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

第四次实验报告:使用Packet Tracer理解RIP路由协议

馋奶兔 提交于 2019-12-02 18:44:12
目录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3. 实验报告 3.1 建立网络拓扑结构 3.2 配置参数 3.3 测试网络连通性 3.4 理解RIP路由表建立和更新 4. 理解RIP消息传得慢 5. 拓展 1 实验目的 理解RIP路由表的建立与更新 感受RIP坏消息传得慢 2 实验内容 使用Packet Tracer,正确配置网络参数,使用命令查看和分析RIP路由信息。 建立网络拓扑结构 配置参数 分析RIP路由信息 3. 实验报告 在写报告之前,先仔细阅读: 将作业提交到班级博客的一些注意事项 。 实验报告要求: 独立完成,不得抄袭。在截止日期前提交。 在博文开头给出你的个人信息 姓名 学号 班级 3.1 建立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拓扑图如下图所示: 3.2 配置参数 客户端的IP地址为 192.168.1.xx , xx 是学号的尾数(如201821021079,IP地址后两位为79)。 路由器配置,只需要给出R1的配置,包括接口的配置和RIP配置 3.3 测试网络连通性 在PC1,PING PC2,测试整条链路的连通性,给出截图。 如果不能正常连通,尝试使用 show ip route 和 show ip interface brief 等命令找到原因。 3.4 理解RIP路由表建立和更新 查看路由过程的信息 show ip protocols 查年路由表 show ip route

必须掌握的八个DOS命令(转)

老子叫甜甜 提交于 2019-12-01 10:06:53
转载 http://www.cnblogs.com/Tonyyang/ 必须掌握的八个DOS命令 一,ping      它是用来检查网络是否通畅或者网络连接速度的命令。作为一个生活在网络上的管理员或者黑客来说,ping命令是第一个必须掌握的DOS命令,它所利用的原理是这样的:网络上的机器都有唯一确定的IP地址,我们给目标IP地址发送一个数据包,对方就要返回一个同样大小的数据包,根据返回的数据包我们可以确定目标主机的存在,可以初步判断目标主机的操作系统等。下面就来看看它的一些常用的操作。先看看帮助吧,在DOS窗口中键入:ping 回车,。所示的帮助画面。在此,我们只掌握一些基本的很有用的参数就可以了(下同)。      -t 表示将不间断向目标IP发送数据包,直到我们强迫其停止。试想,如果你使用100M的宽带接入,而目标IP是56K的小猫,那么要不了多久,目标IP就因为承受不了这么多的数据而掉线,呵呵,一次攻击就这么简单的实现了。      -l 定义发送数据包的大小,默认为32字节,我们利用它可以最大定义到65500字节。结合上面介绍的-t参数一起使用,会有更好的效果哦。      -n 定义向目标IP发送数据包的次数,默认为3次。如果网络速度比较慢,3次对我们来说也浪费了不少时间,因为现在我们的目的仅仅是判断目标IP是否存在,那么就定义为一次吧。      说明一下,如果-t

策略工具

流过昼夜 提交于 2019-12-01 05:23:16
一. 匹配工具: 1. ACL: 企业网络中的设备进行通信时,需要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和网络的性能稳定。 访问控制列表ACL(Access Control List)可以定义一系列不同的规则,设备根据这些规则对数据包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报文进行不同的处理,从而可以实现对网络访问行为的控制、限制网络流量、提高网络性能、防止网络攻击等。 访问控制列表是由permit或deny语句组成的一系列有顺序的规则集合,这些规则根据数据包的源地址、目标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等信息来描述ACL规则通过匹配报文的信息对数据包进行分类,路由设备根据这些规则判断哪些数据包可以通过,哪些数据包需要拒绝。 按照访问控制列表的用途,可以分为: ① 基本的访问控制列表(2000-2999) ② 高级的访问控制列表(3000-3999) ③ 二层访问控制列表(4000-4999) (1)基本访问控制列表: 基本ACL可使用报文的源IP地址、时间段信息来定义规则,编号范围为2000-2999。一个ACL可以有多条“Permit/Deny”语句组成,每一条语句描述一条规则,每条规则有一个Rule-ID。Rule-ID可以有用户进行配置,也可以由系统自动根据步长生成,默认步长是5,Rule-ID默认按照配置先后顺序分配0、5、10、15等,匹配顺序按照ACL的Rule-ID的顺序,从小到大进行匹配。 ① 步长:

