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链路层

网络七层协议、五层协议与四层协议

痴心易碎 提交于 2019-12-03 20:24:46
  OSI 七层模型通过七个层次化的结构模型使不同的系统不同的网络之间实现可靠的通讯,因此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帮助不同类型的主机实现数据传输 。完成中继功能的节点通常称为中继系统。一个设备工作在哪一层,关键看它工作时利用哪一层的数据头部信息。网桥工作时,是以MAC头部来决定转发端口的,因此显然它是数据链路层的设备。具体说: 物理层:网卡,网线,集线器,中继器,调制解调器 数据链路层:网桥,交换机 网络层:路由器 网关工作在第四层传输层及其以上   集线器是物理层设备,采用广播的形式来传输信息。   交换机就是用来进行报文交换的机器。多为链路层设备(二层交换机),能够进行地址学习,采用存储转发的形式来交换报文.。   路由器的一个作用是连通不同的网络,另一个作用是选择信息传送的线路。选择通畅快捷的近路,能大大提高通信速度,减轻网络系统通信负荷,节约网络系统资源,提高网络系统畅通率。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交换机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内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总线上,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则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MAC地址表中。 使用交换机也可以把网络

OSI七层——物理层

做~自己de王妃 提交于 2019-12-03 17:22:15
OSI模型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为 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达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物理层 介绍 : 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物理层的作用是实现相邻计算机节点之间比特流的透明传送,尽可能屏蔽掉具体传输介质和物理设备的差异。使其上面的数据链路层不必考虑网络的具体传输介质是什么。“透明传送比特流”表示经实际电路传送后的比特流没有发生变化,对传送的比特流来说,这个电路好像是看不见的。物理层关系的是信号,接口和传输介质。 一、物理层功能: 在两个网络设备之间提供透明的比特(Bit)流传输 物理层处于整个标准的最底下一层,它与数据链路层一样,工作在单条线路上,只负责线路两端的通信维护。 物理层工作原理如下 场景:用户A和用户B用网线互联在一起,A给B发数据: 用户A通过应用程序发出数据,这个数据经过上层一层层的封装, 到达了数据链路层,在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做了Framing(成帧)处理之后, 物理层会将这个数据帧转换成二进制信号(bit流); 接下来用户A就要将这些bit信号流从自己的“网卡”里传出去了,

什么是OSI参考模型?

烂漫一生 提交于 2019-12-03 17:06:12
一、 OSI 参考模型 1 、 OSI 的来源 OSI (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即开放式系统互联。 一般都叫 OSI 参考模型,是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 1985 年研究的网络互连模型。 ISO 为了更好的使网络应用更为普及,推出了 OSI 参考模型。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用这个规范来控制网络。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了。 2 、 OSI 七层模型的划分 OSI 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即 ISO 开放互连系统参考模型。如下图。 每一层实现各自的功能和协议,并完成与相邻层的接口通信。 OSI 的服务定义详细说明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某一层的服务就是该层及其下各层的一种能力,它通过接口提供给更高一层。各层所提供的服务与这些服务是怎么实现的无关。 3 、各层功能定义 这里我们只对 OSI 各层进行功能上的大概阐述,不详细深究,因为每一层实际都是一个复杂的层。后面我也会根据个人方向展开部分层的深入学习。这里我们就大概了解一下。我们从最顶层 —— 应用层 开始介绍。 整个过程以公司 A 和公司 B 的一次商业报价单发送为例子进行讲解。 <1> 应用层 OSI 参考模型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是为计算机用户提供应用接口,也为用户直接提供各种网络服务

