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模板
求所有质因子
fac数组中存放的就是质因子分解的结果,时间复杂度是。
定义如下:
struct factor
{
int x, cnt; // x为质因子,cnt为其个数
} fac[10];
int prime[maxn], num = 0;
核心代码:
for (int i = 0; i <= sqrt(n); ++i)
{
if (n % prime[i] == 0)
{
fac[num].x = prime[i]; // 记录该因子
fac[num].cnt = 0;
while (n % prime[i] == 0) // 计算出质因子prime[i]的个数
{
++fac[num].cnt;
n /= prime[i];
}
++num; // 不同质因子个数加1
}
}
if (n != 1) // 如果无法被根号n以内的质因子除尽
{
fac[num].x = n; // 那么一定有一个大于根号n的质因子
fac[num++].cnt = 1;
}
最后指出,如果要求一个正整数N的因子个数,只需要对其质因子分解,得到各质因子的个数分别为,于是N的因子个数就是。原因是,对每个质因子都可以选择器出现0次、1次、··· 、次,共种可能,组合起来就是答案。而由同样的原理可知,N的所有因子之和为。
问题 A && 问题B: 完数
题目描述
求1-n内的完数,所谓的完数是这样的数,它的所有因子相加等于它自身,比如6有3个因子1,2,3,1+2+3=6,那么6是完数。即完数是等于其所有因子相加和的数。
输入
测试数据有多组,输入n,n数据范围不大。
输出
对于每组输入,请输出1-n内所有的完数。如有案例输出有多个数字,用空格隔开,输出最后不要有多余的空格。
样例输入
6
样例输出
6
Note
完数的定义是:如果一个数恰好等于它所有因子之和,则称该数为“完全数”。要注意,只要是因子就行,比如28的所有因子是1、2、4、7、14,相加刚好为28。注意不要当成质因子的题目处理了。
思路就是,用 i 枚举2 ~ n内的所有数,然后 j 枚举2 ~ i内的所有数,如果 j 能被 i 整除就说明 j 是因子,因子和sum += j即可。
因为这是一个时间复杂度为的算法,感兴趣的同学试试能不能降低时间复杂度呢?联想一下欧拉筛法怎么做的呢?代码我就不贴了,自己想一下哦~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n, sum, flag;
while (cin >> n)
{
flag = 0; // flag = 0表明还没有输出过完数
for (int i = 2; i <= n; ++i) // 由题目可知1不算在完数内
{
int m = i, sum = 1; // 每个数都至少有个因子1,所以初始化因子和蔚1
for (int j = 2; j < i; ++j) // 枚举1~i的数,是因子则加到sum上,本身除外
if (m % j == 0) // 如果j是m的因子,则加到sum上去
sum += j;
if (sum == i)
{
if (flag)
cout << ' ';
cout << i;
flag = 1; // 输出过完数了,flag改为1
}
}
cout << endl;
}
return 0;
}
问题 C: 质因数的个数
题目描述
求正整数N(N>1)的质因数的个数。
相同的质因数需要重复计算。如120=22235,共有5个质因数。
输入
可能有多组测试数据,每组测试数据的输入是一个正整数N,(1<N<10^9)。
输出
对于每组数据,输出N的质因数的个数。
样例输入
120
200
样例输出
5
5
Note
注意1不是N的质因数;若N为质数,则N是N的质因数。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math>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 = 100001;
int prime[maxn], pNum = 0;
bool p[maxn] = {0};
void FindPrime()
{
for (int i = 2; i < maxn; ++i)
{
if (p[i] == 0)
{
prime[pNum++] = i;
for (int j = i; j < maxn; j += i)
p[j] = 1;
}
}
}
int main()
{
FindPrime();
int n, cnt;
while (cin >> n)
{
cnt = 0;
int sqr = (int)sqrt(1.0 * n);
for (int i = 0; i < pNum && prime[i] <= sqr; ++i) // 枚举0~sqr的质数
{
if (n % prime[i] == 0)
{
while (n % prime[i] == 0) // 计算出质因子prime[i]的个数
