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s

windows+office激活脚本更新

时间秒杀一切 提交于 2020-02-25 19:08:38
@echo off&setlocal EnableDelayedExpansion&color 5e title KMS_Activation for Windows ALL - (Comlan) :WH cls echo. echo Select the version of Windows that needs to be activated----COMLAN echo. echo -------------------------------------------------------------------------------- echo 1. Windows 10 ALL echo. echo 2. Windows 8.1 ALL echo. echo 3. Windows 8 ALL echo. echo 4. Windows 7 ALL echo. echo 5. Windows Server 2012 ALL echo. echo 6. Windows Server 2012 R2 ALL echo. echo 7. Windows Server 2016 ALL echo. echo 8. Windows Server 2008 R2 ALL echo. echo 9. Windows Server 2019 ALL echo. echo 10.

面向对象之魔术方法

懵懂的女人 提交于 2020-02-24 05:50:46
一、什么是魔术方法 在Python中,像__init__这类双下划线开头,双下划线结尾的方法,统称为魔术方法,魔术方法会在特定的时候自动调用; 注意: 魔术方法都是Python内部定义的,我们创建类的时候,不要定义双下划线开头和双下划线结尾这样的方法; 二、魔术方法 1、__new__方法 class MyClass(object): def __init__(self,name): self.name = name def __new__(cls, *args, **kwargs): print("这是自定义的new方法") # return super().__new__(cls) return object.__new__(cls) mc = MyClass("YEWEIYIN") 执行结果为: 这是自定义的new方法 __new__方法是创建对象时调用的第一个魔术方法,__new__方法在类的父类object类里面,它被@staticmethod装饰器装饰成了静态方法, 如果自己定义的类里面要重写__new__方法,则新定义的__new__方法一定要有retrun返回值,不然不能创建实例对象; 为了创建的实例对象能够调用类里面的方法,__new__方法返回的值要为类对象创建的实例对象,如果返回的是其他对象,则不能调用__init__方法初始化, __new_

RelationNetwork

北慕城南 提交于 2020-02-22 18:02:31
论文:Relation Networks for Object Detection 论文链接: https://arxiv.org/abs/1711.11575 代码链接: https://github.com/msracver/Relation-Networks-for-Object-Detection 这篇文章的细节可以通过阅读源码来加深理解,这篇博客就来介绍这篇文章的部分源码。 因为这篇文章主要是在网络结构上做改动,所以这篇博客以resnet_v1_101_rcnn_attention_1024_pairwise_position_multi_head_16_learn_nms.py为例介绍网络结构,这个例子在Faster RCNN基础上引入relation module,包括全连接层和NMS阶段。 链接: resnet_v1_101_rcnn_attention_1024_pairwise_position_multi_head_16_learn_nms.py 接下来介绍的代码顺序和链接中的不大一样,这里按照代码运行时的顺序介绍,目的是方便跟着数据流进行阅读,主要涉及几个方法: 全局网络构造:get_symbol;ROI信息的坐标变换:extract_position_matrix;ROI信息的坐标embedding:extract_position_embedding

python - isinstance/issubclass 函数

五迷三道 提交于 2020-02-22 04:34:23
#isinstance(obj,cls) #检查是否obj是否是object的类cls的对象 #判断一个对象是否是一个类的实例 class F00(object): pass obj = F00() print(isinstance(obj, F00)) #返回 True #issubclass(sub,super) #判断是否是对象的子类 class F02(F00): pass print(issubclass(F02,F00)) isinstance(obj,cls)应用: #拓展(判断一个数据的数据类型) a = 'aaaa' b = [1,2,3,4] c = (1,2,3) d = {"a":1} e = 233 l = [a,b,c,d,e] for i in l: print(isinstance(i, str))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Anec/p/9784465.html

Python 中的单例模式

旧巷老猫 提交于 2020-02-20 03:18:44
单例模式 单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 是一种常用的软件设计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目的是确保 某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存在 。当你希望在整个系统中,某个类只能出现一个实例时,单例对象就能派上用场。 比如,某个服务器程序的配置信息存放在一个文件中,客户端通过一个 AppConfig 的类来读取配置文件的信息。如果在程序运行期间,有很多地方都需要使用配置文件的内容,也就是说,很多地方都需要创建 AppConfig 对象的实例,这就导致系统中存在多个 AppConfig 的实例对象,而这样会严重浪费内存资源,尤其是在配置文件内容很多的情况下。事实上,类似 AppConfig 这样的类,我们希望在程序运行期间只存在一个实例对象。 在 Python 中,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来实现单例模式: 使用模块 使用 __new__ 使用装饰器(decorator) 使用元类(metaclass) 使用模块 其实, Python 的模块就是天然的单例模式 ,因为模块在第一次导入时,会生成 .pyc 文件,当第二次导入时,就会直接加载 .pyc 文件,而不会再次执行模块代码。因此,我们只需把相关的函数和数据定义在一个模块中,就可以获得一个单例对象了。如果我们真的想要一个单例类,可以考虑这样做: # mysingleton.py class My_Singleton(object): def foo

