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逻辑

Windows程序设计3(资源、绘图、坐标系)

﹥>﹥吖頭↗ 提交于 2019-12-01 01:44:42
一、RC资源的使用 •资源相关 资源脚本文件:*.rc文件 编译器:RC.EXE •菜单资源的使用 1 添加菜单资源:通过菜单栏中插入(rc)菜单资源。或直接添加资源脚本到工程中。 2 加载菜单资源 2.1 在注册时设置菜单资源 2.2 加载菜单资源,设置到窗口 HMENU LoadMenu( HINSTANCE hInstance, //应用程序句柄 LPCTSTR lpMenuName //菜单字符串资源(或菜单资源ID) ); MAKEINTRESOURCE宏,可以使得数字形式的资源ID,转化为字符串形式的资源ID。 宏原型: LPTSTR MAKEINTRESOURCE( WORD wInteger // 转化的整数 ); 使用地方: 1.CreateWindow/Ex 创建窗口时。 如:wndclass.lpszMenuName =MAKEINTRESOURCE(IDR_MENU1); 2. 在WM_CREATE时,通过SetMenu(): 函数原型:BOOL SetMenu( HWND hWnd, // 窗口句柄 HMENU hMenu // 菜单句柄,可以通过LoadMenu()获得。 ); 如: HMENU hMenu=LoadMenu(g_hInstance,MAKEINTRESOURCE(IDR_MENU1)); SetMenu( hWnd , hMenu );

[腾讯 TMQ] 接口测试用例设计

我只是一个虾纸丫 提交于 2019-11-30 19:29:17
接口测试 [腾讯 TMQ] 接口测试用例设计 腾讯移动品质中心 · 2018年01月17日 · 最后由 于静 回复于 20 天前 · 21794 次阅读 本帖已被设为精华帖! 目录 作者:刘燕 团队:腾讯移动品质中心(TMQ) 导语 随着测试分析和分层测试的深化,“接口测试”出现在我们视野的频次越来越高。那么接口测的用例设计常用哪些方法呢?本文将详细描述。 1 接口测试 1.1 接口测试 接口:主要是子模块或者子系统间交互并相互作用的部分。 这里说的接口是广义的,客户端与后台服务间的协议;插件间通信的接口;模块间的接口;再小到一个类提供的方法;都可以理解为接口。 接口测试:是指针对模块或系统间接口进行的测试。 1.2 接口测试发现的典型问题 接口测试经常遇到的bug和问题,如下: (1)传入参数处理不当,导致程序crash; (2)类型溢出,导致数据读出和写入不一致; (3)因对象权限未进行校验,可以访问其他用户敏感信息; (4)状态处理不当,导致逻辑出现错乱; (5)逻辑校验不完善,可利用漏洞获取非正当利益等。 2 接口测试用例设计 上图为一个典型的接口。一个接口通常是有输入输出的,输入就是我们常见的入参,输出有时有,有时没有。调用相关接口,接口会执行相关处理逻辑。 接口测试的用例设计,主要从输入和接口处理两方面考虑: 1)针对输入,可按照参数类型进行设计; 2)针对接口处理

表达能力

独自空忆成欢 提交于 2019-11-30 17:49:46
作者:空白白白白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368229/answer/75158446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你问我,在我眼里职场中最关键的能力是什么?毫无疑问,我会果断地告诉你:表达能力。那么,为什么表达能力在我看来如此重要? 在职场中,你要做到的不仅是在脑子里有新的思想及见解,更重要的是能在同事、领导、客户面前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 工作中往往有行动还不够,还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说服别人。大 家看到的,所有站在聚光灯下精英人士,没有一个人表达能力是差的。 语言作为我们每天都需要使用的工具,有些人“妙语连珠”,有些人却“词不达意”,这就是“语言智力”的差异,什么是“语言智力”?良好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们通过后天学习不断打磨的技能。 在人的各种智力中,语言智力是第一种智力,从牙牙学语开始,学会说话交流就是人掌握的第一能力。 小到婴儿用哭喊来表达自己"饿了"的诉求,大到国家领导人之间用谈话解决国家大事。这个能力在人的一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们发展事业及社交的核心因素。 表达能力还有一个必要前提,就是理解能力。只有你足够理解别人的话,你才能更好地回应,所 以我就把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加起来称为“交流能力”,这是一种双向的能力。

