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h

Unity引擎UI模块知识Tree

霸气de小男生 提交于 2020-08-06 04:04:25
现在主流的UI解决方案是UGUI和NGUI,近年来更是以UGUI为主,本期结合UWA学堂以及Blog的相关内容整理了《Unity引擎UI模块知识Tree》,主要介绍了UGUI的优化、框架完善及解决方案,也涉及到NGUI和FairyGUI的内容,最后是UWA的工具篇,开发者们可以根据报告查看问题,优化项目。 前期我们也整理更新过 《Unity引擎渲染模块知识Tree》 和 《Unity引擎资源管理模块知识Tree》 ,深受开发者们的喜爱,欢迎大家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参考取阅。 UGUI 框架 《UGUI深度研究之源码鉴赏》 从UI的代码底层讲起,通过理解底层代码的原理来认知上层的有效优化方法。这里会从源码中深入分析UI网格重建的实现原理,并完成了提取触发UI重建的UI元素的代码实现,可以更方便、更准确地定位引起UI性能问题的UI元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做优化。 《Unity手游UI框架一站式解决方案》 该课程内容非常详实、性价比极高。初级开发者可以拥有一套完整的实战UI框架源码,快速进入实战;中级及以上者可以深入理解框架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迭代出属于自己的框架;语言中并没有华丽的辞藻,技术则完全以实用、稳健为基础。 《UI框架搭建:控件定制篇》 《UI框架搭建:消息重构篇》 《UI框架搭建:应用技巧篇》 整套框架分为三节课程来讲解:第一节课程主要讲解控件侧的框架搭建

优化不再秃头,这个优秀实践我们一点一点说。

☆樱花仙子☆ 提交于 2020-08-05 20:32:15
UWA本地资源检测正式面世后,不少研发团队参与了体验并给出了反馈,我们很高兴该工具帮助大家有效提升了研发效能。在和用户的积极交流中, 更有一位资深用户分享了他们完整的实践流程,从接入到分析排查到复测再到总结复盘,详尽又落地,可作为大家实践参考的攻略帖。 文末附建议收集栏,相互成就始于彼此的只言片语,期待大家的真知灼见。 在此特别感谢作者黄程的分享,以下为原文: 4月初项目到收尾阶段,终于有时间去应用一下UWA推出的新Pipline产品本地资源检测工具。在此记录一下整个使用体验过程。 一、接入和使用 1、接入 在UWA主页创建项目以后进入项目的测试概况界面并下载SDK,我们使用的Unity2018.4,因此选择下载“Unity 5.6-2019.3”这个包。 SDK的接入非常简单,在工程中建立Assets/ThirdPart/UwaProjScan/Editor目录(根据各自工程需求创建目录),将UwaProjScan.dll和uwascan_ruleconfig.json两个文件拷入,即完成接入。 2、运行 接下来使用默认配置进行资源检测,在Unity编辑器菜单中选择Tools/UWA Scan/Run即开始执行资源检测。完成以后在工程的Assets同级目录会生成一个UwaScan的目录,里面保存的则就是本次检测的结果数据。 3、提交

蚂蚁SOFAStack:云上自有江湖

前提是你 提交于 2020-08-05 20:29:19
有人说,历史是由懒汉推动的。 科技的演进史,其实就是人类不断偷懒的过程。我们懒得浪费体力,于是有了蒸汽机;我们懒得动笔演算,于是有了电子计算机;我们懒得随身携带现钞,于是有了线上交易和无接触支付……程序和信息成为这个时代的基底,服务和应用围绕着我们的指尖打转。 我们从网络上索取一切,海量的数据和代码在赛博空间里奔流不息。 突然有一天,构筑代码世界的工人们也犯懒了。为首的“懒汉”开始思考,能不能把一些通用的代码模块打包起来,供给上层随时取用,这样就省下了重复“造轮子”的力气,让敲代码也成为一种模块化的工作? 这一“偷懒”,就偷出了一个新概念:中间件。 无人探索的道路 对普通人来说,“中间件”是一个很遥远的词汇。 从技术层面来讲,中间件是介于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之间的特殊软件。程序员们别出心裁地构思了各种比喻:有人说它是建筑工地上的“预制件”,让工人不必从头开始搅拌水泥;有人说它是整合货源的“中间商”,让商家免于一次次询价比价的操劳…… “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之间,有很多通信和集成方面的要求,让每个业务系统都去做一遍是很浪费人力的。”蚂蚁集团高级产品专家马振雄这么说,“大家都有这样的诉求。” 时势造英雄,SOFAStack在蚂蚁集团应运而生。 它诞生得悄无声息,初衷只是为了“解救”支付宝。那还是青涩年代的支付宝,没有琳琅满目的蚂蚁森林、花呗和健康码,用4个“一”就能概括它的全部

SpringCloud 应用在 Kubernetes 上的最佳实践 — 线上发布(可灰度)

