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模型

计算机网络--OSI七层模型

China☆狼群 提交于 2019-11-29 00:02:18
网际互联及OSI七层模型: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 物理层 作用:定义一些电器,机械,过程和规范,如集线器; PDU(协议数据单元):bit/比特 设备:集线器HUB; 注意:没有寻址的概念; ========================================== 数据链路层 作用:定义如何格式化数据,支持错误检测; 典型协议:以太网,帧中继(古董级VPN) PDU:frame(帧)设备:以太网交换机; 备注:交换机通过MAC地址转发数据,逻辑链路控制; =========================================== 网络层 作用:定义一个逻辑的寻址,选择最佳路径传输,路由数据包; 典型协议:IP,IPX,ICMP,ARP(IP->MAC),IARP; PDU:packet/数据包; 设备:路由器 备注:实现寻址 ============================================ 传输层: 作用:提供可靠和尽力而为的传输; 典型协议:TCP,UDP,SPX,port(65535个端口),EIGRP,OSPF, PDU:fragment 段; 无典型设备; 备注:负责网络传输和会话建立; ========

Swoole.001.手撸网络服务器模型

百般思念 提交于 2019-11-28 23:59:55
github: https://github.com/masterzcw/swoole Swoole进程结构 Master进程: 主进程 Manger进程: 管理进程 Worker进程: 工作进程 Task进程: 异步任务工作进程 Master进程 第一层, Master进程, 这个是swoole的主进程,这个进程是用于处理swoole的核心事件驱动的, 那么在这个进程当中可以看到它拥有一个MainReactor[线程]以及若干个Reactor[线程], swoole所有对于事件的监听都会在这些线程中实现, 比如来自客户端的连接, 信号处理等. 1.1 MainReactor(主线程) 主线程会负责监听server socket, 如果有新的连接accept, 主线程会评估每个Reactor线程的连接数量. 将此连接分配给连接数最少的reactor线程, 做一个负载均衡. 1.2 、Reactor线程组 Reactor线程负责维护客户端机器的TCP连接、处理网络IO、收发数据完全是异步非阻塞的模式. swoole的主线程在Accept新的连接后, 会将这个连接分配给一个固定的Reactor线程, 在socket可读时读取数据, 并进行协议解析, 将请求投递到Worker进程. 在socket可写时将数据发送给TCP客户端. 1.3、心跳包检测线程(HeartbeatCheck)

keras模型使用(二)

旧时模样 提交于 2019-11-28 22:46:48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Input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Model from keras import optimizers from keras.callbacks import ModelCheckpoint input = Input(shape=(c.size_train[0], c.size_train[1], 4)) #keras模型的输入是keras tensor pred = Net(input) #自定义网络 model = Model(input, pred) #将指定输入输出的网络变成Model:将培训和评估程序添加到网络(Network)中。 model.summary() #打印网络的字符串摘要。 adam = optimizers.Adam(lr=0.0001, beta_1=0.9, beta_2=0.999, epsilon=1e-8)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for _ in range(4)], loss_weights=[10.0, 0.1, 0.1, 0.1], metrics=['accuracy']) modelcheck = ModelCheckpoint(model

网络OSI 7层模型

你。 提交于 2019-11-28 22:46:05
OSI 的英文全程为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中文全程为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是一个逻辑上的定义。主要用途使通信和计算系统自由互联,而不依赖其他架构或技。主要目标就是使用一个标准协议使不同平台的系统自由互联通信。为了更好的理解7层模型,抽象成层的概念,共分为7层。每一层即服务于上层,又被下一层所服务。 从低到高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注意:同一层的两个实例是相互可见的,并且是水平连接的。 OSI 模型最大的优点是将服务、接口和协议明确分开的,服务为上一层提供某些功能、接口为上层如何调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协议则负责如何实现本层服务。因此,OSI模型中的每一次都具备很强的独立性,相互连接的网络中各层所采用的协议是没有限制的,只要向上层服务并且不改变接口即可。 OSI 模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层级 协议数据单元(PDU) 功能 举例 主机层 7. 应用层 数据 高级APIs调用,包括资源共享、远程文件访问、目录服务和虚拟终端 NFS,SMB,AFP,FTAM,NCP 6. 表示层 网络服务于应用件的数据传输,包括字节编码、数据压缩和加密/解密 CSS,GIF,HTML,XML,JSON,S/MIME 5. 会话层 管理通信会话,如在两个节点间多次传输的持续信息交换

DNN结构构建:NAS网络结构搜索和强化学习、迁移学习

百般思念 提交于 2019-11-28 22:43:05
DNN结构构建:NAS网络结构搜索和强化学习、迁移学习 2018年05月14日 15:23:20 wishchin 阅读数 2537 更多 分类专栏: ANN/DNN/纤维丛 前言 谷歌推出的NASNet架构,用于大规模图像分类和识别。NASNet架构特点是由两个AutoML设计的Layer组成——Normal Layer and Reduction Layer,这样的效果是不再需要相关专家用human knowledge来搭建卷积网络架构,直接用RNN把Hyperparameter计算出来,这样就实现了网络结构自动学习。 论文: Learning Transferable Architectures for Scalable Image Recognition 强化学习 论文:《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 with Reinforcement Learning》。 网站链接(开源代码): https:// github .com / tensorflow /models 论文中的核心是:利用Reinforcement Learning(强化学习)机制训练一个RNN(循环神经网路)controller(控制器)去自动产生一个神经网络,无需人为手动设计网络,设计出的网络在相关有权威的数据集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ImageNet主要网络benchmark对比

