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链路层

五层协议

…衆ロ難τιáo~ 提交于 2019-12-26 14:11:31
一、五层协议组成:   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二、应用层:定义了几种应用进程间交互和通信的规则协议,来完成特定的网络应用。   应用层任务: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的网络应用。   应用层协议定义:定义的是应用进程间的通信和交互规则。(在应用层定义了几种协议用于进程间的通信和交互,如域名系统DMS、支持万维网应用的HTTP协议,支持电子邮件的SMTP协议等等。)   我们把应用层交互的数据单元成为报文。 三、运输层:   任务:向两台主机进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并不针对某一个特定的网络应用,即多种应用可以使用同一个运输层服务)   运输层的复用和分用功能:由于一台主机可同时运行多个线程,因此运输层有复用和分用功能。所谓复用就是指多个应用层进程可同时使用下面运输层的服务,分用和复用相反,是运输层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付上面应用层中的相应进程。   运输层主要使用以下两种协议:TCP、UDP   TCP: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on control Protocol,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UDP:用户数据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提供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的数据传输服务(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四、网络层:network layer

数据链路层

情到浓时终转凉″ 提交于 2019-12-25 00:28:02
一、数据链路层    1、数据链路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二层,介乎于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 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自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 。   2、数据链路具备功能,主要有:     如何将数据组合成数据块,在数据链路层中称这种数据块为帧(frame), 帧是数据链路层的传送单位 ;     如何控制帧在物理信道上的传输,包括如何处理传输差错,     如何调节发送速率以使与接收方相匹配;以及在两个网络实体之间提供数据链路通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的管理。 二、主机 H1 向主机 H2 发送消息      链路:从一个结点到相邻结点的一段物理线路。   数据链路:除了物理线路外,还必须有通信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若把实现这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了数据链路。        现在最常用的就是通过网络适配器来实现这些协议。   适配器:也就是网卡,就是用来实现数据链路上一些协议。 三、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两种主要信道:   (1)点对点信道:使用一对一的通信方式。   (2)广播信道: 使用一对多的广播通信方式。 四、点对点信道   1、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帧      (1)封装成帧:把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添加加了一个首部(SOT : 开始标志)和尾部(EOT

网络-五层网络-数据链路层

 ̄綄美尐妖づ 提交于 2019-12-24 21:14:08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定义了通过通信媒介互连的设备之间的规范。通信媒介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电波以及红外线等介质。相关技术包括MAC寻址(物理寻址)、介质共享、非公有网络、分组交换、环路检测、VLAN等。 两种类型的信道:点对点信道和广播信道。 三个基本问题: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 点对点协议PPP PPP协议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个将IP数据报封装到串行链路的方法。PPP既支持异步链路(无奇偶检验的比特数据),也支持面向比特的同步链路。IP数据报在PPP帧中就是其信息部分。这个信息部分的长度受限于最大传送单元MTU。 一个用来建立、配置和测试数据链路连接的链路控制协议LCP。通信的双方可协商一些选项。 一套网络控制协议NCP,其中的每一个协议支持不同的网络层协议,如IP、OSI的网络层、DECnet,以及AppleTalk等。 以太网 适配器 计算机与外界局域网的连接是通过通信适配器完成的。又称为网络接口卡NIC。在适配器上面装有处理器和存储器(高阔RAM和ROM)。适配器和局域网之间的通信时通过电缆或双绞线以串行传输方式进行的,而适配器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则是通过计算机主板上的I/O总线以并行传输方式进行的。 适配器接收和发送各种帧时不使用计算机的CPU。这时CPU可以处理其它任务。当适配器收到有差错的帧时,就把这个帧丢弃而不必通知计算机。当适配器收到正确的帧时

