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

Redis深入学习笔记(三)RDB及AOF流程

Deadly 提交于 2020-02-24 14:29:17
RDB是Redis持久化数据的一种方式,是执行时间点的Redis内存快照,redis数据还原时加载rdb文件,Redis的主从数据同步也是基于RDB实现的。 RDB流程: 1)执行bgsave命令,Redis父进程判断当前是否存在正在执行的子进程,如RDB/AOF子进程,如果存在bgsave命令直接返回。 2)父进程执行fork操作创建子进程,fork操作过程中父进程会阻塞,通过info stats命令查看latest_fork_usec选项,可以获取最近一个fork操作的耗时,单位为微秒。 3)父进程fork完成后,bgsave命令返回“Background saving started”信息并不再阻塞父进程,可以继续响应其他命令。 4)子进程创建RDB文件,根据父进程内存生成临时快照文件,完成后对原有文件进行原子替换。执行lastsave命令可以获取最后一次生成RDB的时间,对应info统计的rdb_last_save_time选项。 5)进程发送信号给父进程表示完成,父进程更新统计信息,具体见info Persistence下的rdb_*相关选项。 AOF是Redis持久化数据的另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以日志形式记录每一条操作,当redis恢复数据时,还原所有操作。 AOF流程: 1)所有的写入命令会追加到aof_buf中。 2)AOF缓冲区根据对应的策略向硬盘做同步操作。 3

Redis 之持久化

♀尐吖头ヾ 提交于 2020-02-24 14:27:29
目录 一.前言 二.持久化类型之 RDB 三.持节化类型之AOF 四.Redis 持久化类型的抉择 五.持久化的恢复 六.持久化问题的分析定位与优化 七.回顾总结 一.前言 首先,来回顾下前面文章的知识.Redis的特性之一就是读取速度快,因为它的数据是存储在内存中的,但是这样还有它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当你服务器断电时或者进程产生进退后,那么你所存储在内存中的数据也就荡然无存了,可是这样会给我们带来丢失数据的危险.而Redis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便有了持久化的功能.而持久化的作用正像它的名称一样,便是为了保持数据的持久. Redis的持久化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全量(RDB),一种是增量(AOF),今天这篇文章中便来聊聊这两种类型的特性和他们的优缺点,以及我们在这两种类型中如何做选择. 二.持久化类型之 RDB 1.什么事RDB? RDB是把Redis中的完整的数据生成一个快照,然后保存到硬盘当中,那么这就是一个RDB文件了,不过这个RDB文件是一个二进制的文件.当你的Redis服务重启时,它会去载入这样的RDB文件.其作用便是为了备份数据和恢复数据,当然它也是一个复制的媒介,对于Redis的主从复制正式利用这个文件来完成的. 2.触发机制 RDB的触发方式有两种,分别是:save(同步)和bgsave(异步).因为save的触发方式是同步的,那么它会阻塞当前的Redis服务器

服务器该不该选SSD硬盘储存?

。_饼干妹妹 提交于 2020-02-22 06:53:04
选择服务器时,通常提供传统HDD硬盘和SSD硬盘选择。传统的HHD硬盘是传统服务器的基本永久存储系统,基本上由带有磁性涂层的旋转金属盘组成。这种涂层是存储数据的地方。现在SSD固态硬盘已成为更多用户的选项。SSD存储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服务器租用服务是否应当选择SSD硬盘? 一、SSD存储是什么 SSD存储执行与传统HHD选项相同的功能。它启动您的系统并存储所有需要的数据和应用程序。不同之处在于,SSD存储并非使用旋转金属盘和磁性涂层,而是通过一系列迷你闪存芯片进行操作。即使没有电源,这些芯片也会互相连接并存储您的数据。SSD存储速度更快,因此也更昂贵。 二、SSD存储与HDD存储的优缺点 在确定服务器租用是否采用SSD硬盘之前,我们需了解每种选项的优缺点。 SSD固态硬盘的优点 速度 速度是SSD存储的闪光点。在速度方面,SSD每次都胜过HDD硬盘。服务器配备SSD硬盘,将使您的服务器能够在几秒钟内启动,而传统HDD硬盘需要时间来加速操作规格并缩短启动时间。此外,配备SSD的服务器可以更快地启动应用程序并为用户提供更快体验。 有限碎片 当HDD开始填满时发生碎片。随着金属磁盘的填充,系统更难以读取文档,并且可能发生碎片碎片并导致服务中断。SSD硬盘通过互连的闪存驱动器运行,因此,不需要将信息存储在连续循环中以便在没有碎片的情况下进行访问。因此,当涉及碎片风险时