{
n /= prime[i];
++cnt;
}
}
if (n == 1)
break;
}
if (n != 1) // n不为1,说明没有n的因子,也就说明n是质数
++cnt;
cout << cnt << endl;
}
return 0;
}
问题 D: 约数的个数
题目描述
输入n个整数,依次输出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
输入
输入的第一行为N,即数组的个数(N<=1000)
接下来的1行包括N个整数,其中每个数的范围为(1<=Num<=1000000000)
当N=0时输入结束。
输出
可能有多组输入数据,对于每组输入数据,
输出N行,其中每一行对应上面的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
样例输入
6
1 4 6 8 10 12
0
样例输出
1
3
4
4
4
6
Note
按照正常的做法,即对输入的每一个数都去枚举从1~n个数,查看是否是它的因子,如果是则计数加1。这样做可以做,但是时间复杂度将达到,当输入的n接近1000,其中的整数接近时运行时间会非常非常长,题目直接运行超限。所以降低时间复杂度才是这题的关键。
当然,一般来说降低时间复杂度有两种办法:空间换时间或者优化算法。空间换时间适用于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操作时,将重复的操作换成某种意义上只需要一次操作即能解决的问题,典型代表就是素数表。优化算法是指通过针对算法不足的部分,以其他手法改进或提升运行效率。
熟练的同学就知道这题降低时间复杂度的点在哪儿:
- 无需遍历1~n,只需遍历到sqrt(n);
- 因为因数是成对出现的,比如12,枚举到因数2时就知道,还有一个因数6,所以计数直接加2。有的同学可能会担心后面又枚举到6怎么办?不用担心,小于6。原理在于一个数n分解为两个因数的乘积时,其中一个必定小于,另一个必定大于。所以我们只要找到所有在前的因数即可。
-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要处理,那就是当n开根号后也是一个整数时,这时它的两个因数都是它的根号,再计数加2就多加一次了,所以cnt要减1。
- 对运行时间很敏感的题目不要用cin和cout。
#include <cstdio>
#include <cmath>
int main()
{
int n, m, cnt;
while (scanf("%d", &n), n)
{
while (n--)
{
scanf("%d", &m);
int sqr = sqrt(m * 1.0), cnt = 0;
for (int i = 1; i <= sqr; ++i)
if (m % i == 0)
cnt += 2;
if (sqr * sqr == m)
--cnt;
printf("%d\n", cnt);
}
}
return 0;
}
问题 E: 完数与盈数
题目描述
一个数如果恰好等于它的各因子(该数本身除外)子和,如:6=3+2+1,则称其为“完数”;
若因子之和大于该数,则称其为“盈数”。求出2 到60 之间所有“完数”和“盈数”,并以如
下形式输出: E: e1 e2 e3 …(ei 为完数) G: g1 g2 g3 …(gi 为盈数)
输入
无
输出
按描述要求输出(注意EG后面的冒号之后有一个空格)。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mat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n, sum, E[10], G[10], cnt1 = 0, cnt2 = 0;
for (int i = 2; i <= 60; ++i) // 由题目可知1不算在完数内
{
int sum = 1; // 每个数都至少有个因子1,所以初始化因子和为1
for (int j = 2; j < i; ++j) // 枚举1~i的数,是因子则加到sum上,本身除外
if (i % j == 0) // 如果j是i的因子,则加到sum上去
sum += j;
if (sum == i)
E[cnt1++] = i;
else if (sum > i)
G[cnt2++] = i;
}
cout << "E:";
for (int i = 0; i < cnt1; ++i)
cout << ' ' << E[i];
cout << " G:";
for (int i = 10; i < cnt2; ++i)
cout << ' ' << G[i];
return 0;
}
一定要自己写一遍哦~~~
来源:CSDN
作者:SakuraJI
链接:https://blog.csdn.net/qq_37701948/article/details/10375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