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链路层

网络知识_01:ISO七层模型

不羁的心 提交于 2019-12-20 04:02:34
一 IOS七层模型 1.1OSI的概念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的。它是个灵活的、稳健的和可互操作的模型。 1.2OSI模型的目的   规范不同系统的互联标准,使两个不同的系统能够较容易的通信,而不需要改变底层的硬件或软件的逻辑。 1.3OSI模型分为七层   OSI把网络按照层次分为七层,由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1.4OSI的优点   将网络的通信过程划分为小一些、简单一些的部件,因此有助于各个部件的开发、设计和故障排除;   通过网络组件的标准化,允许多个供应商进行开发;   通过定义在模型的每一层实现什么功能,鼓励产业的标准化;   允许各种类型的网络硬件和软件相互通信;   防止对某一层所做的改动影响到其他的层,这样就有利于开发。 二 OS参考模型 应用层:各种应用程序协议 表示层:数据的格式化、数据加密解密、数据的压缩解压缩 会话层:建立、管理、终止实体之间的会话连接 传输层::数据的分段及重组;提供端到端的数据服务(可靠或不可靠) 网络层:将分组从源端传送到目的端;逻辑寻址;路由选择 数据链路层:将分组数据封装成帧;实现两个相邻结点之间的通信;差错检测 物理层:在介质上传输比特;提供机械的和电气的规约 2.1应用层 为应用软件提供接口

iso网络各层协议

此生再无相见时 提交于 2019-12-18 20:30:41
(1)网卡的作用就是把数据进行串并转换(串连数据是比特流形式的,存在与本计算机内部,而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是通过帧形式的数据来进行数据传输的),MAC子层规定了如何在物理线路上传输的frame,LLC的作用是识别不同协议类型然后进行encapsulation(封包), 所以精确的说,网卡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MAC子层. (2)路由IP属于网络层 (3)ISO的术语称之为中继(relay)系统。根据中继系统所在的层次,可以有以下五种中继系统: 1.物理层(即常说的第一层、层L1)中继系统,即转发器(repeater)。 2.数据链路层(即第二层,层L2),即网桥或桥接器(bridge)。 3.网络层(第三层,层L3)中继系统,即路由器(router)。 4.网桥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桥路器(brouter)兼有网桥和路由器的功能。 5.在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即网关(gateway). 我们经常说到的以太网交换机实际是一个基于网桥技术的多端口第二层网络设备,即数据链路层 (4)TCP/UDP属于传输层 (5)HTTP/DNS属于应用层 (6)表示层位于OSI分层结构的第六层,它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为异种机通信提供一种公共语言,以便能进行互操作。这种类型的服务之所以需要,是因为不同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用的数据表示法不同。例如,IBM主机使用EBCDIC编码,而大部分PC机使用的是ASCII码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下)

孤人 提交于 2019-12-16 08:47:08
一. 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标准概述   最早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源于IBM在1974年宣布的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 (Systems Network Architecture),这个著名的网络标准就是一种层次化网络体系结构。不久后,其他一些公司也相继推出自己公司的具有不同名称的体系结构。不同的网络体系结构出现后,采用不同的网络体系结构的产品就很难互相连通(通信)。然而,全球经济的发展使得处在不同网络体系结构的用户迫切要求能够互相交换信息,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研究该问题,并于1977年提出了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成网的标准框架,即著名的 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RM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正如在本篇的姊妹篇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上)》 提到的那样, OSI七层体系结构具有概念清楚、理论完整的特点,是一个理论上的国际标准,但却不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而具有简单易用特点的TCP/IP 四层体系结构则是事实上的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五层体系结构虽然综合了 OSI 和 TCP/IP 的优点,但其只是为了学术学习研究而提出的,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 三者结构示意图如下所示: 二. OSI 七层体系结构简述 1、OSI七层参考体系结构  在OSI七层参考模型的体系结构中