[转贴] 游戏服务器架构一

人盡茶涼 提交于 2019-11-30 14:19:03
来自: http://www.libing.net.cn/read.php/1724.htm 这里讨论的游戏服务器架构大概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的网游通用的一种架构了: http://bbs.gameres.com/showthread.asp?threadid=93775 作者:qinglan 有段时间没有研究技术了,这次正好看到了新版的mangos,较之以前我看的版本有了比较大的完善,于是再次浏览了下他的代码,也借此机会整理下我在游戏服务器开发方面的一些心得,与大家探讨。   另外由于为避免与公司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我所描述的全都是通过google能够找到的资料,所以也可以认为我下面的内容都是网上所找资料的整理合集。在平时的开发中我也搜索过相关的中文网页,很少有讲游戏服务器相关技术的,大家的讨论主要还是集中在3D相关技术,所以也希望我将开始的这几篇文章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潜水的兄弟们也都上来透透气。   要描述一项技术或是一个行业,一般都会从其最古老的历史开始说起,我本也想按着这个套路走,无奈本人乃一八零后小辈,没有经历过那些苦涩的却令人羡慕的单机游戏开发,也没有响当当的拿的出手的优秀作品,所以也就只能就我所了解的一些技术做些简单的描述。一来算是敦促自己对知识做个梳理,二来与大家探讨的过程也能够找到我之前学习的不足和理解上的错误,最后呢,有可能的话也跟业内的同行们混个脸熟

.NET Core采用的全新配置系统[2]: 配置模型设计详解

萝らか妹 提交于 2019-11-30 12:57:31
在《 .NET Core采用的全新配置系统[1]: 读取配置数据 》中,我们通过实例的方式演示了几种典型的配置读取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使读者朋友们从编程的角度对.NET Core的这个全新的配置系统具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接下来我们从设计的维度来重写认识它。通过上面演示的实例我们知道,配置的编程模型涉及到三个核心对象,它们分别是 Configuration 、 ConfigurationSource 和 ConfigurationBuilder 。如果从设计层面来审视这个配置系统,还缺少另一个名为 ConfigurationProvider 的核心对象,总得来说,.NET Core的这个配置模型由这四个核心对象组成。要彻底了解这四个核心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先得来聊聊配置的几种数据结构。 [ 本文已经同步到《 ASP.NET Core框架揭秘 》之中] 目录 一、配置数据结构及其转换 二、Configuration 三、ConfigurationProvider 四、ConfigurationSource 五、ConfigurationBuilder 一、配置数据结构及其转换 相同的数据具有不同的表现和承载方式,同时体现出不同的数据结构。对于配置来说,它在被消费过程中是以Configuration对象的形式来体现的,该对象在逻辑上具有一个树形化层次结构,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配置树

Serverless——前端的3.0时代

北城以北 提交于 2019-11-30 11:59:56
《信息简史》中说“进化本身是生物体与环境之间持续不断的信息交换的具体表现”,前端技术的进化也是如此。浩瀚的前端宇宙中,又出现过哪些耀眼的星辰呢?指引前端未来的“北极星“又在何方?腾讯云高级工程师与你畅谈前端的变革史与新时代的希冀。 在正文之前我想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从业背景。 初次接触前端是读书期间的第一份实习工作,在 SAP 上海研究院 TIP BI 部门开发基于 SVG 的Charts 库,99%的代码逻辑是将数据用 SVG 转化为可视化的 UI。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用的构建工具是 YUI Compressor 搭配 Ant 调度。 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传统的 web 前端开发者,期间还折腾过富本文编辑器。后来有近一年的时间研究效率工程,也就是大众口中的前端工程化。然后在加入腾讯之前的工作是地图,技术核心是 WebGL。 可以说除了音视频以外,5 年多的经历基本涵盖了前端领域绝大部分的技术方向。不论是大众的 web 还是小众的 SVG,不论是宏观到 web 整体的工程化还是微观到像素的图形学。表面看上去似乎每一份新工作跟之前的工作都关联甚微,比如在使用 WebGL 期间积累的矩阵、向量、三角剖分等数学和图形学知识基本上在现阶段工作中得不到体现。但其实从毕业到加入腾讯之前始终处于一种迷惘的状态中,一直试图在不同的工作类型中寻找真正能够体现前端工程师核心价值的方向,以及辅助这个方向的关键技术

完整的IT项目开发流程

╄→尐↘猪︶ㄣ 提交于 2019-11-30 10:04:04
一般情况下,企业开发软件时会按照基线和定制两块并行方式执行项目开发工作。无论什么公司,都需要遵从一套成熟的产品研发过程体系,才能做出质量较好的产品。因此,如果出现项目较多的情况,应该合理地安排基线和定制之前的里程碑,让基线产品能够尽量多地收集用户的通用型需求,为定制项目进度实现技术支撑,减少定制项目中大量更改代码、需要新增模块情况发生。此外,产品研发过程体系也需要按照业务实际时间要求变化,不要拘泥于一定要按照瀑布方式,或是敏捷方式进行管理,凡事都需要找到契合自己的方式。 【这里以一个基线产品开发过程作为流程解释基础,需要注意的是,以下说描述的各个阶段,在项目执行前要明确各个阶段的目标、指定计划、及时沟通,并确保各个时期所有成员对项目理解一致】 项目启动会 项目启动会的目标是明确该产品开发项目的目标。目标不是孤立存在的,目标与计划相辅相成,目标指导计划,计划的有效性影响着目标的达成。所以在执行目标的时候,考虑清楚自己的行动计划,怎么做才能更有效地完成目标,是每个人都要详情清楚的问题,否则,目标越是不清晰或是过高,都会影响项目的实际结果。 项目启动会需要说明项目目标、阶段划分、组织结构、管理流程等关键事项,并将这些内容写入 PPT(最好是有固定格式和范文,让团队内部或者公司内部共同遵守规范),需要大家达成一致。对于关键角色任命,事前也需要听取相关领导和项目主要干系人的意见。 用户需求