暂时lvs

喜欢而已 提交于 2019-12-01 05:08:14
负载均衡集群是 load balance 集群的简写,翻译成中文就是负载均衡集群。常用的负载均衡开源软件有nginx、lvs、haproxy,商业的硬件负载均衡设备F5、Netscale。这里主要是学习 LVS 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记录。 一、负载均衡LVS基本介绍 LB集群的架构和原理很简单,就是当用户的请求过来时,会直接分发到Director Server上,然后它把用户的请求根据设置好的调度算法,智能均衡地分发到后端真正服务器(real server)上。为了避免不同机器上用户请求得到的数据不一样,需要用到了共享存储,这样保证所有用户请求的数据是一样的。 LVS是 Linux Virtual Server 的简称,也就是Linux虚拟服务器。这是一个由章文嵩博士发起的一个开源项目,它的官方网是 http://www.linuxvirtualserver.org 现在 LVS 已经是 Linux 内核标准的一部分。使用 LVS 可以达到的技术目标是:通过 LVS 达到的负载均衡技术和 Linux 操作系统实现一个高性能高可用的 Linux 服务器集群,它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以低廉的成本实现最优的性能。LVS 是一个实现负载均衡集群的开源软件项目,LVS架构从逻辑上可分为调度层、Server集群层和共享存储。 二、LVS的基本工作原理 1.

RIP路由协议

六眼飞鱼酱① 提交于 2019-11-29 09:30:37
简介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GP),是一种动态路由选择协议,用于自治系统(AS)内的路由信息的传递。RIP协议基于距离矢量算法(DistanceVectorAlgorithms),使用“跳数”(即metric)来衡量到达目标地址的路由距离。这种协议的路由器只关心自己周围的世界,只与自己相邻的路由器交换信息,范围限制在15跳(15度)之内,再远,它就不关心了。RIP应用于OSI网络五层模型的应用层。 配置流程 1 在GN3上搭建下图所示拓扑结构 2 开启GNS3,按拓扑结构进行配置 3 在三台路由器上配置动态路由 4 测试pc1与pc2是否互通 来源: https://blog.51cto.com/14449536/2437241

GNS3的RIP协议的动态路由配置

我的梦境 提交于 2019-11-29 09:30:34
我们平时使用GNS3时,需要在路由器上配置静态路由或是默认路由,但这只适用于路由条目较少的情况下使用。若是路由条目过多,再去配置静态路由就会很麻烦,而且也容易出错,这时我们就需要用到动态路由了。在动态路由中,管理员不再需要与静态路由一样,手工对路由器上的路由表进行维护,而是在每台路由器上运行一个路由协议。这个路由协议会根据路由器上的接口的配置(如IP地址的配置)及所连接的链路的状态,生成路由表中的路由表项。 动态路由协议有很多,有内部网关路由协议RIP、OSFP、ISIS等,也有外部网关协议BGP等。下面主要讲解一下RIP路由协议。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协议)是应用较早、使用较普通的内部网关协议,适用于小型同类网络的一个自治系统(AS)内的路由信息的传递。RRIP有四个版本,即RIPv1、RIPv2、RIPv2、RIPv4。 RIP采用距离向量算法,即路由器根据距离选择路由,所以也称为距离向量协议。路由器收集所有可到达目的地的不同路径,并且保存有关到达每个目的地的最少站点数的路径信息,除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外,任何其它信息均予以丢弃。同时路由器也把所收集的路由信息用RIP协议通知相邻的其它路由器。这样,正确的路由信息逐渐扩散到了全网。 RIP使用非常广泛,它简单、可靠,便于配置。但是RIP只适用于小型的同构网络

动态路由协议之RIP路由协议

徘徊边缘 提交于 2019-11-29 08:30:29
一、动态路由概述: 动态路由是与静态路由相对的一个概念,指路由器能够根据路由器之间的交换的特定路由信息自动地建立自己的路由表,并且能够根据链路和节点的变化适时地进行自动调整。当网络中节点或节点间的链路发生故障,或存在其它可用路由时,动态路由可以自行选择最佳的可用路由并继续转发报文。 二、动态路由特点: 1、无需管理员手工维护,减轻了管理员的工作负担。 2、占用了网络带宽。 3、在路由器上运行路由协议,使路由器可以自动根据网络拓朴结构的变化调整路由条目。 4、网络规模大、拓扑复杂的网络。 三、动态路由原理: 1、路由器首先谢谢自身的直连链路信息,根据某种路由算法把收集到的路由信息加工成路由表,供路由器在转发IP报文时查阅。 2、 路由器之间适时地交换路由信息。由于当网络发生变化时,路由器之间彼此交换的路由信息会告知对方网络的这种变化,通过信息扩散使所有路由器都能得知网络变化。 3、在网络发生变化时,收集到最新的路由信息后,路由算法重新计算,从而可以得到最新的路由表 。 四、RIP——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 RIP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是一种动态路由选择协议,用于自治系统内的路由信息的传递。RIP协议基于距离矢量算法,使用“跳数”来衡量到达目标地址的路由距离。这种协议的路由器只关心自己周围的世界,只与自己相邻的路由器交换信息,范围限制在15跳(15度)之内,再远,它就不关心了