计算机网络(6): 数据链路层

ε祈祈猫儿з 提交于 2019-12-16 03:03:22
文章目录 1 封装成帧 2 透明传输 3 差错监测 3.1 奇偶校验码 3.2 循环冗余校验码CRC 4 最大传输单元MTU 5 以太网协议 5.1 MAC地址 5.2 以太网协议 参考资料 注:转载请标明原文出处链接: https://xiongyiming.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03469950 来源: CSDN 作者: 在水一方xym 链接: https://blog.csdn.net/zaishuiyifangxym/article/details/103469950

计算机网络原理学习资源——OSI、TCP\IP、五层协议知识点总结

限于喜欢 提交于 2019-12-15 13:37:43
OSI分层 (7层)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IP分层(4层) :网络接口层、 网际层、运输层、 应用层。 五层协议 (5层)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 应用层。 每一层的协议如下: 物理层:RJ45、CLOCK、IEEE802.3 (中继器,集线器) 数据链路:PPP、FR、HDLC、VLAN、MAC (网桥,交换机) 网络层:IP、ICMP、ARP、RARP、OSPF、IPX、RIP、IGRP、 (路由器) 传输层:TCP、UDP、SPX 会话层:NFS、SQL、NETBIOS、RPC 表示层:JPEG、MPEG、ASII 应用层:FTP、DNS、Telnet、SMTP、HTTP、WWW、NFS 每一层的作用如下: 物理层:通过媒介传输比特,确定机械及电气规范(比特Bit) 数据链路层:将比特组装成帧和点到点的传递(帧Frame) 网络层:负责数据包从源到宿的传递和网际互连(包PackeT) 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报文传递和错误恢复(段Segment) 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会话协议数据单元SPDU) 表示层:对数据进行翻译、加密和压缩(表示协议数据单元PPDU) 应用层:允许访问OSI环境的手段(应用协议数据单元APDU) 来源: CSDN 作者: qq_43386985 链接: https://blog

网络七层模型

喜欢而已 提交于 2019-12-15 01:05:07
网络七层模型 https://blog.csdn.net/a369189453/article/details/81193661 网络七层协议的通俗理解 https://www.cnblogs.com/evan51/p/7994109.html TCP/IP协议(一)网络基础知识 网络七层协议 https://www.cnblogs.com/mike-mei/p/8548238.html 最近又看到这个七层模型了,一直都记不住这个七层模型,就算背住了也很快忘记。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没有真实的使用场景,也没能理解其中的原理。但是这个东西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既然碰巧看到就顺便整理一下吧。很多知识的梳理都是通过文章来理解贯通的,所以在计算机开发中对于技术的应用对敲代码;对于抽象的知识多写文章,自然而然的就懂了。 关于七层模型的介绍 七层模型,也称为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参考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个用于计算机或通讯系统间互联的标准体系。它是一个七层的、抽象的模型体,不仅包括一系列抽象的术语或概念,也包括具体的协议。 ISO 就是 Internationalization Standard Organization(国际标准组织)。 起源 看一下OSI的起源和出现过程还是挺有意思的。 OSI的大部分设计工作实际上只是Honeywell

OSI参考模型

岁酱吖の 提交于 2019-12-10 11:09:33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 开放式系统 互联。 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 )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 网络互联 模型。该 体系结构 标准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 物理层 、 数据链路层 、 网络层 、 传输层 、 会话层 、 表示层 和 应用层 ),即ISO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在这一框架下进一步详细规定了每一层的功能,以实现 开放系统 环境中的互连性、 互操作性 和应用的可移植性。[1] 中文名 OSI参考模型 外文名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解 释 开放式系统 互联 设定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 设定时间 1985年 目 的 开放系统 环境中的互连性等 目录 1 简介 2 划分原则 3 分层 4 各层功能 5 数据封装过程 6 比喻 7 模型用途 8 若干概念 9 ISO 7498概念 10 影响 简介 编辑 开放系统 OSI标准定制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是将整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划分为若干个容易处理的小问题,这就是分层的体系结构方法。在OSI中,采用了三级抽象,即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和 协议 规定说明。 OSI参考模型定义了开放系统的 层次结构 、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层所包含的可能的服务。它是作为一个框架来协调和组织各层协议的制定,也是对网络内部结构最精练的概括与描述进行整体修改。

