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模型

ORM基础讲解

孤街浪徒 提交于 2020-02-28 07:02:10
一、ORM是什么? 对象关系映射(Object Relational Mapping,简称ORM)模式是一种为了解决面向对象与关系数据库存在的互不匹配的现象的技术。简单的说,ORM是通过使用描述对象和数据库之间映射的元数据,将程序中的对象自动持久化到关系数据库中。那么,到底如何实现持久化呢?一种简单的方案是采用硬编码方式,为每一种可能的数据库访问操作提供单独的方法。 这种方案存在以下不足: 1.持久化层缺乏弹性。一旦出现业务需求的变更,就必须修改持久化层的接口 2.持久化层同时与域模型与关系数据库模型绑定,不管域模型还是关系数据库模型发生变化,毒药修改持久化曾的相关程序代码,增加了软件的维护难度。 ORM提供了实现持久化层的另一种模式,它采用映射元数据来描述对象关系的映射,使得ORM中间件能在任何一个应用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层之间充当桥梁。Java典型的ORM中间件有:Hibernate,ibatis,speedframework。 ORM的方法论基于三个核心原则:   · 简单:以最基本的形式建模数据。   · 传达性:数据库结构被任何人都能理解的语言文档化。   · 精确性:基于数据模型创建正确标准化了的结构。 二、ORM的概念 让我们从O/R开始。字母O起源于"对象"(Object),而R则来自于"关系"(Relational)。几乎所有的程序里面,都存在对象和关系数据库

Hibernate.Everything data

不羁的心 提交于 2019-12-10 15:24:38
Hibernate.Everything data Hibernate ORM:关系数据库域模型持久化 Hibernate Search:全文检索域模型 Hibernate Validator:基于域模型注解约束 Hibernate OGM:Nosql数据库域模型持久化 Hibernate Tools: 命令行工具和Hibernate使用IDE插件 Hibernate ORM 对象/关系映射 JPA(Hibernate同时实现了Java Persistence API规范) 惯用持久化(Hibernate可以开发面向对象下持久化类包括继承、多态、关联、组合和java集合框架。 Hibernate不需要接口或持久化类的基类,使任何类或数据结构是持久化) 高性能(延迟初始化、多种抓取策略和基于自动版本控制和时间戳的乐观锁。 Hibernate不需要特殊的数据库表或字段并且生成的SQL在系统初始化时,而不是在运行时) 可伸缩性(Hibernate是为了工作在一个应用程序服务器集群和提供一个高度可扩展的架构) 可靠性 可扩展性(Hibernate是高度可配置的和可扩展的) Hibernate ORM 入门 System Requirements java 6 or higher Dependency Management <dependency> <groupId>org

ORM

寵の児 提交于 2019-12-02 03:03:47
一、ORM简介 对象关系映射(Object Relational Mapping,简称ORM)模式是一种为了解决面向对象与关系数据库存在的互不匹配的现象的技术。简单的说,ORM是通过使用描述对象和数据库之间映射 的元数据,将程序中的对象自动持久化到关系数据库中。那么,到底如何实现持久化呢?一种简单的方案是采用硬编码方式,为每一种可能的数据库访问操作提供单 独的方法。 这种方案存在以下不足: 1.持久化层缺乏弹性。一旦出现业务需求的变更,就必须修改持久化层的接口 2.持久化层同时与域模型与关系数据库模型绑定,不管域模型还是关系数据库模型发生变化,毒药修改持久化曾的相关程序代码,增加了软件的维护难度。 ORM提供了实现持久化层的另一种模式,它采用映射元数据来描述对象关系的映射,使得ORM中间件能在任何一个应用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层之间充当桥梁。Java典型的ORM中间件有:Hibernate,ibatis,speedframework。 ORM的方法论基于三个核心原则:   · 简单:以最基本的形式建模数据。   · 传达性:数据库结构被任何人都能理解的语言文档化。   · 精确性:基于数据模型创建正确标准化了的结构。 二、ORM的概念 让我们从O/R开始。字母O起源于"对象"(Object),而R则来自于"关系"(Relational)。几乎所有的程序里面,都存在对象和关系数据 库

微服务实践(七):从单体式架构迁移到微服务架构

天涯浪子 提交于 2019-12-01 07:51:52
本系列七篇文章列表如下: 微服务实战(一):微服务架构的优势与不足 微服务实战(二):使用API Gateway 微服务实战(三):深入微服务架构的进程间通信 微服务实战(四):服务发现的可行方案以及实践案例 微服务实践(五):微服务的事件驱动数据管理 微服务实践(六):选择微服务部署策略 微服务实践(七):从单体式架构迁移到微服务架构 【编者的话】这是用微服务开发应用系列博客的第七篇也是最后一篇。第一篇中介绍了微服务架构模式,并且讨论了微服架构的优缺点;接续文章讨论了微服务架构不同方面:使用API网关,进程间通信,服务发现,事件驱动数据管理以及部署微服务。本篇,我们将探讨将应用从单体式架构迁移到微服务架构需要考虑的策略。 希望读者通过本系列文章对微服务优缺点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以及何时使用这种架构。也许微服务架构比较适合你的应用。也许你正在开发一个大型、复杂单体式应用,日常开发和部署经验非常缓慢和痛苦,而微服务看起来是远方一个极乐世界。幸运的是,有可以参考的脱离苦海的策略,本篇文章中,我将描述如何逐步将单体式应用迁移到微服务架构。 迁移到微服务综述 迁移单体式应用到微服务架构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化过程,有点像这几代开发者一直在做的事情,实时上,当迁移时,我们可以重用一些想法。 一个策略是:不要大规模(big bang)重写代码

清晰架构(Clean Architecture)的Go微服务: 进程结构

末鹿安然 提交于 2019-11-28 14:59:20
原文引用 大专栏 https://www.dazhuanlan.com/2019/08/26/5d63434c6259e/ 我使用Go和gRPC创建了一个微服务,并试图找出最佳的进程结构,它可以用作我未来进程的模板。 我有Java背景,并发现自己在Java和Go之间挣扎,它们之间的编程理念完全不同。我写了一系列关于在项目工作中做出的设计决策和取舍的文章。 这是其中的第一篇, 是关于进程结构的。 进程结构的资源 Go的标准进程结构的最佳资源可能是Github上的 标准Go进程结构 ¹,但它不适合我的项目。在阅读了 Sylvain Wallez的文章 ²之后,我终于得到了一些关于其背后原因的信息。 Go起初是专为API和网络服务器而设计,Github上的大多数Go项目都是以库的形式编写的,因此“标准Go进程结构”可能非常适合。 商业微服务项目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动物,需要不同的进程结构。但还是我采用了“标准Go进程结构”中适用的一些建议,这些建议约占30%。 一般来说,创建应用进程结构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基于业务功能或基于技术结构。 大家的共识 ³是基于业务功能的更好,对于单体项目(monolithic project)来说也确实如此。在微服务架构中,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每个服务都有自己的存储库。因此,在每个微服务中,基于技术结构创建项目结构实际上是可行的。 我还找到了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