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

Linux磁盘与文件系统原理

旧时模样 提交于 2020-01-28 23:16:11
这一章主要是原理性的,介绍了Linux文件系统的运作原理。涉及到很多计算机组成和操作系统的原理性知识,这部分知识很多都忘了,在这里复习下。 我们只看本章第1,2节。 --------------------------------------------------------------------------------------------------------------------------------------------------- 1 硬盘物理组成 //原理 磁头负责读写 磁道(硬盘同半径的一圈) 磁柱(所有盘磁道叠加起来的柱) 扇区(2条半径将磁道分开的一个扇形区域,是磁盘的最小存储单位) --------------------------------------------------------------------------------------------------------------------------------------------------- 2 磁盘分割 //原理 磁柱是磁盘分割的最小单位 磁盘分割就是指定一个分割(Partition)的是从A磁柱到B磁柱 所有磁盘的分割信息存放在MBR (主要开机扇区,master boot recoder),即一块硬盘的第0轨上。计算机一开机就会去读取这个区域。

SMR硬盘 Linux 环境下ext4的优化

假如想象 提交于 2020-01-28 10:13:22
研究了几天SMR,总结一下。 SMR是特殊的硬盘,一般不应该用于频繁多写的状态,家里用作仓库是不错的。你可以把SMR硬盘看作有几个快速小磁带机组成的硬盘设备。里面每一个strip就代表一个小磁带机,这个strip只能顺序读写。所以,SMR硬盘和传统意义上的硬盘内部存储原理不太一致,不是原始意义上的随机读写设备。 SMR硬盘分区和碎片这里都不提倡,因为SMR内部会腾挪数据,可能会把你没有用过空白分区用来腾挪数据。 有丢失数据的风险 。SMR硬盘没必要碎片整理,因为你实际上无法知道内部的实际的保存情况,尤其DM SMR的情况下。 SMR硬盘最好的方式是Host Managed SMR (HM-SMR),但需要特殊设计或者优化的文件系统,比如华为的存储设备 ( http://www.sohu.com/a/240850728_165716 )。 SMR 对 Linux EXT4的优化,可以参见权威论文: Evolving Ext4 for Shingled Disks https://www.usenix.org/conference/fast17/technical-sessions/presentation/aghayev 截至目前(2019-12),木有看到所谓SMR-lazy模式的EXT4补丁。 目前的SMR -ext4 优化,要开启TRIM,然后设置strip striped

记一次磁盘扩容失败并恢复

邮差的信 提交于 2020-01-28 08:13:11
扩容前: 然后准备给home扩容: 扩容前先备份一下: 分两步: 1.备份VG,这个是系统会自动备份的,文件在/etc/lvm/archive/目录下 2.备份superblock superblock记录了磁盘的格式、已经使用大小等等信息 dd if=/dev/mapper/centos-home of=./backup_before_add bs=4096 count=1 扩容 添加新硬盘后: fdisk /dev/sda 扩容完成 增加了500M 模拟错误 我遇到的错误是新添加的硬盘离线了,我模拟下把新加入的sdb磁盘删除,重启后显示如下错误: Warning: Device for PV uuid not found or rejected by a filter 来分析下原因: 本来名叫centos的vg是有sda2和sdb1共同组成的,共计4.5G,现在sdb磁盘找不到了,sdb1也就找不到了。 通过vi打开/etc/lvm/arichive/下最新的.vg文件可以印证这一点: 正确处理 Device for PV uuid not found的姿势 先说正确的处理方式: 1.先备份vg和superblock,vg系统自动备份了,superblock的备份还是通过dd命令 dd if=/dev/mapper/centos-home of=./backup_after

Linux基础

你。 提交于 2020-01-28 03:47:08
1.教学环境:linux 虚拟机:在一个真实电脑下使用两种以上的操作系统 UNIX诞生,1970-1-1 root用户为Linux最高权限的用户 Linux硬盘的表示方法 IDE:/dev/hd SCSI:/dev/sd /dev/hda : IDE接口的第一块硬盘 /dev/hdb : IDE接口的第二块硬盘 /dev/sda : SCSI接口的第一块硬盘 /dev/sdb : SCSI接口的第二块硬盘 2.操作系统 虚拟机由虚拟机软件+镜像文件组成.两台电脑公用一套真实设备,包含CPU,内容,硬盘等. 虚拟机软件:KVM;win VM 还原3台机器:(使用需同时启动) server 服务端 desktop 客户端 classroom 给前两台机器提供ip yum源 镜像资源等 3.远程连接: ssh Xshell VNC win-linux teamviewer win-win ssh sshd远程服务名 ssh -X root@172.25.0.11 #连接server 4.linux的文件系统 根: / #linux下最大的一个文件夹,这台计算机的所有文件都存放在此文件夹下 ~ #表示用户的家目录 … #表示上一级目录 . #表示当前目录 #路径中的第一个斜杠为特殊含义,为根.其他斜杠为文件夹的层级分隔附.读作:“下” 路径:绝对路径和相对路径 绝对路径