感情迁移 提交于 2019-11-28 20:18:29
深度神经网络繁多,各自的性能指标怎样? 实际应用中,在速度、内存、准确率等各种约束下,应该尝试哪些模型作为backbone? 有paper对各个网络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形成了一个看待所有主要模型的完整视角,其分析结果可以在实践中提供指导和帮助。 这篇博客主要整合了其中3篇文章的结论,分别是 201605-An Analysis of Deep Neural Network Models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201809-Analysis of deep neural networks 201810-Benchmark Analysis of Representative Deep Neural Network Architectures 文章1和3是paper,2是篇博客(对1的更新)。这3篇文章对图像识别任务(ImageNet-1k)主要的state of the art网络进行了对比分析,采用的指标有: accuracy ,准确率,只使用cental crop,评估Top1、Top5在ImageNet-1k上的准确率 model complexity ,模型复杂度,通过模型的可学习参数量衡量(近似为模型文件大小),反映了自由度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计算复杂度,操作次数,通过floating-point

k8s 网络模型解析之实践

自古美人都是妖i 提交于 2019-11-28 19:42:50
一. 实践说明 首先我们先创建一组资源,包括一个deployment和一个service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eployment metadata: name: nginx labels: name: nginx spec: selector: matchLabels: name: nginx1 replicas: 1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name: nginx1 spec: nodeName: meizu containers: - name: nginx image: nginx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 apiVersion: 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nginx labels: name: nginx1 spec: ports: - port: 4432 targetPort: 80 selector: name: nginx1 可以看到,我们在指定的node上面创建了一个nginx deployment,并且创建一个服务指向这个pod.然后我们再在其他节点上启动一个pod,在该pod中访问这个service. src pod -> service -> backend pod 172.30.83.9 -> 10.254.40

O2O场景下的推荐排序模型:

情到浓时终转凉″ 提交于 2019-11-28 16:25:19
推荐系统遇上深度学习(五)--Deep&Cross Network模型理论和实践 发表: 2018-04-22 推荐系统遇上深度学习系列: 推荐系统遇上深度学习(一)--FM模型理论和实践: https://www.jianshu.com/p/152ae633fb00 推荐系统遇上深度学习(二)--FFM模型理论和实践: https://www.jianshu.com/p/781cde3d5f3d 推荐系统遇上深度学习(三)--DeepFM模型理论和实践: https://www.jianshu.com/p/6f1c2643d31b 推荐系统遇上深度学习(四)--多值离散特征的embedding解决方案: https://www.jianshu.com/p/4a7525c018b2 1、原理 Deep&Cross Network模型我们下面将简称DCN模型: 一个DCN模型从嵌入和堆积层开始,接着是一个交叉网络和一个与之平行的深度网络,之后是最后的组合层,它结合了两个网络的输出。完整的网络模型如图: 嵌入和堆叠层 我们考虑具有离散和连续特征的输入数据。在网络规模推荐系统中,如CTR预测,输入主要是分类特征,如“country=usa”。这些特征通常是编码为独热向量如“[ 0,1,0 ]”;然而,这往往导致过度的高维特征空间大的词汇。 为了减少维数

[AI] 论文笔记 - CVPR2018 Super SloMo: High Quality Estimation of Multiple Intermediate Frames for Video Interpolation

自作多情 提交于 2019-11-28 13:25:41
写在前面 原始视频(30fps) 补帧后的视频(240fps)   本文是博主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使用到的方法,刚好也做为了本科毕设的翻译文章,现在把它搬运到博客上来,因为觉得这篇文章的思路真的不错。   这篇文章的简要思路:整个网络由两个U-Net构成,第一个U-Net负责计算光流,第二个U-Net负责矫正光流(有点借鉴了残差的意思),从而对视频进行补帧。   参考资料: 原文: Super SloMo: High Quality Estimation of Multiple Intermediate Frames for Video Interpolation ( https://arxiv.org/abs/1712.00080 ) 代码: https://github.com/avinashpaliwal/Super-SloMo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PS:文章有些内容涉及到公式,不方便搬运,所以采用了图片的方式。 摘要   在给定两个连续帧的情况下,视频插值的目标是生成中间帧,形成时空相干的视频序列。大多数现有的视频插值方法都集中在单帧插值上,我们提出了一种端到端的卷积神经网络,用于任意多帧的视频插值,该网络中的运动解释和遮挡推理是联合建模的。我们首先使用U-Net结构来计算相邻输入图像之间的双向光流。然后,在每个时间步长上对这些光流进行线性拟合

七层网络模型 比喻

拟墨画扇 提交于 2019-11-28 10:41:47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原文地址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002080/answer/150830722 车小胖​ OSI 参考模型 OSI,是英文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的缩写,中文翻译开放系统互联,一个抽象七层模型,但其核心思想一点也不抽象,非常具体,其核心思想: 1) 通信两端的主机能够理解对方的语言 这是要求主机使用相同协议格式来发送数据 2) 希望通信系统模块化,每个模块提供标准接口 每个模块给和直接耦合的模块提供标准化的流程接口,每个模块内部无论怎样实现没有硬性规定,但外在的接口一定是标准件,这样耦合的模块可以无缝对接起来。 这样做的好处有: (1) 由于使用标准接口,每个通信模块可以独立开发,增加自由度,提高生产效率 (2) 增加代码的重复利用率,由于通信模块的标准化的外在接口,应用程序可以直接使用现成的通信模块,而无需重新编码,这大大减轻了开发者的负担,间接地提供了生产效率。 注: 一切比喻都是为了方便理解,比喻不可能完全恰当的表达所有内容。本篇文章只是为了让大家大概了解 OSI 七层模型中每一层的基本功能,实际的应用中涉及到的不止这点点。想要学精还是要看书!!!(三个感叹号) 当然,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我会不定期的发布一些通信类的科普文章~ 以下为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