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层

【0】计算机网络《物理层》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3:32:01
版权声明:原创作品,受法律保护,盗版必究 https://blog.csdn.net/jjf_jianFeng/article/details/90245442 ⑴【看待物理层】:物理层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在链接各种计算机的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比特流,而不是具体的传输媒介。研究的是传输方法(方式)、传输方式转换、和传输媒介的功能性。 可以将物理层描述为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有关的一些特性: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过程特性。 ⑵【数据传输方式】:在计算机内部多采用并行传输方式,在数据通信线路(传输媒介)上的传输方式一般为串行传输 ⑶【数据通信系统模型】:源系统(发送端)→传输系统(传输网络)→目的系统(接收端) 源系统=源点+发送器; 源点:产生要传输的数据,又称信源。 发送器:编码数字比特流,典型的发送器就是调制器。 目的系统=接收器+终点。 接收器:接受信号,并将信号转化为能被目的设备处理的信号,典型的接收器就是解调器。 终点:获取接收器传来的数据比特流,完成相应的输出。 注:源系统和目的系统之间可以是单一传输线,也可以是复杂的。网络系统。 ⑸【信道】:表示向某一方向传送信息的媒体,一条通信电路往往包含一条发送信道和一条接收信道。 通信的三种基本方式:单向通信、双向交替通信、双向同时通信。 ⑷【基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常称为基带信号,基带信号往往较多的低频成分甚至一些直流成分

网络七层协议之物理层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1:53:52
我们以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开始: 这时,你可能会想到,用一根电缆把两台服务器连接起来: 低电平 高电平 0 1 01 1111010101... 1111 0000 到目前为止,我们是不是万事具备了呢? 一个比特流信道成为现实?――理论上是这样子的。 但是,现实世界往往要比理想化的模型复杂一些。 0 1 101101001101 1 1 101010 010101 101010 1101011 010101 1 如果两台服务器同时往信道里发送数据,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0 1 0 1 解决方式也简单,只需在硬件层面实现一种机制:在检测到两台服务器同时发送数据时,及时喊停,并协商到底由哪一方先发。 本节讨论了一个最简单的模型,解决两台服务器之间的通讯问题。 通过电缆,在两台机器间建立了一个理想的比特流传输信道。 这其实就是网络分层结构中最底层――物理层的作用: 传输比特流 依赖物理(电气)特性 这一层对开发人员来说,基本上是透明的,我们只需将其理解成一个比特流传输信道即可。 至于细节问题,高低电平啦,信号啦,各种物理特性啦,通通留给电子工程师去关心好啦! 多服务器通讯问题 数据链路层 微信公众号 文章来源: 网络七层协议之物理层

网络

心已入冬 提交于 2019-12-02 14:54:24
本文转载自博客园: https://www.cnblogs.com/clschao/articles/9578922.html 对网络通信整个流程的大致介绍请看原作者另一篇文章: https://www.cnblogs.com/clschao/articles/9613442.html 一.操作系统基础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计算机程序,是直接运行在“裸机”上的最基本的系统软件,任何其他软件都必须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才能运行。   注:计算机(硬件)->os->应用软件   有关操作系统详细的介绍和原理请看这里>>> https://www.cnblogs.com/clschao/articles/9613464.html ,不是你们现在这个阶段需要学习的,还是老样子,先大致了解一下就行啦。 二.网络通信原理   2.1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一系列的网络协议 当我们通过自己电脑的浏览器访问京东的时候, ,我们是在浏览器上输入了一个网址,但是我们都知道,互联网连接的电脑互相通信的是电信号,我们的电脑是怎么将我们输入的网址变成了电信号然后发送出去了呢,并且我们发送出去的消息是不是应该让京东的服务器能够知道,我们是在请求它的网站呢,也就是说京东是不是应该知道我发送的消息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发送的消息应该有一些固定的格式呢

高并发技术

空扰寡人 提交于 2019-12-02 14:34:59
高并发技术 第一章 预备知识 一 理解大数据 二 网工基础知识 OSI七层参考模型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链路层 物理层 功能分层 总结 第二章 LVS技术 一 LVS介绍 二 LVS调度算法 LVS命令 监控多个端口号 管理服务集群中的Real Serever(RS) 三. LVS-DR实现 LVS-DR实验拓扑图 实现步骤 第三章 Keepalived 一 高可用 High Available 二 模拟实验配置 第四章 Nginx和 Tengine 一 介绍 二 Nginx和apache(httpd)的优缺点 三 安装Tengine并制作Nginx脚本 四 配置文件nginx.conf 配置文件解读 技术延伸 利用Nginx配置虚拟Server 利用Nginx对服务器做反向代理 利用Nginx做反向代理负载均衡 利用Nginx 对指定域名(百度)进行代理 小技巧 :利用 !命令的前几个字符匹配命令并执行 nginx如何识别我们的域名 利用Nginx的access.log监听用户的浏览信息 拓展: 指定 access.log 日志输出格式 五 session一致性问题的解决 情景模拟 解决方案——安装memcached 时间一致性的另一种解决方案(安装ntpdate服务) 第一章 预备知识 一 理解大数据 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数据大国, 由数据的量(数以亿计