关于python的类成员、实例成员、静态成员的对比与联系

六眼飞鱼酱① 提交于 2020-02-20 02:15:39
preface:本文是https://blog.csdn.net/qq_31780525/article/details/72639491一文的补充。 Python中的静态成员、非静态成员,与C#的静态成员、非静态成员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区别,此文专门针对这种区别,进行详细讨论。 推荐大家先看代码段,再看结论。边看代码段边思考。 首先,我们不妨将这种不带get、set方法的类成员属性称作为“字段”(C++,C#的说法)。此时,有如下代码段: 代码段_1 class people: name="Skar" #这个“字段”,既是类的,也是实例的,本文给它起个名字,叫“调皮字段” age=20 #同样,这个“字段”,既是类的,也是实例的 p=people() #p是people的一个实例 print(p.name) #打印结果:"skar"。所以,p的名字叫“skar”,符合认知 print(people.name) #打印结果:"skar"。所以,people的名字叫“skar”,但不符合认知 print(p.age) #打印结果:20。所以,p的年龄为20,符合认知 print(people.age) #打印结果:20。所以,people的年龄为20,但不符合认知 所以,在代码段_1中,并没有真正的“类字段”,也就是C#中的静态字段。同样的,也没有真正的“实例字段”,也就是C#中的

centos下profile和.bashrc区别

江枫思渺然 提交于 2020-02-18 15:25:13
自启动有两个重要文件/etc/profile和~/.bashrc,用外不大相同。区别如下: /etc/profile为系统的每个用户设置环境信息,当用户登录时,该文件被执行。 ~/.bashrc文件包含专用个的bash shell的bash信息,当登录时以及每次打开新的shell时,该文件被读取. 也就是说,如果让所有用户生效的变量及开机启动的进行可放在/etc/profile的文件内。这个一般是超级用户操作。如果只是对个人生效就放在~/.bashrc里面。比如: alias cls=’clear’把这行命令放到/etc/profile里面,每个登录用户都可以使用cls进行清屏,如果放在~/.bashrc里面,就只对登录用户生效,其他用户还是无法使用cls进行清屏。 来源: CSDN 作者: kim5659 链接: https://blog.csdn.net/kim5659/article/details/104353338

分组统计

别说谁变了你拦得住时间么 提交于 2020-02-16 17:54:58
题目描述 先输入一组数,然后输入其分组,按照分组统计出现次数并输出,参见样例。 输入 输入第一行表示样例数m,对于每个样例,第一行为数的个数n,接下来两行分别有n个数,第一行有n个数,第二行的n个数分别对应上一行每个数的分组,n不超过100。 输出 输出m行,格式参见样例,按从小到大排。 样例输入 1 7 3 2 3 8 8 2 3 1 2 3 2 1 3 1 样例输出 1 = { 2 = 0 , 3 = 2 , 8 = 1 } 2 = { 2 = 1 , 3 = 0 , 8 = 1 } 3 = { 2 = 1 , 3 = 1 , 8 = 0 } 题解 # include <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 int main ( ) { int M ; while ( cin >> M ) { while ( M -- ) { int N ; cin >> N ; int nums [ N ] , cls [ N ] ; for ( int i = 0 ; i < N ; i ++ ) cin >> nums [ i ] ; for ( int i = 0 ; i < N ; i ++ ) cin >> cls [ i ] ; int max_cls = * max_element ( cls , cls + N ) ; int max

高校学生学籍系统C++&mysql

半世苍凉 提交于 2020-02-15 01:01:48
/* C++程序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任务书 一、题目:高校学籍管理系统 二、目的与要求 1. 目的: 1.掌握C++语言基本知识及其编程方法 2.掌握类和对象的基本概念与用法 3.掌握面向对象中的继承与多态等面象对象特性 4.掌握文件流的基本操作 2. 要求 基本要求: (1)要求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以及C++的编程思想来完毕系统的设计; (2)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建立清晰的类层次。 (3)在系统中至少要定义8个类,每一个类中要有各自的属性和方法。 (4)在系统的设计中,要求使用面向对象的继承与多态 */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ring> #include <winsock2.h> #include <mysql.h> #pragma comment(lib,"ws2_32") #pragma comment(lib,"libmysql")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Student { int id; char name[200]; char sex[100]; char min_zu[220]; char ji_guan[330]; char sheng_fen_zheng_hao[20]; char QQ[20]; char phone[20]; int score;

Making Your Code CLS Compliant

我们两清 提交于 2020-02-13 05:09:12
Is your C# code in line with the .NET Command Language Specification (CLS)? In this article, Sriram shows us how to check and fix our code for compliance. Introduction If you are writing .Net classes, which will be used by other .Net classes irrespective of the language they are implemented, then your code should conform to the CLS [Common Language Specification]. This means that your class should only expose features that are common across all .Net languages. The following are the basic rules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when writing a CLS complaint C# code. 1. Unsigned types should not be part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