送分小仙女□ 提交于 2020-08-05 18:17:30
简介: 前三篇文章我们介绍了应用的开发和部署,那么在应用成功上云后,我就要面对应用的管理话题了,这一篇我们来看看如何做线上发布,并且是可灰度的。 作者 | 白寂 阿里云开发工程师 导读 :前三篇文章我们介绍了应用的开发和部署,那么在应用成功上云后,我就要面对应用的管理话题了,这一篇我们来看看如何做线上发布,并且是可灰度的。 相关文章推荐: 《SpringCloud 应用在 Kubernetes 上的最佳实践 —— 开发篇》 《SpringCloud 应用在 Kubernetes 上的最佳实践 — 部署篇(开发部署)》 《SpringCloud 应用在 Kubernetes 上的最佳实践 — 部署篇(工具部署)》 前言 在新版本上线时,无论是从产品稳定性还是用户对新版本的接受程度上考虑,直接将老应用升级到新版本应用都有很大风险的。我们一般的做法是,保证新老版本同时在线,并且先将少部分流量切换到新版本应用上,同时在此期间对新版本的应用请求进行观察。在确认新版本没有问题后,再逐步将更大比例的流量切换到新版本上。这个过程的核心是可以对流量的流入转发规则进行配置,EDAS 的金丝雀发布能力,提供了多个版本同时在线的能力,并且提供了灵活的配置规则来给不同的版本进行流量分配。 部署在 EDAS Kubernetes 集群中的 Spring Cloud 微服务应用

云原生时代消息中间件的演进路线

痴心易碎 提交于 2020-08-05 16:11:36
引言 本文以一张云进化历史图开场,来谈谈云原生时代消息中间件的演进路线,但本文绝对不是“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 从虚拟化技术诞生以来,IaaS/PaaS/SaaS概念陆续被提了出来,各种容器技术层出不穷。到2015年,Cloud Native概念应运而生,一时间,各种云厂商,云服务以及云应用都加上了“云原生”前缀。 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传统的消息中间件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加上云原生这个修饰词,这也是本文探讨的主题:传统的消息中间件如何持续进化为云原生的消息服务。 云原生消息服务 什么是云原生 首先来谈谈什么是云原生,云原生是一个天然适用于云计算的架构理念,实践云原生技术理念的应用可以最大化享受云计算的技术红利,包括弹性伸缩、按量付费、无厂商绑定、高SLA等。 应用在实践云原生技术理念时一般会遵循四个要素: 采取DevOps领域的最佳实践来管理研发和运维流程。 通过CICD工具链做到应用的快速迭代和持续交付。 采取微服务架构。 采取容器及相关技术进行应用的托管。 消息服务作为应用的通信基础设施,是微服务架构应用的核心依赖,也是实践云原生的核心设计理念的关键技术,通过消息服务能够让用户很容易架构出分布式的、高性能的、弹性的、鲁棒的应用程序。消息服务在云原生的重要性也导致其极可能成为应用实践云原生的阻塞点,所以消息服务的云原生化是至关重要的。 什么是云原生消息服务 先说结论

6大服务网格工具比较

你说的曾经没有我的故事 提交于 2020-08-05 15:35:53
服务网格(Service mesh) 已经不是一个新鲜概念,但它实现了连接运行在Kubernetes作为容器化平台之上的微服务,这使得服务网格的想法更加流行。如果没有服务网格,每个微服务都需要配置以接收(或发送)连接到其他需要与之通信的微服务,但服务网格完全改变了这一状况。 与此前需要手动配置以及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来维护微服务之间的连接所不同的是,开发人员现在可以创建一个网格,使得微服务彼此通信可靠、可控以及安全。Kubernetes和服务网格是相互作用的,主要是因为使用服务网格可以在不增加工作量的情况下,实现更复杂的容器化架构。 因此,有很多方式可以在Kubernetes顶层建立一个服务网格。在本文中,我们将比较一些你可以用于建立服务网格的工具,你可以分别了解到它们的优劣势进而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服务网格工具。 与AWS环境完美适配:AWS App Mesh 官网: https://aws.amazon.com/app-mesh/ 由于现在许多基于Kubernetes的应用程序和微服务都运行在Amazon Web Services环境中,所以很难不谈到AWS App Mesh。顾名思义,AWS App Mesh是亚马逊自己的服务网格,用于为Amazon services创建服务网格层。 作为亚马逊的产品,AWS App Mesh利用结合了Envoy的专有技术作为其服务代理。AWS