Linux磁盘分区实例演示

偶尔善良 提交于 2020-02-22 00:07:14
  一直觉得Linux的分区操作很高大上,之前在物理机上装的Linux,所以不敢随便乱来,今天重回Windows,下面利用Windows上的Linux虚拟机实际操作一次磁盘分区,要求:1G的硬盘分成2个200M的主分区(不是root分区),1个600M的扩展分区,扩展分区下面2个300M的逻辑分区。 (1)在虚拟机启动之前,编辑此虚拟机,添加一块1G的硬盘(相当于添加了一快物理硬盘),然后启动虚拟机。 (2)执行fdisk -l,查看分区情况: 第二块硬盘/dev/sdb就是我刚才添加的物理硬盘。 (3)分区配置与保存。对/dev/sdb硬盘进行分区设置:fdisk /dev/sdb 输入m,查看所有可执行的命令参数,下面新建一个主分区: 输入n,新建一个磁盘分区,然后会看到有两个选项,一个是扩展分区,一个是主分区(主分区最多有4个),输入p,然后选择主分区的编号,由于是硬盘的第一块主分区,因此选择1,然后选择起始柱面编号,一般默认(第一块从1开始),然后就是分区大小选择,默认情况下是通过柱面来表示,而且是整块硬盘,实际情况下,我们会根据提示使用具体的大小值,比如+200M,这样我们就 配置好 第一个分区了,用同样的方法,配置好第二个分区: 下面就是新建扩展分区了,操作基本和上面的类似,只是参数的选择不一样: 扩展分区我们一般会作为最后一个分区,因此分区编号为4

程序员必备的「大数据入门」知识

大城市里の小女人 提交于 2020-02-21 09:38:05
前言 只有光头才能变强。 文本已收录至我的GitHub仓库,欢迎Star: https://github.com/ZhongFuCheng3y/3y 这篇文章主要是 入门 大数据,不涉及到高深的知识点和理论,我相信每个人都看得懂。如果文章有错误的地方,不妨在评论区友善指出~ 一、什么是大数据? 1.1 前置知识 我有的时候给 外行人 讲解什么是数据库,就常常用Excel来举例子(因为大多数人认识什么是Excel)。在知乎有一个类似的题目《有excel了要数据库干啥?》,大家可以去看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79236 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Excel能处理的 数据量 远远没有数据库得多。由于我们互联网产生的数据是非常非常多的,所以我们一般选择数据库来存储数据。 Excel只有104w行,多了加载不进去的 ---- @知乎 EamonLiao 众所周知,我们能存多少数据,是取决于我们 硬盘 的大小的。比如,我的磁盘的大小就256GB(实际能存储的大小是没有256GB的,但这里我就不展开了),这意味着我这电脑只能存储比256GB要小的数据。 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计算机的数据(访问和查找变得更加简单),我们就有了 文件系统 。 有了文件系统,已经可以存储数据了(很方便我们去获取),那为什么还会有数据库呢? 文件系统存在以下缺点:

[转帖]SATA工作模式咋选?揭秘AHCI和IDE区别(全文)