非常的奇葩,终于解决了硬盘从盘盘符消失的问题 http://bbs.gamersky.com/thread-1712710-1-1.html (出处: 游民星空论坛)

…衆ロ難τιáo~ 提交于 2020-01-28 00:17:06
本人用电脑也十多年了,硬盘的问题也碰到过不少。但最近却碰到了一个很奇葩的问题。就是安装了一块全新的SSD硬盘当从盘,但在装上之后,在我的电脑中却不显示,没有盘符。不过打开系统磁盘管理却能显示硬盘信息。用专业的硬盘管理软件也能显示出硬盘信息。在刚开始时,我并没有想到是硬盘驱动引起的,还以为是其它问题。其间还一度以为是硬盘坏了。再加上当时的思维有些混乱,根本就没想到硬盘驱动还会引起这种现象。所以才折腾了这么多,走了很多弯路。现在回想起来,感觉还是有些在碰运气,如果当时我少试一次,最后没有给成功给硬盘安装上正确的驱动,那我很可能只有靠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大法来解决了。   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折腾的过程。   最近刚把主SSD更换成了宇瞻AS510S 256GB SSD这款产品。   它的容量是256G的,因为之前我用的SSD容量也是256G,所以正好用来做代替。   在更换硬盘,做数据迁移时,却发现操作系统识别不了宇瞻AS510S 256GB SSD这款产品。   把宇瞻AS510S 256GB SSD这款产品接入电脑,在计算机中是不显示的。原以为是全新盘的缘故,因为全新硬盘,是需要建新分区的。   但打开系统的磁盘管理,却发现已经有分区了,只是这个分区没有盘符。   给宇瞻AS510S 256GB SSD设置盘符时,出现了上图中的错误提示。   更换为分区助手软件

【Linux】(四)—— 磁盘分区、挂载

筅森魡賤 提交于 2020-01-26 12:31:10
Linux磁盘分区、挂载 分区的方式 分区方式 mbr gpt 1.最多支持四个主分区 2.系统只能安装在主分区 3.扩展分区要占一个主分区 4.MBR最大只支持2TB,但拥有最好的兼容性 1.支持无限多个主分区(但操作系统可能限制,比如windows下最多128个分区) 2.最大支持18EB的大容量(1EB=1024PB,1PB=1024TB) 3.windows7 64位以后支持gpt Linux 分区原理介绍 Linux来说无论有几个分区,分给哪一目录使用,它归根结底就自由一个目录,一个独立且唯一的文件结构,Linux中每个分区都是用来组成整个文件系统的一部分。 Linux采用了一个叫“载入”的处理方式,它的整个文件系统中包含了一整套的文件和目录,且将一个分区和一个目录联系起来。这时要载入的一个分区将是它的存储空间在一个目录下获得。 看示意图 Linux分区-硬盘说明 ux硬盘分IDE硬盘和SCSI硬盘, 目前基本上是SCSI硬盘 对于IDE硬盘,驱动器标识符位“hdx”,其中hd表明分区所在设备的类型,这里是指IDE硬盘了,x为盘号(a为基本盘,b为基本从属盘,c为辅助主盘,d为辅助从属盘),代表分区,其四个分区用数字1到4表示,它们是主分区或扩展分区,从5开始就是逻辑分区。例,hda3表示为第一个IDE硬盘上的第三个主分区或扩展分区

Linux磁盘分区与挂载

|▌冷眼眸甩不掉的悲伤 提交于 2020-01-26 03:01:26
多年以前学习过windows系统的磁盘分区,划分为D,E,F盘并给每个盘重命名,C盘默认为系统盘,如果以后重装系统,C盘的文件会重置,而其他盘的文件不受任何影响。其实Linux系统也是一样的,磁盘分区有助于更好的管理硬盘上的系统和文件,如果一个分区出现损坏,受影响的是损坏的分区而不是整个硬盘。 以前都是在别人配置好的系统上做事情,现在有机会自己从0配置环境,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Linux系统上,如何挂载8T的硬盘 目录 1 Linux系统上,如何挂载8T的硬盘? 2 硬盘操作的查看类命令 3 磁盘分区与挂载 4 致谢 1 Linux系统上,如何挂载8T的硬盘? 答案是,磁盘分区(使用分区命令parted)->格式化->挂载(mount命令)。 2 硬盘操作的查看类命令 sudo fdisk -l # 查看磁盘分区情况 如下图 上图中,Disk /dev/sda表示硬盘/dev/sda,该硬盘有3个分区,Start表示磁盘分区起始点,End表示磁盘分区的结束点,Size表示该分区的大小。如果不存在红线处的信息,说明该硬盘尚未分区。 df -h # 查看大小,使用情况,以及挂载在哪个目录下 df -T # 查看格式类型,使用情况,以及挂载目录 ps.一个目录只能挂载一块硬盘 3 磁盘分区与挂载 假定/dev/sdb 硬盘尚未挂载,硬盘大小8T, 磁盘分区命令有 parted