赛题解析|初赛赛道三:服务网格控制面分治体系构建

余生颓废 提交于 2020-08-05 05:26:45
首届云原生编程挑战赛正在报名中,初赛共有三个赛道,题目如下: 赛道一:实现一个分布式统计和过滤的链路追踪 赛道二:实现规模化容器静态布局和动态迁移 赛道三:服务网格控制面分治体系构建 立即报名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06/29): https://tianchi.aliyun.com/specials/promotion/cloudnative#problem-definition 本文主要针对赛道三题目做出剖析,帮助选手更高效的解题。 背景知识 “服务网格” 是近年来非常火热的技术,其全托管的思维非常适合云原生场景。“服务网格” 核心分为控制面与数据面:数据面主要是一个名为 Sidecar 的代理组件,它通过接收控制面发送的路由与控制信息来定向转发或处理数据。这样一些坐落在服务网格里的应用就将整个分布式逻辑交给了底层,自己不用关心了。一旦与底层解耦,灵活性大大增加,更符合云原生的标准。 题目解析 本题的核心考查点还是如何让服务网格的控制面支撑大规模的 Sidecar 实例。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呢?因为在目前服务网格影响最广的实现 Istio 架构中,控制平面 Pilot 负责整个系统的路由转译工作,也就是说所有服务的实例信息都需要通过 Pilot 下发给每一个 Sidecar,当然用户可以通过 SidecarScope 来设置个别 Sidecar 对于系统服务的可见性,但这只会影响到

Rajant和Velodyne Lidar为DGWorld的ITV在迪拜环球港务集团第一大港口的全港自动化提供支持

隐身守侯 提交于 2020-08-05 04:32:06
机器对机器无线与激光雷达的整合助力实现由 DGWorld 支持的杰贝阿里港自动化 加州圣何塞--(美国商业资讯)--在迪拜环球港务集团(DP World)、阿联酋地区及自动驾驶车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AI)专家DGWorld之间签订的协议背后,Kinetic Mesh®无线网络提供商 Rajant Corporation 和激光雷达技术方面的市场领导者 Velodyne Lidar, Inc. 共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份合同将为全球第九繁忙的海港迪拜环球港务集团的杰贝阿里港(Jebel Ali Port)配备DGWorld的自动驾驶内部码头车辆(AITV)车队,包括现有业务流程和基础设施的所有相关整合工作。此次部署彰显迪拜环球港务集团的远见卓识战略,以确保面向未来的海港数字化,从而为港口运营、供应链和贸易树立新的全球标杆。 此新闻稿包含多媒体内容。完整新闻稿可在以下网址查阅: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00619005029/en/ Rajant的全移动式M2M Kinetic Mesh BreadCrumb®无线节点以及Velodyne的 Puck™ 3D激光雷达传感器,对于使DGWorld能够提供并将其自动驾驶技术分阶段整合到现有ITV车队中至关重要。DGWorld的目标是进一步提高码头的运营效率

OpenWrt mesh组网设置

谁都会走 提交于 2020-08-05 02:42:20
Mesh组网的主要是利用8021.s协议 创建mesh结点 结点之间进行数据同步 kvr协议负责终端在各结点之间漫游同步操作 三频路由器mesh结点数据同步都是走一个频段 其他的数据走宁外两个频段,所以效果会好些 一般的路由器只有 5GHZ 主要是5.2GHZ频段,2.4G频段 本文主要是介绍路由器刷了Openwrt之后Mesh组网的设置,达到无缝漫游的效果 路由器两个都刷了OpenWrt 极路由4增强版 简称B70;斐讯K2路由器 简称K2 上图是示意图 具体配置B70 未完成待续 来源: oschina 链接: https://my.oschina.net/u/4343937/blog/4321585

揭秘 TARS 基金会:新一代海量微服务开源生态

﹥>﹥吖頭↗ 提交于 2020-08-04 11:28:59
“云原生(Cloud Native)”现在已经是一个唱遍大江南北的词,相比它的上一代术语“云计算”,云原生更加强调“应用原生长在云上”。 上世纪 50 年代末,虚拟化被提出来,如今看来,这成了云计算基础架构的基石。云计算发展到如今近 60 年,期间各种云相关的技术不断出现,PaaS、IaaS 与 SaaS 是最早一批基于云概念的实际应用,而后出现的 FaaS、BaaS 与 Serverless 等,也在为云不断增添新的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达到在构建应用时“云端优先”的新兴思想,云原生的概念应运而生。云原生的原生指的是在 最初设计应用时就原生为云环境做出相应考量 ,以此在云上充分利用和发挥云平台的各种能力,包括低成本、按需付费、系统弹性可伸缩、高度可管理、业务逻辑解耦等。 Linux 基金会专门成立了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NCF,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以发展云原生技术,伴随着这几年云原生的快速发展,CNCF 如今也成为了该领域最权威的组织。 由 CNCF 主办的 “CloudNative + Open Source Virtual Summit China 2020 中国线上峰会” 正在进行中,为期 3 天的大会将带来上百场分享,内容将覆盖云原生的方方面面,包括微服务架构、容器、可观察性、存储、安全、身份、策略、开源生态、网络与 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