爷,独闯天下 提交于 2020-02-21 08:10:24
第1页:AHCI模式与Win7、SSD的不解之缘 https://www.cnblogs.com/zjoch/p/4891647.html AHCI这个注定和SATA接口结下不解之缘的接口模式,它担负着淘汰IDE模式的重任,从诞生开始就充满争议,它经历了整整7年时间。它伴随着SSD固态硬盘兴旺走向主流,同时也和微软WinXP、Win7操作系统密不可分。本文,我们将为你揭开AHCI和IDE的前世今生,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帮助读者选择合适的硬盘工作模式。 SATA工作模式怎么选?揭秘AHCI和IDE区别 硬盘工作模式经历IDE和AHCI两个阶段,我们可以用螺旋桨式(IDE)、喷气式飞机(AHCI)来形容它们。单从字面理解,我们可以知道螺旋桨式飞机的速度不如喷气式飞机。 ●硬盘工作模式与操作系统的关系 在WinXP时代,系统对AHCI模式支持不佳,选择AHCI模式装系统需要用软驱安装驱动等。因此IDE模式在Windows XP时代一度盛行,并随着SATAII接口达到顶峰。而到了Win7时代,AHCI驱动集成于操作系统,完全没繁琐步骤,从而拉开AHCI的普及之路。 注:时至今日,机械硬盘的最大读写速度仍未超过SATAII接口的极限。 ●SSD固态硬盘助推AHCI成为主流 AHCI和IDE模式的另一个分水岭则是在SSD固态硬盘的兴起。早期的机械硬盘在AHCI和IDE模式下的速度差距较小

linux入门系列12--磁盘管理之分区、格式化与挂载

半腔热情 提交于 2020-02-20 12:47:56
前面系列文章讲解了VI编辑器、常用命令、防火墙及网络服务管理,本篇将讲解磁盘管理相关知识。 本文将会介绍大量的Linux命令,其中有一部分在“linux入门系列5--新手必会的linux命令”一文中已经介绍,遗忘了或没学习过的请自行查看。 磁盘管理主要涉及磁盘扩容以及磁盘配额管理,当服务器磁盘空间达到一定程度(个人认为一般使用量占到总容量的70-80%)就需要考虑新加磁盘实现扩容,一般操作步骤为分区、格式化、挂载、验证及使用。而磁盘配额主要是针对用户设置其最大的磁盘空间使用量,防止当个用户占用磁盘过多的情况。下面将在虚拟机中模拟磁盘的这些管理操作,生产环境中操作命令和方式都是一样的。 在演示具体操作之前先了解一下相关的理论知识。 一、磁盘管理相关理论知识 1.1 文件存储结构与文件定位 Linux系统中一切都是文件,既然是文件那就涉及文件的存储以及文件的定位查找。 1.1.1 文件存储结构 在windows系统中,我们存储文件一般是将磁盘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盘符(比如C、D、E、F等等),然后将资料存储在不同的盘符下。查找的时候也是根据对应的盘符找到相应的存储文件夹,进而找到对应的文件。 但是在Linux下,情况有些不一样,一切文件都是从根目录开始的,并不像windows一样存在盘符的说法,并且Linux下的目录名称是严格区分大小写的。 文件在Linux中存储是有一定规律的