RIP动态路由协议配置实验(现网常用协议,不懂你就out了)

余生长醉 提交于 2019-11-29 08:22:01
动态路由 动态路由与静态路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静态路由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动态路由不需要手工添加路由,路由之间能够自己互相学习,并且能够根据链路和节点的变化适时地进行自动调整。 动态路由原理: 1、路由器之间适时的交换路由信息(通常为每隔30s进行一次交换) 2、路由器根据某种路由算法(不同的动态路由协议算法不同)把收集到的路由信息加工成路由表,供路由器在转发IP报文时查阅。 目前现网上常见的动态路由协议: 1、RIP协议(本篇所演示的协议) RIP协议是最先得到广泛使用的协议,该协议是一种基于跳数大小为衡量标准的路由选择协议,主要适用于中小型网络范围,开销较小。 2、OSPF协议 OSPF协议是一个内部网关协议,主要用于在单一自治系统内决策路由。 3、IS-IS协议 IS-IS协议是ISO组织为无连接网络协议设计的一种动态路由协议。 4、BGP协议 BGP 协议是唯一一个用来处理像因特网大小的网络的协议,也是唯一能够妥善处理好不相关路由域间的多路连接的协议。 本篇博客将挑选其中的RIP协议进行详细的解析与实验。 RIP的配置与验证 1、启动RIP进程 Router(config)#router rip 2、主网络号宣告 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network-number 3、查看路由表 Router#show ip route 4

常见动态路由实践———RIP协议篇

泄露秘密 提交于 2019-11-29 08:15:19
简介 (1)动态路由协议通过路由信息的交换生成并维护转发引擎所需的路由表。当网络拓扑结构改变时动态路由协议可以自动更新路由表(更新周期30s),并负责决定数据传输最佳路径。 (2)在动态路由中,管理员不再需要与静态路由一样,手工对路由器上的路由表进行维护,而是在每台路由器上运行一个路由协议。这个路由协议会根据路由器上的接口的配置(如IP地址的配置)及所连接的链路的状态,生成路由表中的路由表项。 动态路由协议分类 (1)RIP:是内部网关协议IGP中最先得到广泛使用的协议。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是因特网的标准协议,其最大优点就是实现简单,开销较小 (2)OSPF:是一个内部网关协议,用于在单一自治系统内决策路由 (3)ISIS:该路由协议最初是ISO为CLNP设计的一种动态路由协议 (4)BGP:边界网关协议,是运行于 TCP 上的一种自治系统的路由协议,是唯一一个用来处理像因特网大小的网络的协议,也是唯一能够妥善处理好不相关路由域间的多路连接的协议 RIP动态路由实验大纲 配置地址即拓扑图示例: 给路由R1两端口配置ip数据(掩码为/30,同一网段ip子网掩码需注意,同下) 给路由R2两端口配置ip数据 给路由R3两端口配置ip数据 给主机1、2配置ip数据 此时主机1和2是无法ping通,因为我们还没有在直连网段上配置RIP协议,所以还需进一步配置协议:

常见动态路由协议之———RIP动态路由实验

荒凉一梦 提交于 2019-11-29 07:53:45
动态路由简述: 1、动态路由是与静态路由相对的一个概念,指路由器能够根据路由器之间的交换的特定路由信息自动地建立自己的路由表,并且能够根据链路和节点的变化适时地进行自动调整 2、当网络中节点或节点间的链路发生故障,或存在其它可用路由时,动态路由可以自行选择最佳的可用路由并继续转发报文 动态路由原理: 动态路由的运作依赖路由器的两个基本功能:路由器之间适时的路由信息交换,对路由表的维护 1、路由器之间适时地交换路由信息: 路由器学习到直连路由 更新周期30s到时,路由器会向邻居发送路由表 再过30s,第二个更新周期到了再次发送路由表 2、动态路由之所以能根据网络的情况自动计算路由、选择转发路径,是由于当网络发生变化时,路由器之间彼此交换的路由信息会告知对方网络的这种变化,通过信息扩散使所有路由器都能得知网络变化 3、路由器根据某种路由算法(不同的动态路由协议算法不同)把收集到的路由信息填写路由表,供路由器在转发报文时查阅 4、在网络发生变化时,收集到最新的路由信息后,路由算法重新计算,从而可以得到最新的路由表 路由器之间的路由信息交换在不同的路由协议中过程和原则是不同的,交换路由信息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路由表找到一条转发IP报文的最佳路径。每一种路由算法都有其衡量最佳的一套原则,大多是在综合多个特性的基础上进行计算,这些特性有:跳数(经过路由器的个数)、带宽、负载(一般时间为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