3.计算机网络-物理层、链路层

偶尔善良 提交于 2019-12-24 07:43:56
物理层概述 物理层的作用 作用 连接不同的物理设备,传输比特流 传输介质 双绞线 同轴电缆 光纤 无线介质 红外线、红外线、激光 比特流 高低电平 表示比特流 物理特性 机械特性 电气特性 功能特性 过程特性 信道的基本概念 信道是往一个方向传送信息的媒体,一条通信电路包含一个接收信道和一个发送 ??? 发送和接收会不会冲突?冲突了怎么办? 单工通信信道 只能一个方向通信,没有反方向反馈的信道,如 有线电视、无线电收音机等 半双工通信信道 双方都可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也不能同时接收 全双工通信信道 双方都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分用-复用技术 复用技术 频分复用 时分复用 波分复用 码分复用 链路层概述 数据 帧 “帧”是数据链路层数据的基本单位; 发送端在网络层的一段数据前后添加特定标记形成“帧”; 接收端根据前后特定标记识别出“帧” 物理层不管帧结构,链路层会对帧进行解析 帧结构 帧首部和尾部是特定的 控制字符 ,是特定比特流 帧首部 : SOH:00000001 帧尾部 : EOT:00000100 ?? 数据里面恰好有这些比特流咋办? -> 透明传输 透明传输 "透明"的意思是控制字符在帧数据中时,要当做不存在去处理 若非透明处理,数据报中恰好存在EOT字符,那么这个数据帧会被错误处理 数据报中的控制字符前添加转义字符

OSI与TCP/IP各层的结构与功能,都有哪些协议

心不动则不痛 提交于 2019-12-24 06:59:42
http://blog.csdn.net/gs_008/article/details/50976379 ( 1)OSI七层模型 OSI中的层 功能 TCP/IP协议族 应用层 文件传输,电子邮件,文件服务,虚拟终端 TFTP,HTTP,SNMP,FTP,SMTP,DNS,Telnet 表示层 数据格式化,代码转换,数据加密 没有协议 会话层 解除或建立与别的接点的联系 没有协议 传输层 提供端对端的接口 TCP,UDP 网络层 为数据包选择路由 IP,ICMP,RIP,OSPF,BGP,IGMP 数据链路层 传输有地址的帧以及错误检测功能 SLIP,CSLIP,PPP,ARP,RARP,MTU 物理层 以二进制数据形式在物理媒体上传输数据 ISO2110,IEEE802,IEEE802.2 (2)TCP/IP五层模型的协议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物理层: 中继器、集线器、还有我们通常说的双绞线也工作在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桥(现已很少使用)、以太网交换机(二层交换机)、网卡(其实网卡是一半工作在物理层、一半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路由器 、三层 交换机 传输层: 四层交换机、也有工作在四层的路由器 T 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属于传输层协议。

图解TCPIP-MAC地址(数据链路层)

一世执手 提交于 2019-12-23 02:34:10
TCP/IP对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及以下部分(物理层)未做定义. 物理层 1.计算机以二进制0/1表示信息 2.传输媒介用电压的高低/光闪灭/电波的强弱表示 3.物理层就是将二者进行转换 链路层 将二进制信息切块,形成数据帧,来传送 MAC 地址 以太网/无线LAN/蓝牙都使用相同规格的MAC地址 1.一般被烧入到网卡(NIC)的ROM中, 2.世界上MAC地址是唯一的 3.MAC地址48比特 介质与通信 共享介质,半双工通信 半双工是指发送或只接收的通信方式,类似于无线电收发器, 非共享介质网络,全双工通信 根据MAC地址转发 1.以太网交换机就是持有多个端口的网桥 2.他们根据数据链路层中每个帧的目标MAC地址,决定从哪个网络接口发送数据 3.这时参考的,用以记录发送接口的表就叫做转发表(Forwarding Table). 4.该表,不需要手工在每个终端和交换机上设置,而是自动生成 5.链路层每个节点接到包时,会将源MAC地址,发送MAC地址记录(第一次要群发) 6.由于MAC地址没有层次性,当设备量增大时,转发表也会增大,检索转发表所用的时间也就越长 来源: CSDN 作者: Claroja 链接: https://blog.csdn.net/claroja/article/details/103509778