Windows PE安装win7

橙三吉。 提交于 2020-02-20 10:26:31
使用Windows PE安装Win7系统时,开始我选择大家传说最好用个的老毛桃版,可是进入系统后却看不到硬盘,原因是不能读取sata硬盘,然后我就找了个小马版的wpe,因为宿舍网速不怎么快而且懒,所以下了个精简版的,经过了几番折腾之后,WIN7安装成功。 1.将小马U盘系统使用UltraISO工具刻录到制作U盘。 2.进入winpe后,利用winpe中的磁盘管理工具按照需要分区,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分区表工具进行修复。运行DiskGenius,激活相应分区。注意在这些进行时可以将U盘拔掉了,并且保证BIOS设置中,是以硬盘为第一启动项的。 (对gateway的本本,可以将硬盘设置为第一启动项,然后在启动时选择u盘系统。其他电脑应该也有相应的设置方法吧。。不过木有尝试过。) 备选项:将U盘中的MIMIPE文件夹可以拷到某个盘里面,这样使用U盘重启电脑后将直接加载硬盘中的系统,然后就可以不依赖于U盘了。 3.用winpe下解压安装镜像文件(个人不喜欢使用虚拟光驱来加载iso文件,喜欢解压缩后使用)。然后就报错,提示“安装程序无法创建新的系统分区,也无法定位现有的系统分区”。 4.在开始菜单中找到Windows快速安装工具,按照提示找到相应的虚拟驱动器和安装分区,之后在镜像的source文件夹下选择install.Wim,注意不要格式化分区(之前要格式化好)下。重启,进入Win7自动安装

[转帖]2014年:去IOE相关内容

妖精的绣舞 提交于 2020-02-20 07:49:04
作者:屠飞飞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932487/answer/2617604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到好多媒体报道和知乎回答不靠谱,怒答,不,怂答一记, 转载请联系答主 : ------------------------------------插入答题感想: 七八个月没在知乎回答过题目,感觉现在在知乎答题很大压力,评论里面一大堆好像我不填坑就欠了他们天大人情似的。我又不收钱又不求月票,就是不更新你咬我啊?信不信我最后来个陨石遁? 而且还有一堆很好玩的评价:“什么时候完坑什么时候取消反对”,让我想起诸葛亮说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知乎是“能填坑则反对自消“。这什么逻辑,其实根本不写不就没反对了么,哈哈哈。 大家真以为回答题目就像母鸡下蛋,噗的一个噗的又一个吗?又要勾起你们的胃口而且逻辑要清晰,又要回答中有干货有技术含量又要让小白也能懂,又要不说假话又还不能泄太多内幕,你们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去构思吗?你们知道背完这个贴之后再加点胡说八道就可以冒充半小时的IT银行业专家了吗? 你们的评论太没营养了,都是催稿啊,除了一位叫曹芝虎的同学的答复。更新不会太快的,大家一天来看一次就行了。 -----------------------------------开始正式答题: 问题一

Accer 4752G添加固态硬盘 双系统

喜你入骨 提交于 2020-02-19 22:45:38
(此文一直在草稿箱里躺了一年,略作修改后发布~) 背景:电脑是2011年年末买的,用到现在也已经5年多了,好在没坏过什么硬件,有过2年疯狂打LOL的经历,之后电脑就打不动了,FPS始终上不去,启动游戏也超级久。之后一连锁糟糕的体验,开机关机、打开VS、编译运行都要等待很长时间,体验相当糟糕。和朋友讨论换电脑的问题,综合考虑后,决定给笔记本换固态硬盘(SSD),主要考虑原机的机械硬盘老化和机械硬盘的速度问题。 思路:买个靠谱点的SSD,容量大于等于128G的,加上原来的750G的固态硬盘,我的笔记本内存刚买的时候就加到了4G内存。前几个月清过灰,换过硅胶。这些配置,对于我来说就够用了,因为主要的使用场景是看视频、写代码。 固态硬盘相关资料 :比较靠谱的有三星、东芝、镁光、英特尔、闪迪、浦科特,顺手黑一下浦科特,这原本是日本的品牌,后来被科兴收购了。感觉网上水军好多,因为你不去搜索的话,根本不会知道这个被网友奉为SSD界的“神”。问了买过固态盘的朋友,他一开始就告诉我三星850evo了。我就想多看几家货再决定,结果绕了一大圈,还是买了这货。 选择的原因比较多:买的时候是固态硬盘高价时期,16年的时候,固态硬盘都比买的时候便宜了一半。在看了一圈之后,发生了一些事,本来看中了东芝的q200ex 250G的,无奈前一天看是599,隔天想下单时是699,瞬间就对狗东无爱了,后来转战亚马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