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协议

汽车以太网对TCP/IP协议簇的应用

[亡魂溺海] 提交于 2019-12-03 23:34:08
汽车以太网与传统以太网的主要区别在于物理层及应用层,而网络层及传输层大多参考传统应用,即TCP/IP协议簇(TSN暂不讨论)。使用传统网络TCP/IP协议簇,既能加快汽车以太网数据传输的速度,又能与因特网无缝连接,从而实现车内与车外的信息交互。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扩展空间以及支持新增上层应用协议的传输。 OSI(开放系统集成)模型是通信行业的基本模型,具体规定了每一层所应具备的功能:   第七层:应用层 定义了用于在网络中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的接口 - 用户程式;提供标准服务,比如虚拟终端、文件以及任务的传输 和处理;   第六层:表示层 掩盖不同系统间的数据格式的不同性; 指定独立结构的数据传输格式; 数据的编码和解码;加密和解密;压缩和 解压缩   第五层:会话层 管理用户会话和对话; 控制用户间逻辑连接的建立和挂断;报告上一层发生的错误   第四层:传输层 管理网络中端到端的信息传送; 通过错误纠正和流控制机制提供可靠且有序的数据包传送; 提供面向无连接的数 据包的传送;   第三层:网络层 定义网络设备间如何传输数据; 根据唯一的网络设备地址路由数据包;提供流和拥塞控制以防止网络资源的损耗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定义操作通信连接的程序; 封装数据包为数据帧; 监测和纠正数据包传输错误   第一层:物理层 定义通过网络设备发送数据的物理方式; 作为网络媒介和设备间的接口

大话SDH、MSTP,OTN和PTN

吃可爱长大的小学妹 提交于 2019-12-03 22:25:53
首先要说的是TDM的概念,TDM就是时分复用,就是将一个标准时长(1秒)分成若干段小的时间段(8000),每一个小时间段(1/8000=125us)传输一路信号; SDH系统的电路调度均以TDM为基础,所以看到很多人说SDH业务就是TDM业务,就是传统的电路调度,是有理论依据的; 但在SDH大红大紫的时候,另一场战争以太网和ATM(不是取款机哟)大战中,以太网取得全面胜利,从而以太网大行其道,其中又以IP最为强势,导致今天很多业务侧都IP化了,不能不说以太网太XXXXX了。 问题:SDH大红人一个,以太网是另一个大红人,能否合作一下呢?于是一拍即合,MSTP诞生! 在合资公司MSTP中的股份分配不太均匀:SDH占股70%,以太网占股20%,其它包括ATM占股10%,掌权的还是SDH,内核还是TDM,TDM的一切劣势都依旧保留,如刚性管道;以太网和ATM因为股权问题,都没有拿出像样的东西,只是须有其表(提供相应接口而已) 随着互联网的大力普及,电脑、手机、电视等终端都能上网了,带宽的需求急剧增加,电信运营商们赚钱的机会来了,但挑战也来了,以前1*155M可以供好上千人打电话,现在人们在打电话时还要上网,带宽需求增长和现网资源出现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就来看看SDH这位红人平时是如何与人相处的: SDH这位红人一直都是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从不与人分享公共资源,比如二环批给我跑

TCP传输协议

孤街醉人 提交于 2019-12-03 20:58:39
当时查http协议的时候了解的一些网络底层的知识,感觉挺有意思的,就把多位博主的资料整料梳理出来整理到一堆,就当是一篇科普文吧。 一、网络的五层模型 如何分层有不同的模型,有的模型分七层,有的分四层。我觉得,把互联网分成五层,比较容易解释 。 如上图所示,最底下的一层叫做"实体层"(Physical Layer),最上面的一层叫做"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中间的三层(自下而上)分别是"链接层"(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和"传输层"(Transport Layer)。越下面的层,越靠近硬件;越上面的层,越靠近用户。 一、层与协议 互联网的每一层,都定义了很多协议。这些协议的总称,就叫做"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 Suite)。它们是互联网的核心,下面介绍每一层的功能,主要就是介绍每一层的主要协议。 二、实体层: 内容小结:电脑连接起来的物理手段 实体层,它就是把电脑连接起来的物理手段。它主要规定了网络的一些电气特性,作用是负责传送0和1的电信号。 三、链接层: 内容小结:在同一个子网络里发送数据包。 3.1 定义 链接层,它在"实体层"的上方, 通过以太网协议在同一个子网络里发送数据包 。 3.2 以太网协议(不是http协议) 以太网规定,一组电信号构成一个 数据包 ,叫做"帧"(Frame)

