系统感知上没有区别。 此种方式下,操作系统还需要对挂载的裸硬盘进行分区、格式化后,才能使用,与平常主机内置硬盘的方式完全无异。 优点: 1、 这种方式的好处当然是因为通过了Raid与LVM等手段,对数据提供了保护。 2、 另外也可以将多块廉价的硬盘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大容量的逻辑盘对外提供服务,提高了容量。 3、 写入数据的时候,由于是多块磁盘组合出来的逻辑盘,所以几块磁盘可以并行写入的,提升了读写效率。 4、 很多时候块存储采用SAN架构组网,传输速率以及封装协议的原因

案例讲解服务器硬盘离线数据恢复方法-数据恢复

自古美人都是妖i 提交于 2020-02-04 13:51:11
服务器硬盘物理故障情况简介: 服务器简单来说就是计算机的一种,具有高速的CPU运算能力、长时间的可靠运行、强大的I/O外部数据吞吐能力以及更好的扩展性。多数企业配备有自己的服务器,同时也带来了服务器故障导致数据丢失的困惑,毕竟更换一台新设备无法恢复原有的设备,今天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服务器硬盘故障导致数据丢失后的数据恢复方法,下面是案例背景。 北京某公司的一台服务器出现了硬盘故障,导致服务器瘫痪,数据丢失。经数据恢复中心服务器数据恢复工程师前往客户现场了检测发现,客户的服务器组建了raid5磁盘阵列,一共配置3块硬盘,导致服务器崩溃的原因是有一块硬盘不知什么故障离线,存储重要数据的D分区不能被识别了。 在数据恢复工程师来到之前,客户的服务器管理员已经对故障服务器进行了一系列挽救操作。管理员先重启了服务器让故障硬盘重新上线然后同步数据,数据同步到40%左右时管理员进行了强制关机操作。很遗憾,管理员的一系列操作并不会起到挽救数据的作用,下面介绍的是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服务器数据恢复的常规操作流程和方法。 服务器数据恢复方法: 在介绍数据恢复方法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保障措施,在数据恢复操作前,必须要将客户的故障服务器内所有硬盘以只读模式进行备份,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对客户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和操作,保护原始服务器数据不被干扰,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数据分析和恢复的过程占用客户服务器,影响业务。

转 固态硬盘ssd

回眸只為那壹抹淺笑 提交于 2020-02-04 11:17:52
https://www.pc841.com/article/20180512-89492_all.html 固态硬盘怎么看好坏 史上最全的SSD固态硬盘知识扫盲 (全文) 百事数码 2018-05-12 09:23 电脑百事网 38366 + 关注 固态硬盘(SSD)火了很久了,如今早已成为新装机的标配,老电脑也纷纷通过升级固态硬盘,提升开关机速度、系统流畅度等。今天我们就说一说固态硬盘怎么看好坏吧,可以说是史上最全面面的一次入门固态硬盘知识扫盲。 固态硬盘怎么看好坏 史上最全的SSD固态硬盘知识扫盲 机械硬盘瓶颈明显 固态硬盘弥补短板 我们都知道木桶的短板效应,就电脑的速度来说,CPU缓存、显卡缓存、甚至是内存条都是以至少十倍百倍以上的速度差距远远的超过了所有的机械硬盘的,这就一定会给电脑的性能带来一些瓶颈。 固态硬盘的存储速度是机械硬盘的5-10倍左右,多少能弥补一些硬盘在速度上的短板,所以如果你觉得你的旧电脑有些卡,反应慢,换一块固态硬盘绝对能给你的旧电脑带来新的生命 。 机械硬盘成电脑硬件上最大的短板 关于固态硬盘的知识,要说的还挺多的,这里我会循序渐进,用直观、贴切的举例来帮助大家了解固态硬盘。 一、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有什么区别? 机械硬盘是利用 磁性来记录信息数据 的,原理类似于小时候听歌用的磁带,如果我们需要找到某个数据,磁盘就会转动到记录这个信息的部位

iATKOSv7+硬盘安装助手+变色龙

孤街醉人 提交于 2020-02-04 07:36:35
@ TOC iATKOSv7+硬盘安装助手+变色龙 PC装MAC在很~久以前就有先行者开始尝试,但是在那个洪荒的年代,装个MAC需要很大的投入,而且面临着非常大的风险!轻则无法引导系统,重则整个硬盘被格掉!好在,N年之后的今天,在PC上装MAC的技术门槛降低了不少,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虽然都不是“正统”的,但足见先行者“们”的强悍),我也才敢去尝试一下。 看了TONG哥的教程才上的! 顺便,给你一个信心:“只要硬件坚挺,软件永远昌盛”。所以在装的时候如果碰到的问题,也不要紧张,因为总有解决办法,或是有先行者,或是自己摸索。这个时候才是你积累经验的最佳时机。 动机 这个便是我的启蒙老师了!虽然大一上学期的时候对MAC心驰神往过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依旧不敢下手。大一下装了个虚拟机式的MAC,哇,一个字“慢”!两个字“不爽”! 再后来,看到了如上那篇文章(动机一),又看到了YANGER的成功经历(动机二),在一苹果交流群上又听人说MAC多格出来的那两个盘在WINDOWS下是看不到的(这样就会很清爽!动机三)我就手庠了! (在WINDOWS下看不到MAC的盘) 准备阶段 首先!我必须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的安装历程与那个教程会有不同,而且我认为在那个教程提供的资源和环境下,用我这个方法才能正常安装(不然等看重装系统吧……我栽过的)。 你如果手头有U盘最好,先做一个WINDOWS

Linux的inode的理解

喜夏-厌秋 提交于 2020-02-04 04:17:58
文件名 -> inode -> device block 转自: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1/12/inode.html http://blog.s135.com/post/295/ http://hi.baidu.com/leejun_2005/blog/item/d9aa13a53b3af6e99152ee7e.html 一、inode是什么? 理解inode,要从文件储存说起。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4KB,即连续八个 sector组成一个 block。 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那么很显然,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 二、inode的内容 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 文件的字节数   *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   * 文件的Group ID   * 文件的读、写、执行权限   *

架构师之路(5)---IoC框架

旧巷老猫 提交于 2020-02-03 12:43:28
1 IoC理论的背景 我们都知道在面向对象的应用中,软件系统都是由N个对象组成的,它们通过彼此的合作,最终实现业务逻辑。 图1:耦合在一起的对象 如果我们打开机械式手表的后盖,就会看到与上面类似的情形,各个齿轮分别带动时针、分针和秒针顺时针旋转,从而在表盘上产生正确的时间。上图画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齿轮组,它拥有多个独立的齿轮,这些齿轮相互啮合在一起,协同工作,来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我们可以看到,在齿轮组中,如果有一个齿轮出了问题,就可能会影响到整个齿轮组的运转。 齿轮组中各个齿轮之间的啮合关系,与软件系统中对象与对象之间的耦合关系,非常类似。对象之间的耦合关系是必要的,是协同工作的基础,当然也是无法避免的,否则无法保证系统整体的正常运转。目前,很多工业级的应用越来越庞大,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就会出现对象之间的多重依赖性关系,因此,架构师和设计师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对象之间耦合度过高的系统,必然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形。 图2:对象之间复杂的依赖关系 耦合关系不仅会出现在对象与对象之间,也会出现在软件系统的各模块之间,以及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之间。如何降低系统之间、模块之间和对象之间的耦合度,是软件工程永远追求的目标之一。 所以有人就提出来IOC理论,用来实现对象之间的“解耦”,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项目中。 2 什么是控制反转(I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