网工笔记

瘦欲@ 提交于 2019-12-02 13:01:26
目录 第一天 设备: 1. Hub集线器(基本不用,淘汰) 4. 三层网络模型 5. OSI参考模型(只是理论的知识) 7. 表示层: 9. 传输层 10. 网络层 11. 数据链路层: 12. 物理层的作用 13. 数据的发送 14. 数据的接收 第二天 物理层 TCP/IP协议簇 第一天 目录: 设备: 1. Hub集线器(基本不用,淘汰) 冲突域:单工 半双工 全双工(不解释) 2. 交换机 作用: 连接网络终端的设备(一般指的是普通的二层交换) 终端用户设备的接入 基本的安全功能 广播域隔离(VLAN) 优点:可以实现多用户同时访问,支持全双工。 缺点:无法完成一些特殊功能 二层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数据类型:单播--一对一 组播--一对多 广播--一对所有 3. 路由器 作用:路由协议支持 路径选择 数据转发 广域网接入 console口:也就是控制口 一般只有一个 链接路由器的线缆--console线缆:一端RJ45一段串口, 串口链接电脑 RJ45链接设备 由于笔记本没有串口 所以还有一种线转接 USB-RS232线缆 4. 三层网络模型 接入层(终端用户(汇聚端口多))----汇聚层(三层交换(可以做策略))----核心层(核心交换)--internet 5. OSI参考模型(只是理论的知识) 作用: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定义了网络通信的标准 OSI模型分为七层

易初大数据 2019年10月25日 笔记 王庆超

人盡茶涼 提交于 2019-12-02 09:20:58
物理层是计算机网络OSI模型中最低的一层。 物理层规定:为传输数据所需要的物理链路创建、维持、拆除,而提供具有机械的,电子的,功能的和规范的特性。简单的说,物理层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物理媒体上传输数据链路层的最基本的功能是向该层用户提供透明的和可靠的数据传送基本服务。 透明性是指该层上传输的数据的内容格式及编码没有限制,也没有必要解释信息结构额的意义; 可靠的传输使用户免去对丢失信息、干扰信息及顺序不正确等的担心在物理层中这些情况都可能发生,在数嗯据链路层中必须用纠错码来检错与纠错。 数据链路层是对物理层传输原始比特流的功能的加强,将物理层提供的可能出错的物理连接额改造成为逻辑上无差错的数据链路,使之对网络层表现为一无差错的线路网络层的目的是实现两个端系统之间的数据透明传送,具体功能包括寻址和路由选择、连接的建立、保持和终止等。它提供的服务使传输层不需要了解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和额交换技术。 如果需要尽量少的词来记住网络层,那就是“路径选择、路由及逻辑寻址传输层提供了主机应用程序进程之间的端到端的服务,基本功能如下:分割与重组数据按端口号寻址连接管理 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纠错的功能传输层要向会话层提供通信服务的可靠性,避免报文的出错、丢失、延迟时间紊乱、重复、乱序等差错。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wangqingchao/p/11740841.html

OSI参考模型详解v1.0

。_饼干妹妹 提交于 2019-12-02 08:09:35
OSI参考模型详解v1.0 1.协议的分层 ISO在制定标准化OSI之前,对网络体系结构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终提出了作为通信协议设计指标的OSI 参考模型。这一模型将通信协议中必要的功能分成7层。通过这些分层,使得那些比较复杂的网络协议更加简单化。 在这一模型中,每个分层都接收由它下一层所提供的特定服务,并且负责为自己的上一层提供特定的服务。上下层之间进行交互时所遵循的约定叫做“接口”。同一层之间的交互所遵循的约定叫做“协议”。 2.OSI参考模型 (2)OSI协议与OSI参考模型 OSI协议是为了让异构的计算机之间能够相互通信的、有ISO和ITU-T推进其标准化的一种网络体系结构。 OSI(参考模型)将通信功能划分为7个分层,称作OSI参考模型。OSI协议以OSI参考模型为基础界定了每个阶层的协议和每个阶层之间接口相关的标准。 3.OSI参考模型中各个分层的作用 (7)应用层:针对特定应用的协议 应用层: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并规定应用程序中通信相关的细节。包括文件传输、电子邮件、远程登录(虚拟终端)等协议。 (6)表示层:设备固有数据格式和网络标准数据格式的转换 表示层:将应用处理的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格式,或将来自下一层的数据转换为上层能够处理的格式。因此它主要负责数据格式的转换。具体来说,就是将设备固有的数据格式转换为网络标准传输格式