Spring二次学习——1.Spring概述

試著忘記壹切 提交于 2019-11-30 09:00:26
1.1.1 Spring是什么 Spring是一个开源的轻量级Java SE(Java 标准版本)/Java EE(Java 企业版本)开发应用框架,其目的是用于简化企业级应用程序开发 。应用程序是由一组相互协作的对象组成。而在传统应用程序开发中,一个完整的应用是由一组相互协作的对象组成。所以开发一个应用除了要开发业务逻辑之外,最多的是关注如何使这些对象协作来完成所需功能,而且要低耦合、高内聚。 业务逻辑开发是不可避免的,那 如果有个框架出来帮我们来创建对象及管理这些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 。可能有人说了,比如“抽象工厂、工厂方法设计模式”不也可以帮我们创建对象,“生成器模式”帮我们处理对象间的依赖关系,不也能完成这些功能吗?可是这些又需要我们创建另一些工厂类、生成器类,我们又要而外管理这些类,增加了我们的负担,如果能有种通 过配置方式来创建对象,管理对象之间依赖关系,我们不需要通过工厂和生成器来创建及管理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这样我们是不是减少了许多工作,加速了开发,能节省出很多时间来干其他事 。Spring框架刚出来时主要就是来完成这个功能。 Spring框架除了帮我们管理对象及其依赖关系,还提供像通用日志记录、性能统计、安全控制、异常处理等面向切面的能力,还能帮我管理最头疼的数据库事务,本身提供了一套简单的JDBC访问实现,提供与第三方数据访问框架集成(如Hibernate、JPA

《金字塔原理》的读后感作文2500字

强颜欢笑 提交于 2019-11-30 06:20:30
《金字塔原理》的读后感作文2500字: 这篇读书心得是上个星期前辈给我留的作业,起因是一次会议上我的表现令人不够满意。具体表现为:思考问题不够深入,也不能从多角度去看待问题;表达意思时不够条理清晰准确,有时候甚至词不达意;准备数据和汇报时结构不够严谨;等。这篇书说实话挺难读的,很多地方反复读了,没读明白,难受的很。后面事儿忙起来估计flag又要倒下,有点希望有个考试啥的,能把这部分内容重新捡起来再看。 以下是当时的正文部分。 序言:我是用了三个下班以后的时间、一个上班的公交车时间加上今天一个白天看完一遍的这本书。我还记得当时第一次打开这本书,看到前言部分,用金字塔结构组织的思想,举例说明了关于规划会议时间的金字塔结构图时的震撼,这种清晰、明确、思路完备的表达方式,让我当时忍不住写下了一句由衷的感慨: 但是说实话,《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有点难读的。虽然整本书的结构、逻辑等非常清晰,但是在需要读懂具体的句子和举例时,我还是需要反复的读好几遍。对于本书中最干货的内容,可能一遍的通读对于我的完全掌握只能起到40%的作用。所以,后面的工作,甚至是日常的交谈,我会一直使用这些方法,因为这本书里介绍的内容实在是在工作中太常用了——汇报工作、思考方式、各种类型的写作以及解决问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当我需要提升这些能力时,这本书几乎是给了我按图索骥一般神奇的方法论,比如我现在写作的读书心得

Linux内存描述之高端内存–Linux内存管理(五)

那年仲夏 提交于 2019-11-30 05:52:49
服务器体系与共享存储器架构 日期 内核版本 架构 作者 GitHub CSDN 2016-06-14 Linux-4.7 X86 & arm gatieme LinuxDeviceDrivers Linux内存管理 http://blog.csdn.net/vanbreaker/article/details/7579941 #1 前景回顾 前面我们讲到 服务器体系(SMP, NUMA, MPP)与共享存储器架构(UMA和NUMA) #1.1 UMA和NUMA两种模型 共享存储型多处理机有两种模型 均匀存储器存取(Uniform-Memory-Access,简称UMA)模型 非均匀存储器存取(Nonuniform-Memory-Access,简称NUMA)模型 UMA模型 物理存储器被所有处理机均匀共享。所有处理机对所有存储字具有相同的存取时间,这就是为什么称它为均匀存储器存取的原因。每台处理机可以有私用高速缓存,外围设备也以一定形式共享。 NUMA模型 NUMA模式下,处理器被划分成多个"节点"(node), 每个节点被分配有的本地存储器空间。 所有节点中的处理器都可以访问全部的系统物理存储器,但是访问本节点内的存储器所需要的时间,比访问某些远程节点内的存储器所花的时间要少得多。 ##1.2 Linux如何描述物理内存 Linux把物理内存划分为三个层次来管理 层次 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