拔插工程师的日常 Start

吃可爱长大的小学妹 提交于 2019-12-10 03:47:40
主要时间:值班时间 主要地点:教学楼,行政楼,电井 主要任务:办公维护和网络维护 工具: U盘两个(两个憨批大白菜),SecureCRT,Consle线 常用网站: 1. 电脑如何拔插网线 2. 重装电脑之MSDN我告诉你镜像 3. 工作准备完成之,U盘镜像和体术,大大白菜 4. 网络技术基础 5. 华为交换机 计算机网络知识使用: ip、dns、arp、rarp 交换机:工作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路由器:工作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工作日常: 1.检查自己 ipconfig/ifconfig ping 自己 2.检查内部网络,给我疯狂ping ping 6.6.6.6 检查内网通断1 ping 9.9.9.9 检查内网通断2 3.检查外网通断 ping 112.80.248.75 4.网线 woc,把我网线弄断了? 哦,不是啊,你没插网线啊, 打扰了,啥,你还需要一根网线 T568b直通双绞线安排...... 准备一把网工钳子,一个测线仪, 还需要一双心可以不灵,但是手要巧的手 注意点: 1.五类和六类头...一层两层区别 2.卡扣朝下 3.做到怀疑人生时候就会了哈哈 线序(无敌口诀之 太阳天空草地土): 白绿 绿 白橙 蓝 白蓝 橙 白棕 棕 来源: CSDN 作者: hkzck 链接: https://blog.csdn.net/qq_42344456/article

网络设备驱动和数据链路层的分析

梦想的初衷 提交于 2019-12-09 21:24:45
分类: linux源码分析 2006-07-24 16:15 1446人阅读 评论 (0) 收藏 举报 当物理网络设备接收到数据时,系统是如何知道并读取数据的呢?当前可通过两种途径解决这个问题。 一种方法是轮询方式 ,系统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就去检查一次物理设备,若设备“报告”说有数据到达,就调用读取数据的程序。在 Linux 中,轮询方式可通过 定时器 实现,但该方法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不管设备是否有数据,系统总是要固定地花 CPU 时间去查看设备,且可能延迟对一些紧急数据的处理,因为网络设备有数据时可能不能马上得到 CPU 的响应。在这种方式下,设备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而 CPU 又负担过重。无论从资源的利用率上还是从效率上看,这种方法都不是最优的。 另一种方法是中断方式 ,中断方式利用硬件体系结构的中断机制实现设备和系统的应答对话,即当物理设备需要 CPU 处理数据时,设备就发一个中断信号给系统,系统则在收到信号后调用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响应对设备中断的处理。中断方式有效地解决了设备与 CPU 的对话交流问题,并将 CPU 从繁重的设备轮询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了 CPU 的利用率。当前不管是 Linux 平台还是 Windows 平台,它们的网络设备驱动程序 几乎都是使用中断方式 的。故在此我们主要讨论基于中断方式的网络设备驱动程序。 网 络分层引起的一个问题是

计算机网络

狂风中的少年 提交于 2019-12-08 18:10:31
目录 1 计算机网络历史 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通信原理 2.1 数据通信原理 2.2 对等会话原理 3 OSI/RM七层模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3.1 物理层:Physical 3.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3.3 网络层:Network 3.4 传输层:Transport 3.5 会话层:Session 3.6 表示层:Presentation 3.7 应用层:Application 4 TCP/IP四层模型 4.1 网络接口层:Link 4.2 网络互联层(网际层):Network 4.3 传输层:Transport 4.4 应用层:Application 5 IP地址 5.1 IP地址的特点 5.2 IPv4地址的分类 5.3 子网掩码 5.4 IP地址的计算 1 计算机网络历史 第一代: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系统,只在内部进行通信 第二代:计算机与计算机互联网络,主机既做数据处理,又做通信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进入标准化发展(按协议进行) ARPANET的标准协议 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所有的网络结点都同等重要;必须有冗余的路由(路由(路由寻址):路由器从一个接口上接收到数据包,根据数据包的目的地址进行定向并转发到另一个接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