2019 10 23专业英语-王菲

情到浓时终转凉″ 提交于 2019-12-02 03:12:31
计算机工作过程 如果想让计算机工作,就得先把程序编辑出来,然后通过输入设备送到储存器保存起来,即程序储存下面就是执行程序的问题。根据冯诸依曼得设计,计算机应能自动执行程序,而执行程序又归结为逐条行力指令,只剩条指令有分为以下四个操作 取出指令:从储存器对某个地址中去除要执行的命令送到CPU内部的指令寄存器暂存 分析指令:把保存的指令寄存器中的指令送到指令译码器溢出,该指令对应的操作 执行指令:根据指令译码部分发出相应的控制器,完成指令规定的各种操作。 为执行下一条指令做好准备机取出下一条指令地址。 计算机系统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硬件系统分为主机和外部设备。 主机分为中央处理器CPU和内存。 中央处理器CPU分为运算器 控制器 寄存器 内存可分为随机储存器和只读储存器 内部社会氛围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和外部储存器和通信设备。 输入设备分为键盘鼠标,光笔,扫描仪。 输出设备分为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 外部储存器分为磁带磁盘,光盘。 通信设备分为网卡调制解调器 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分为操作系统和程序设计器。 应用软件只有各种应用程序。 zv认识数据的思想及意义 现在的社会是一种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越来越方便,大数据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大数据并不在,而是鱼有用价值含量挖掘和本比数量更为重要,大规模数据是赢得竞争的关键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划分层次和五层协议

£可爱£侵袭症+ 提交于 2019-12-01 18:53:55
划分层次 当两台主机之间传送文件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可以将工作划分为三类: 1.与传送文件直接有关,例如发送端的文件传送应用程序应当确定接收端的文件管理程序已做好接收和存储文件的准备。这就需要一个 文件传送模块 来完成。 2.为了保证文件和文件传送命令可靠地在两个系统之间交换,可以再设立一个 通信服务模块 。 3.再构造一个 网络接入模块 ,让这个模块负责做与网络接口细节有关的工作,并向上层提供服务,使上面的通信服务模块能够完成可靠通信的任务。 分层带来的好处: 1.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某一层并不需要它的下一层是如何实现的,而仅仅需要知道该层接口所提供的服务。 2.灵活性好。当任何一层发生变化时,只需要层间接口关系保持不变,则在这层以上或以下各层均不受影响。 3.结构上可分割开。各层都可以采用最适合的技术来实现。 4.易于实现和维护。整个系统被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更方便维护。 5.能促进标准化工作。每一层的功能及其所提供的服务都有了明确说明。通常各层所要完成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一些:   1) 差错控制 ,使相对应层次对等方的通信更加可靠。   2) 流量控制 ,发送端的发送速率必须使接收端来得及接收。   3) 分段和重装 ,发送端将要发送的数据块划分为更小的单位,在接收端将其还原。   4) 复用和分用 ,发送端几个高层会话复用一条低层的连接,在接收端再进行分用。

TCP模型

血红的双手。 提交于 2019-12-01 16:57:14
TCP/IP是一组协议的代名词,它包括许多协议,组成了TCP/IP协议簇。它是把OSI七层模型简化成了五层模型。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 应用层:负责应用程序间的沟通。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控制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传输层:负责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如传输控制协议(TCP),能够保证数据可靠的从源主机发送到目标主机 网络层:负责提供基本的数据包传送功能,让每一块数据包都能够达到目的主机(但是不检查是否被正确接受)(IP协议) 数据链路层:负责设备之间的数据帧的传送和识别。例如网卡设备的驱动,帧同步,冲突检测,数据差校验等 物理层:负责光/电信号的传递方式。物理层的能力决定了最大传输速率,传输距离,抗干扰等,集线器(Hub)工作在物理层。 与OSI七层模型对比: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dy-01/p/11694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