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层——物理层
OSI模型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为 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达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物理层 介绍 : 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物理层的作用是实现相邻计算机节点之间比特流的透明传送,尽可能屏蔽掉具体传输介质和物理设备的差异。使其上面的数据链路层不必考虑网络的具体传输介质是什么。“透明传送比特流”表示经实际电路传送后的比特流没有发生变化,对传送的比特流来说,这个电路好像是看不见的。物理层关系的是信号,接口和传输介质。 一、物理层功能: 在两个网络设备之间提供透明的比特(Bit)流传输 物理层处于整个标准的最底下一层,它与数据链路层一样,工作在单条线路上,只负责线路两端的通信维护。 物理层工作原理如下 场景:用户A和用户B用网线互联在一起,A给B发数据: 用户A通过应用程序发出数据,这个数据经过上层一层层的封装, 到达了数据链路层,在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做了Framing(成帧)处理之后, 物理层会将这个数据帧转换成二进制信号(bit流); 接下来用户A就要将这些bit信号流从自己的“网卡”里传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