OSI七层协议大白话解读

帅比萌擦擦* 提交于 2019-12-03 11:33:40
OSI七层协议大白话解读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 一系列的网络协议 ,这个协议就叫OSI协议(一系列协议),按照功能不同,分工不同,人为的分层七层。实际上这个七层是不存在的。没有这七层的概念,只是人为的划分而已。区分出来的目的只是让你明白哪一层是干什么用的。 七层 划分为: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 物理层: 字面意思解释:物理传输、硬件、物理特性。中间的物理链接可以是 光缆、电缆、双绞线、无线电波 。中间传的是电信号,即010101...这些二进制位。 底层传输的010010101001...这些二级制位怎么才能让它有意义呢? 要想让底层的电信号有意义,必须要把底层的电信号做分组。我做好8位一组,那么我收到数据,我就知道这几个8位做一组,这几个8位做一组。那么每个8位就可以得到一个确定的数。 分组是谁干的活呢?物理层干不了,这个是数据链路层干的。 数据链路层 早期的时候, 数据链路层就是来对电信号来做分组的 。以前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分组方式,非常的乱,后来形成了统一的标准(标准就是协议),即以太网协议Ethernet。 Ethernet规定 一组电信号称之为一个数据包,或者叫做一个 “帧” 每一数据帧分成:报头head和数据data两部分 head包含:(固定18个字节) 发送者(源地址,6个字节) 接收者(目标地址,6个字节) 数据类型(6个字节

计算机网络知识总结

梦想与她 提交于 2019-12-03 05:31:17
OSI与TCP/IP各层的结构与功能,都有哪些协议 三种模型 五层模型对应的协议 1. 应用层 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的任务是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应用层协议定义的是应用进程(进程:主机中正在运行的程序)间的通信和交互的规则。对于不同的网络应用需要不同的应用层协议。在互联网中应用层协议很多,如域名系统DNS ,支持万维网应用的 HTTP协议 ,支持电子邮件的 SMTP协议 等等。我们把应用层交互的数据单元称为报文 2. 运输层 运输层(transport layer)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向两台主机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 。应用进程利用该服务传送应用层报文。“通用的”是指并不针对某一个特定的网络应用,而是多种应用可以使用同一个运输层服务。由于一台主机可同时运行多个线程,因此运输层有复用和分用的功能。所谓复用就是指多个应用层进程可同时使用下面运输层的服务,分用和复用相反,是运输层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付上面应用层中的相应进程。 运输层重要的两种协议 传输控制协议 TCP (Transmisson Control Protocol)--提供 面向连接 的, 可靠的 数据传输服务。 用户数据协议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提供 无连接 的,尽最大努力的数据传输服务( 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 UDP

图解TCP/IP:IP协议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08:02
TCP/IP的心脏是互联网层,这一层主要由 IP (Internet Protocol)和 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两个协议组成。 IP相当于OSI参考模型的第3层 IP (IPv4、IPv6)相当于OSI参考模型中的第3层――网络层。网络层的主要作用是“实现终端节点之间的通信”,这种终端节点之间的通信也叫“点对点(end-to-end)通信”。 IP 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将数据包发给最终的目标地址。 网络层的下一层――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作用是在互连同一种数据链路的节点之间进行包传递,而一旦跨越多种数据链路,就需要借助网络层。网络层可以跨越不同的数据链路,即使是在不同的数据链路上也能实现两端节点之间的数据包传输。 主机 的定义应该是指“配置有IP地址,但是不进行路由控制的设备”,既配有IP地址又具有路由控制能力的设备叫做 路由器 ,跟主机有所区别。而 节点 则是主机和路由器的统称。 网络层与数据链路层的关系 数据链路层提供直连两个设备之间的通信功能,与之相比,作为网络层的IP则负责在没有直连的两个网络之间进行通信传输。 数据链路只负责某一个区间之间的通信传输。 -> 火车票或机票 IP 负责将数据包发给最终的目标地址。即点对点通信。 -> 旅行的行程表 IP基础知识 IP大致分为三大作用模块:IP寻址、路由