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核能气质少年 提交于 2019-12-03 20:45:35
本文是《计算机网络》的自学课程,视频地址为: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7486689。仅做个人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概述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 数据发送模型 从层次上来看数据的流动 路由器检查数据链路层看是不是给自己的,如果是的话再看网络层决定走哪个口发出去。然后到数据链路层进行重新封装以比特流传递。 我们这一章只看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信道模型 链路与数据链路 链路指的是物理的线路 网卡+链路=数据链路 帧 数据链路层传输的是帧 在数据链路层加上开始和结束,进入物理层进行传输。到了对方节点的数据链路层再把开始和结束去掉 数据链路层像一个数据管道 三个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封装成帧 MTU:最大传输单元,以太网中不能超过1500字节 接收端如果没有接收到帧开始符或者结束符,就会把这个帧扔掉,因为这不是一个完整的帧。 透明传输 如果传输的数据不是仅由“可打印字符”组成时(在传输二进制文件的时候常常发生),就会出现问题 解决方法:转义 最后处理数据的话需要再去掉 差错控制 判断错误的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加n位0 除一个(n+1)位数,这个数随意选 做模二除法(每一位做异或运算,注意这不是二进制除法!) 最后传递的是:原本的数据+余数 接收方收到后用这个数再对那个(n+1)位数做除法,如果余数是0

假定在使用CSMA/CD协议的10Mbit/s以太网中某个站在发送数据时检测到碰撞,执行退避算法时选择了随机数r=100.试问这个站需要等待多长时间后才能再次发送数据?如果是100Mbit/s的以太网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37:01
答:对于10mb/s的以太网,以太网把争用期定为5.12微妙,要退后100个争用期,等待时间是5.12(微妙)*100=512微妙 转载请标明出处: 假定在使用CSMA/CD协议的10Mbit/s以太网中某个站在发送数据时检测到碰撞,执行退避算法时选择了随机数r=100.试问这个站需要等待多长时间后才能再次发送数据?如果是100Mbit/s的以太网 文章来源: 假定在使用CSMA/CD协议的10Mbit/s以太网中某个站在发送数据时检测到碰撞,执行退避算法时选择了随机数r=100.试问这个站需要等待多长时间后才能再次发送数据?如果是100Mbit/s的以太网

深入全面解析RDMA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22:01
一、背景介绍 1.1 传统TCP/IP通信模式 传统的TCP/IP网络通信,数据需要通过用户空间发送到远程机器的用户空间。数据发送方需要讲数据从用户应用空间Buffer复制到内核空间的Socket Buffer中。然后Kernel空间中添加数据包头,进行数据封装。通过一系列多层网络协议的数据包处理工作,这些协议包括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互联网协议(IP)以及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CMP)等。数据才被Push到NIC网卡中的Buffer进行网络传输。消息接受方接受从远程机器发送的数据包后,要将数据包从NIC buffer中复制数据到Socket Buffer。然后经过一些列的多层网络协议进行数据包的解析工作。解析后的数据被复制到相应位置的用户应用空间Buffer。这个时候再进行系统上下文切换,用户应用程序才被调用。以上就是传统的TCP/IP协议层的工作。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希望更快和更轻量级的网络通信。 1.2 通信网络定义 1.4 传统TCP/IP存在的问题 I/O bottleneck瓶颈 问题。在高速网络条件下与网络I/O相关的主机处理的高开销限制了可以在机器之间发送的带宽。这里感兴趣的高额开销是数据移动操作和复制操作。具体来讲,主要是传统的TCP/IP网络通信是通过内核发送消息。Messaging passing through

西门子S7以太网通讯协议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03:02
S7以太网协议属于TCP/IP协议族的一种,下图为S7以太网协议在ISO-OSI参考模型中的位置。 通过WireShark抓包,可以看出S7以太网协议的模型: ISO-OSI参考模型、TCP/IP模型及S7以太网协议模型对比 ISO-OSI参考模型 TCP/IP模型 S7以太网协议模型 7-应用层 4-应用层 6-S7 Communication 6-表示层 5- COTP(TSAP) RFC1006 5-会话层 4-TPKT 4-传输层 3-传输层 3-TCP(102端口) 3-网络层 2-网络互连层 2-IP 2-数据链路层 1-网络接口层 1-工业以太网 1-物理层 第5层(相对于ISO-OSI参考模型):TPKT(ISO Transport Service ontop of the TCP/ ISO传输服务通过TCP),介于TCP和COTP协议之间。这是一个传输服务协议,主要用来在COTP和TCP之间建立桥梁,包含了上层协议数据包的长度。 第6层(相对于ISO-OSI参考模型):COTP(Connection OrientedTransport Protocol/面向连接的传输协议),比较TCP与COTP两种协议,因为它们都是用于通过网络可靠地传输用户数据,基于数据流的与基于数据包的:COTP将数据包从一个用户传输到另一个用户,所以接收者将获得与发送者传输完全相同的数据边界

