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者模式
使用场景
- 当一个类的构造函数参数个数超过4个,而且这些参数有些是可选的参数,考虑使用构造者模式。
解决的问题
当一个类的构造函数参数超过4个,而且这些参数有些是可选的时,我们通常有两种办法来构建它的对象。 例如我们现在有如下一个类计算机类Computer
,其中cpu与ram是必填参数,而其他3个是可选参数,那么我们如何构造这个类的实例呢,通常有两种常用的方式:
-
第一:折叠构造函数模式(telescoping constructor pattern ),这个我们经常用,如下代码所示(写很多构造方法)
-
第二种:Javabean 模式(用set刚刚传值)
那么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弊端呢? 第一种主要是使用及阅读不方便。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要调用一个类的构造函数时,你首先要决定使用哪一个,然后里面又是一堆参数,如果这些参数的类型很多又都一样,你还要搞清楚这些参数的含义,很容易就传混了。。。那酸爽谁用谁知道。 第二种方式在构建过程中对象的状态容易发生变化,造成错误。因为那个类中的属性是分步设置的,所以就容易出错。
为了解决这两个痛点,builder模式就横空出世了。
如何实现
传统模式
- 建造者(Builder):为创建一个产品对象的各个部件指定抽象接口。
- 具体建造者(ConcreteBuilder):实现Builder的接口以构造和装配该产品的各个部件,定义并明确它所创建的表示,并 提供一个检索产品的接口。
- 指挥者(Director):指挥并构造一个使用Builder接口的对象。
- 产品(Product):表示被构造的复杂对象(具体的实现类)。ConcreteBuilder创建该产品的内部表示并定义它的装配过程,包含定义组成部件的类,包括将这些部件装配成最终产品的接口。
静态内部类(推荐)
- 在Computer 中创建一个静态内部类 Builder,然后将Computer 中的参数都复制到Builder类中。
- 在Computer中创建一个private的构造函数,参数为Builder类型
- 在Builder中创建一个
public
的构造函数,参数为Computer中必填的那些参数,cpu 和ram。 - 在Builder中创建设置函数,对Computer中那些可选参数进行赋值,返回值为Builder类型的实例
- 在Builder中创建一个
build()
方法,在其中构建Computer的实例并返回
public class Computer {
private String cpu;//必须
private String ram;//必须
private int usbCount;//可选
private String keyboard;//可选
private String display;//可选
private Computer(Builder builder){
this.cpu=builder.cpu;
this.ram=builder.ram;
this.usbCount=builder.usbCount;
this.keyboard=builder.keyboard;
this.display=builder.display;
}
public static class Builder{
private String cpu;//必须
private String ram;//必须
private int usbCount;//可选
private String keyboard;//可选
private String display;//可选
// 这两个是必须的,所以写在构造函数中
// 提供public方法
public Builder(String cup,String ram){
this.cpu=cup;
this.ram=ram;
}
public Builder setUsbCount(int usbCount) {
this.usbCount = usbCount;
return this;
}
public Builder setKeyboard(String keyboard) {
this.keyboard = keyboard;
return this;
}
public Builder setDisplay(String display) {
this.display = display;
return this;
}
// 提供public方法
public Computer build(){
return new Computer(this);
}
}
}
来源:CSDN
作者:changaspl
链接:https://blog.csdn.net/qq_40674583/article/details/10475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