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操作系统的发展史
一、第一代计算机(1946年)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算机工作还在采用手工操作方式。此时还没有操作系统的概念。 利用真空管和插线板 真空管在我们运行操作计算机的时候容易烧掉,就是破损掉 采用手工操做——穿孔卡片 程序员将对应于程序和数据的已穿孔的纸带(或卡片)装入输入机,然后启动输入机把程序和数据输入计算机内存,接着通过控制台开关启动程序针对数据运行;计算完毕,打印机输出计算结果;用户取走结果并卸下纸带(或卡片)后,才让下一个用户上机。 手工操作方式两个特点: 用户独占全机。不会出现因资源已被其他用户占用而等待的现象,但资源的利用率低。 CPU 等待手工操作。CPU的利用不充分。 工作过程: 程序员在墙上的机时表预约一段时间,然后程序员拿着他的插件版到机房里,将自己的插件板街道计算机里,这几个小时内他独享整个计算机资源,后面的一批人都得等着(两万多个真空管经常会有被烧坏的情况出现)。 后来出现了穿孔卡片,可以将程序写在卡片上,然后读入机而不用插件板 优点: 程序员在申请的时间段内独享整个资源,可以即时地调试自己的程序(有bug可以立刻处理) 缺点: 浪费计算机资源,一个时间段内只有一个人用。 注意: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程序在内存中,被cpu调用执行,比方说10个程序的执行,是串行的 注意: 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 人机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