linux 虚拟机添加硬盘设备

我的未来我决定 提交于 2020-01-25 22:05:22
step 1 新增一块硬件设备 step 2 选择虚拟硬盘类型 step 3 创建新虚拟磁盘 step 4 设置磁盘大小 step 5 设置磁盘文件名和保存位置 step 6 保存添加的设备信息 step 7 开启虚拟机 查看添加的硬盘设备 之前安装oracle 12c 时 提示硬盘空间不够,需要添加硬盘,步骤如下: 首先需要在虚拟机中模拟添加入一块新的硬盘存储设备,然后再进行分区、格式化、挂载等操作,最后通过检查系统的挂载状态并真实地使用硬盘来验证硬盘设备是否成功添加。 step 1 新增一块硬件设备 首先把虚拟机系统关机,稍等几分钟会自动返回到虚拟机管理主界面,然后单击“编辑虚拟机设置”选项,在弹出的界面中单击“添加”按钮,新增一块硬件设备 step 2 选择虚拟硬盘类型 选择虚拟硬盘的类型为SCSI(默认推荐),并单击“下一步”按钮,这样虚拟机中的设备名称过一会儿后应该为/dev/sdb step 3 创建新虚拟磁盘 选中“创建新虚拟磁盘”单选按钮,再次单击“下一步”按钮,如图所示 step 4 设置磁盘大小 将“最大磁盘大小”设置为默认的20GB。这个数值是限制这台虚拟机所使用的最大硬盘空间,而不是立即将其填满,因此默认20GB就很合适了。单击“下一步”按钮 step 5 设置磁盘文件名和保存位置 设置磁盘文件的文件名和保存位置(这里采用默认设置即可,无需修改),直接单击

2020.01.12装机心得体会

一笑奈何 提交于 2020-01-25 20:47:50
前言 笔者现有的设备是dell笔记本,型号没记错的话应该是Inspiron 7559,128GB SSD+512GB 后来购入了三星t5 1TB的移动固态硬盘。 这学期由于课程需要,在暑假安装了linux的deepin系统,当时苦于电脑内存不够,只能将空间各种乱划分,终于是给deepin腾出了一点地方,但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深感混乱且运行速度极慢,故而购买了portable ssd。这两天终于有时间将文件好好整理一下了。 主要目的如下:同时能运行deepin和win10;整理电脑内置硬盘里的文件,合并分区,将部分文件移入移动硬盘中。 装机及整理过程 系统重装 起初是在内置硬盘的固态盘中装了双系统,导致固态盘空间非常紧张,机械盘由于最初给软件分的内存过少,导致后来又一再压缩其他磁盘空间,拆了东墙补西墙,分区一片混乱。 于是先将原来安装在固态硬盘的deepin系统卸载,具体步骤如下。 deepin的卸载 步骤一 重置MBR 进入deepin系统,打开终端,命令行输入 sudo apt-get install syslinux 。 安装好后再重置MBR(Master Boot Record,主引导记录),即输入下述命令: sudo dd if=/usr/lib/SYSLINUX/mbr.bin of =/dev/sda 步骤二 删除deepin的磁盘分区 重启电脑,进入win10系统

Linux就该这么学06学习笔记

不问归期 提交于 2020-01-25 14:20:31
参考链接: https://www.linuxprobe.com/chapter-06.html 1.一切从“/”开始 Linux 系统中的一切文件都是从“根(/)”目录开始的,并按照文件系统层次化标准(FHS)采用树形结构来存放文件,以及定义了常见目录的用途。另外,Linux系统中的文件和目录名称是严格区分大小写的。例如,root、rOOt、Root、rooT均代表不同的目录,并且文件名称中不得包含斜杠(/) 目录名称 应放置文件的内容 /boot 开机所需文件—内核、开机菜单以及所需配置文件等 /dev 以文件形式存放任何设备与接口 /etc 配置文件 /home 用户主目录 /bin 存放单用户模式下还可以操作的 命令 /lib 开机时用到的函数库,以及/bin与/sbin下面的命令要调用的函数 /sbin 开机过程中需要的命令 /media 用于挂载设备文件的目录 /opt 放置第三方的软件 /root 系统管理员的家目录 /srv 一些网络服务的数据文件目录 /tmp 任何人均可使用的“共享”临时目录 /proc 虚拟文件系统,例如系统内核、进程、外部设备及网络状态等 /usr/local 用户自行安装的软件 /usr/sbin Linux系统开机时不会使用到的软件/命令/ 脚本 /usr/share 帮助与说明文件,也可放置共享文件 /var 主要存放经常变化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