图解TCPIP-OSI7层网络模型

假装没事ソ 提交于 2019-12-23 02:13:35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应用层: HTTP 表示层: 转换应用处理信息和网络传输信息. 网络传入对比特流解释不同,所以一般使用base64转码 会话层: 建立和断开通信连接 socket的listen(),accept(),connect() 传输层: TCP/UDP协议 网络层: IP地址协议 数据链路层: 将0/1序列划分为有意义的数据帧,传送 物理层 1.计算机以二进制0/1表示信息 2.传输媒介用电压的高低/光闪灭/电波的强弱表示 3.物理层就是将二者进行转换 参考: <图解TCP IP> 来源: CSDN 作者: Claroja 链接: https://blog.csdn.net/claroja/article/details/103508488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随记

人走茶凉 提交于 2019-12-22 00:01:30
最近复习了一下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觉得将总结的要点记录下来,以待将来。 网络拓扑结构 星型拓扑结构 网型拓扑结构 IP地址 32位2进制数字,每八位用点分隔。 IP地址分为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 IP地址分为A/B/C/D/E五类,A/B/C最常见。 A类地址:8bits network | 24bits host 第一个八位组范围:00000000~01111111 :0~127 首尾保留:故A类地址有效范围为:1~126.主机部分也不能全为0或全为1,(全0为网络ID,全1为本网络广播地址)。最大可用主机数:2 24 -2 B类地址:16bits network | 16bits network 网络范围:10000000.00000000~10111111.11111111:128~191,最大可用主机数为:2 16 -2. C类地址:24bits network | 8bits host 网络范围:11000000.00000000.00000000~11011111.11111111.11111111:192~223 ,最大可用主机数为:2 8 -2. D类地址:组播通信地址。 E类地址:科学研究保留地址。 私有地址:(企业内网使用,不能在Internet上使用) 10.0.0.0~10.255.255.255 172.16.0.0~172.31.255.255 192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谢希仁知识点总结

て烟熏妆下的殇ゞ 提交于 2019-12-21 14:17:54
1.专有名词: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Interest Service Provider) 互联网交换点 IXP (Internet eXchange Point) 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 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 个人区域网PAN(Personal Area Network) 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 点对点协议PPP(Point-to-Point Protocol) 网络控制协议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 链路控制协议LCP(Link Control Protocol) 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al Link Control) 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a Access Control) CSMA/CD协议(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 ) 帧校验序列FCS(Frame Check

计算机网络(一)

一个人想着一个人 提交于 2019-12-20 04:07:16
一.概述 1.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广域网(WAN)、局域网(LAN)、城域网(MAN)、个人区域网(PAN)。 局域网特点: 共享介质式、交换式 。 城域网特点:多个局域网的互联,技术上与局域网类似。 广域网特点:技术上主要采用 分组交换技术 。 2.因特网(互联网) (1)网络是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互联网是将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TCP/IP协议 是因特网上的标准。 (2)因特网的构成:主机(资源子网-边缘部分)、通信链路+路由器(通信子网-核心部分)。 边缘部分:端系统(主机)、客户服务器方式、对等方式(p2p)。 (3) 数据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实际的物理线路,独占资源。   报文交换:存储转发机制。   分组交换:将报文转换为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分组进行存储转发。 3.网络的性能指标 带宽:数字信道所能传输的最高数据率 b/s; 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即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传送比特的速率。(平均、瞬时) 时延:总时延 = 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丢包: 4.网络的分层 要解决的问题:分层与功能、服务与接口、协议。 TCP/IP协议 : 网络接口层、网际层IP、运输层(TCP或UDP)、应用层(TELNET/FTP/SMTP等)。 应用层:文件传输——TFTP/FTP/NFS;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