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linux性能调优之一:磁盘分区策略
对于服务器而言,不管是windows系统,linux系统,分区情况影响系统性能.磁盘分区之后再格式化成某一格式的系统文件,最后在存储用户或系统数据,数据所在分区容易读到数据则响应速度越快.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严重可出现“数据饥饿” 在这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磁盘的一些特性(影响I/O的物理因素): 1> 存储密度 (越靠外道存储密度越大),(转速相同,靠外数据读入较多) -----存放用户数据 划分分区:在磁盘上划分一定范围内的扇区 格式化:在分区基础上,标识每个扇区 划分分区速度 > 格式化速度 注意:分区号越低越在外边 2> 总线速度远远低于kernel处理 3> 寻道时间(在不同磁道切换的时间) 在看一张磁盘结构图: 大家先了解“扇区是从外围开始计数的”,具体可以在网上找一些资料参考一下,默认分区都是从外围开始的,但是我们在使用时必须结合磁盘的物理属性和自己的需求来划分分区。原则:越是频繁访问的数据,存储在磁盘的最外侧。 实施1:安装rhel6.0时,无法指定起始扇区号,只能在划分分区时要不就先划分一些存储频繁访问的分区,剩下的给系统使用。 注意:分区编号低的给频繁访问的数据 实施2:要不就自己计算使用具体的柱面数,自己指定起始位置(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做好记录) 一个柱面大概7M 下面给出一些建议: 1./,swap,/var,/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