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自研代码管理平台技术解密
【以下为分享实录,有删节】 阿里巴巴为什么要自研代码管理平台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阿里巴巴要重新做一套代码管理平台,继续用GitLab版本不是挺好的吗?接下来从我个人的角度在这里尝试进行解答。 由于历史原因,在阿里巴巴集团内部代码平台是整个DevOps领域中起步相对较晚的一块业务域,相比于发布域、测试域有着多年的积累和沉淀来讲,2017年时的代码平台可以说是为了满足整体业务需求由几个系统强行拼凑起来的。 为了支撑起阿里巴巴整体的业务发展,研发团队要同时维护6个系统,分别是负责代码托管的GitLab、Svn、Gerrit,以及负责上层代码服务的Phabricator、CodeCenter、ScmCenter。且其中除了CodeCenter、ScmCenter之外,其它四个均是在开源系统之上二次封装改造而来的。其中Gitlab技术栈是基于Ruby,Phabricator基于PHP,SVN基于C,Gerrit基于Java,这给我们日常的开发和维护工作增加了很多负担。 当时代码平台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技术架构方面:多套系统架构,多种开发语言,不仅维护成本高,且与阿里集团的主流技术脱节,研发团队同学每天疲于填坑,然而整体上却得不到大的改善。 二、平台发展方面:单纯的Gitlab、Svn、Gerrit均无法与周边关联系统做到有效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