深入浅出 TCP/IP 协议栈

為{幸葍}努か 提交于 2019-12-02 23:33:46
转自: https://www.cnblogs.com/onepixel/p/7092302.html TCP/IP 协议栈是一系列网络协议的总和,是构成网络通信的核心骨架,它定义了电子设备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进行传输。TCP/IP 协议采用4层结构,分别是 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链路层 ,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协议来完成自己的需求。由于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工作在应用层,下层的事情不用我们操心;其次网络协议体系本身就很复杂庞大,入门门槛高,因此很难搞清楚TCP/IP的工作原理,通俗一点讲就是, 一个主机的数据要经过哪些过程才能发送到对方的主机上 。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索一下这个过程。 0、物理介质 物理介质就是把电脑连接起来的物理手段,常见的有光纤、双绞线,以及无线电波,它决定了电信号(0和1)的传输方式,物理介质的不同决定了电信号的传输带宽、速率、传输距离以及抗干扰性等等。 TCP/IP协议栈分为四层,每一层都由特定的协议与对方进行通信,而 协议之间的通信最终都要转化为 0 和 1 的电信号,通过物理介质进行传输才能到达对方的电脑 ,因此物理介质是网络通信的基石。 下面我们通过一张图先来大概了解一下TCP/IP协议的基本框架: 当通过http发起一个请求时,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链路层的相关协议依次对该请求进行包装并携带对应的 首部 ,最终在链路层生成

[转帖]InfiniBand, RDMA, iWARP, RoCE , CNA, FCoE, TOE, RDMA, iWARP, iSCSI等概念

为君一笑 提交于 2019-12-02 09:37:47
InfiniBand, RDMA, iWARP, RoCE , CNA, FCoE, TOE, RDMA, iWARP, iSCSI等概念 2017-12-15 15:37:00 jhzh951753 阅读数 1358 更多 分类专栏: 存储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 https://blog.csdn.net/jhzh951753/article/details/78813666 核心基础概念 FCoE:以太网光纤通道 (Fibre Channel Over Ethernet) 它是一个存储网络协议,允许在以太网上发送光纤通道帧, 且IP通信和光纤通道通信使用相同的以太网端口。 HBA: host bus adapter ,主机总线适配器 它是连接主机计算机到网络/存储设备的可插拔式卡,支持多种存储网络协议,HBA通常是扩展卡,如PCI Express卡,它插入主机计算机的总线传送iSCSI或FC协议。 OEM: 原始设备制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CNA: Converged network adapter ,融合网路适配器,也称C-NIC 作为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其融合了HBA和网络适配器的功能。简言之,通过CNA可同时访问SAN

TCP、UDP数据包大小的限制

橙三吉。 提交于 2019-12-01 22:54:04
1、概述 首先要看TCP/IP协议,涉及到四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其中以太网(Ethernet)的数据帧在链路层    IP包在网络层    TCP或UDP包在传输层    TCP或UDP中的数据(Data)在应用层    它们的关系是 数据帧{IP包{TCP或UDP包{Data}}}    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网络层叫做数据报(datagram),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数据封装成帧后发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目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首部,最后将应用层数据交给应用程序处理。 在应用程序中我们用到的Data的长度最大是多少,直接取决于底层的限制。    我们从下到上分析一下:    1.在链路层,由以太网的物理特性决定了数据帧的长度为(46+18)-(1500+18),其中的18是数据帧的头和尾,也就是说数据帧的内容最大为1500(不包括帧头和帧尾),即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为1500;   2.在网络层,因为IP包的首部要占用20字节,所以这的MTU为1500-20=1480;  3.在传输层,对于UDP包的首部要占用8字节,所以这的MTU为1480-8=1472;    所以,在应用层,你的Data最大长度为1472。当我们的UDP包中的数据多于MTU(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