OSI模型和TCP/IP分层模型?看完这一篇就够了!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05:01
最近看了《图解TCP/IP》这本书,于是将这本书中的精髓做一个归总,以便之后查阅。 协议 就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通过网络实现通信事先达成的一种“约定”。这种“约定”使那些由不同厂商的设备、不同的CPU以及不同的操作系统组成的计算机之间, 只要遵循相同的协议就能够实现通信 。反之,如果使用的协议不同,就无法通信。 Windows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和Mac操作系统的一体机电脑,虽然操作系统不同,硬件组成不同,但是只要事先达成一个详细的约定,并遵循这一约定进行处理方可建立通信。 协议分层就如同计算机软件中的 模块化开发 ,OSI参考模型的建议是比较理想化的一种分层模型。 OSI参考模型中定义了每一层的 “作用” 定义每一层作用的是 “协议” “协议”是约定,其具体内容为 “规范” 我们日常所使用的就是遵循各个协议具体“规范”的产品和通信手段 信号和介质 比特流与电子信号之间的切换 最低的一层 。物理层规定:为传输数据所需要的物理链路创建、维持、拆除,而提供具有机械的,电子的,功能的和规范的特性。简单的说,物理层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 物理媒体 上传输。局域网与广域网皆属第1、2层。 提供传输媒体及互连设备 ,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环境。 数据帧与比特流之间的转换 第二层 ,介乎于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 向网络层提供服务 ,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

网络编程七层模型详解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3:34:01
1.实体,对等实体,对等层,SAP,接口 实体: 能够独立完成一些事情的角色。 对等实体: 根据示意图,不同体系的两个军长称为对等实体。 对等层: 不同体系的两个军长所在的层称为对等层。 SAP: (访问服务点)同一个体系中,相邻的两个实体之间通讯的地方,相当于参谋部。 接口: 相当于参谋,保证通讯正常。 计算机网络体系中,下层为上层服务。 2. 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通讯协议 网络体系结构: 通讯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法,基于OSI七层参考模型。计算机之间相互通讯的层次,以及各层中的协议和各层中的接口的集合。它为网络硬件,软件,协议,存取控制和网络拓扑提供标准。 网络通讯协议: 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分布式系统中互相通讯的对等实体之间交换信息必须遵守的规则的集合。 3.OSI参考模型出现的意义以及OSI参考模型的层次 OSI参考模型出现的意义: ISO(国际化标准组织)为了解决不同体系的计算机之间能够正常通讯,提出了一个标准框架OSI(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的层次: (7) 应用层 (6)表示层 (5)会话层 (4)传输层 (3)网络层 (2)数据链路层 (1)物理层 OSI参考模型的介绍 1.OSI参考模型的特点 OSI参考模型是一个逻辑结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计算机设备或者网络 任何两个参考OSI模型的网络体系之间可以进行通信 OSI参考模型描述的是通讯软件的结构

OSI七层模型与TCP/IP五层模型

自古美人都是妖i 提交于 2019-12-02 15:42:27
一、OSI参考模型 1、OSI的来源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联。 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连模型。 ISO为了更好的使网络应用更为普及,推出了OSI参考模型。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用这个规范来控制网络。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了。 2、OSI七层模型的划分 OSI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即ISO开放互连系统参考模型。如下图。 每一层实现各自的功能和协议,并完成与相邻层的接口通信。OSI的服务定义详细说明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某一层的服务就是该层及其下各层的一种能力,它通过接口提供给更高一层。各层所提供的服务与这些服务是怎么实现的无关。 3、各层功能定义 这里我们只对OSI各层进行功能上的大概阐述,不详细深究,因为每一层实际都是一个复杂的层。后面我也会根据个人方向展开部分层的深入学习。这里我们就大概了解一下。我们从最顶层——应用层 开始介绍。整个过程以公司A和公司B的一次商业报价单发送为例子进行讲解。 <1> 应用层 OSI参考模型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是为计算机用户提供应用接口,也为用户直接提供各种网络服务。我们常见应用层的网络服务协议有:HTTP,HTTPS,FTP,POP3、SMT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