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参考模型以及各层的作用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OSI模型,该模型定义了不同计算机互联的标准,是设计和描述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本框架。OSI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物理层 (比特流) 处于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利用物理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以便透明的传送比特流。物理层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在连接各种计算机的传输介质上传输数据比特流。常用设备:集线器、中继器、调制解调器、网线、双绞线、同轴电缆。 数据链路层 (帧) IP数据包封装成数据帧,通过物理地址来寻址,建立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链路,通过差错控制提供数据帧在信道上无差错的传输,同时为其上面的网络层提供有效的服务。 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 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封装成帧、链路控制、差错控制(重发机制)、流量控制(窗口机制)、透明传输、数据的检错等。 链路就是从一个结点到相邻结点的一段物理线路,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结点。 数据链路层的典型设备:二层交换机、网桥、网卡。 交换机的功能:地址学习、转发/过滤、防止回路 网络层 (数据包) 提供点到点连接。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报文或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控制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信息转发,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