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类
在定义类时,前面加上abstract关键字修饰的类叫抽象类。 抽象类中有抽象方法,这种方法是不完整的,仅有声明而没有方法体。抽象方法声明语法如下:
abstract void f(); //f()方法是抽象方法
那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抽象类呢?
- 在某些情况下,某个父类只是知道其子类应该包含怎样的方法,但无法准确知道这些子类如何实现这些方法。也就是说抽象类是约束子类必须要实现哪些方法,而并不关注方法如何去实现。
- 从多个具有相同特征的类中抽象出一个抽象类,以这个抽象类作为子类的模板,从而避免了子类设计的随意性。
所以由上可知,抽象类是限制规定子类必须实现某些方法,但不关注实现细节。
那抽象类如何用代码实现呢,它的规则如下:
- 用 abstract 修饰符定义抽象类
- 用 abstract 修饰符定义抽象方法,只用声明,不需要实现
- 包含抽象方法的类就是抽象类
- 抽象类中可以包含普通的方法,也可以没有抽象方法
- 抽象类的对象不能直接创建,通常是定义引用变量指向子类对象。
封装
封装,即隐藏对象的属性和实现细节,仅对外公开接口,控制在程序中属性的读和修改的访问级别
这样做的好处:
- 只能通过规定的方法访问数据
- 隐藏类的实例细节,方便修改和实现。
如何实现类的封装?
- 修改属性的可见性,在属性的前面添加修饰符(private)
- 对每个值属性提供对外的公共方法访问,如创建 getter/setter(取值和赋值) 方法,用于对私有属性的访问
- 在 getter/setter 方法里加入属性的控制语句,例如我们可以加一个判断语句,对于非法输入给予否定。
this
this关键字代表当前对象。使用this.属性操作当前对象的属性,this.方法调用当前对象的方法。
用private修饰的属性,必须定义 getter 和 setter 方法才可以访问到(Eclipse IDEA 等 IDE 都有自动生成 getter 和 setter 方法的功能)。
如: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this.age = age;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创建好了 getter 和 setter 方法后,我们发现方法中参数名和属性名一样。
当成员变量和局部变量之间发生冲突时,在属性名前面添加了this关键字。 此时就代表将一个参数的值赋给当前对象的属性。同理this关键字可以调用当前对象的方法。
来源:CSDN
作者:ガッシュ·ベル
链接:https://blog.csdn.net/qq_41822647/article/details/10405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