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函数

Linux下tomcat报错“java.net.SocketException: Too ma...

匆匆过客 提交于 2019-12-02 08:01:39
部署到linux下的tomcat,今天发现包了“java.net.SocketException: Too many open files”,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在此记录一下: 彻底解决问题的是 第三步 , 所以,可以直接跳到第三步去看解决方法和步骤,当日第一、第二步是我不断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没有找到点上,但是还是有些意义的,因为linux切实有打开资源数量的限制,肯定需要修改的。 异常信息: ............ Oct 17, 2011 5:22:41 PM org.apache.tomcat.util.net.JIoEndpoint$Acceptor run SEVERE: Socket accept failed java.net.SocketException: Too many open files at java.net.PlainSocketImpl.socketAccept(Native Method) at java.net.AbstractPlainSocketImpl.accept(AbstractPlainSocketImpl.java:375) at java.net.ServerSocket.implAccept(ServerSocket.java:470) at java.net.ServerSocket.accept

文件操作

帅比萌擦擦* 提交于 2019-12-02 02:14:43
文件操作 利用python操作文件的几个参数 文件路径:path 打开方式:mode(r(读),w(写),a(追加),读写,写读) 编码方式:utf-8 ,gbk,gb2312.... open open 内置函数,open底层调用的是操作系统的接口 f1,变量. (f1,fh,file,file_handler,f_h) 文件句柄.通过对文件的任何操作都会通过文件句柄. 的方式. encoding:可以不写,不写参数,默认编码本.默认编码本:操作系统的默认的编码 ****文件句柄****是一个迭代器 windows:gbk linux:utf -8 mac: ust -8 f.close (关闭文件) open操作文件的三步 1. 打开文件 2. 对文件句柄的操作 3. 关闭文件 报错处理 1. unicodeDecodeError 错误,编译错误 2. 路径分隔符产生异议: 路径前面加r 文件的读操作(表示要对文件进行读操作) r,rb(bytes模式读),r+(读写),r+b...四种模式 - r - read() 全部读取出来 - read(n) 读取n个字符 - readline() 读取一行 - readlines() 返回一个列表,列表中的每个元素是原文件的每一行 - for i in f. - rb(操作的是非文本的文件[图片,视频,音频],但可以操作文本文件)

day29

守給你的承諾、 提交于 2019-12-02 00:35:47
互斥锁 进程之间数据隔离, 但是多个进程可以共享同一块数据,比如共享同一套文件系统,所以访问同一个文件,或同一个打印终端,是没有问题的,而共享带来的是竞争,竞争带来的结果就是错乱,如下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rocess import time import os def task(name): print('%s 上厕所 [%s]' %(name ,os.getpid())) time.sleep(1) print('%s 上完厕所 [%s]' %(name ,os.getpid())) if __name__ == '__main__': for i in range(3): p=Process(target=task, args=('进程%s' %i,)) p.start() ----------输出结果 进程2 上厕所 [8076] 进程0 上厕所 [5176] 进程1 上厕所 [2100] 进程2 上完厕所 [8076] 进程0 上完厕所 [5176] 进程1 上完厕所 [2100] 如何控制,就是加锁处理。而互斥锁的意思就是互相排斥,如果把多个进程比喻为多个人,互斥锁的工作原理就是多个人都要去争抢同一个资源:卫生间,一个人抢到卫生间后上一把锁, 其他人都要等着,等到这个完成任务后释放锁,其他人才有可能有一个抢到.....

接口测试第四步 --》 封装excel

蓝咒 提交于 2019-12-01 23:03:45
import xlrd,jsondef open(): file = r'C:\Users\hui\Desktop\data.xlsx' # 创建data对象 data = xlrd.open_workbook(file) ck = data.sheet_by_index(0) rows = ck.nrows ''' range()函数生成一个迭代对象,索引从第一行开始以0表示,传入行值,再转换成json格式 ''' for i in range(0, rows): value = ck.row_values(i) value = json.dumps(value) print("乘客的下单信息为:\n%s"%(value)) open()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yanhuidj/p/11720178.html

文件描述符理解

时光毁灭记忆、已成空白 提交于 2019-12-01 19:42:12
Linux文件描述符 参考出处:https://www.jianshu.com/p/cded914786d5 与linux打交道,尽管可能你只是一个高级语言的码农,还是或多或少的要和遇到d这种术语。今天抽空看了下传说中的fd,虽然还没有深入了解linux操作系统,因此也谈不上真的深刻理解了fd,但还是扫盲了些许,至少以后再碰到相关术语,不至于一脸茫然。 说明:看了一些网上的文章,大多数语句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直接搬过来的,感谢那些整理的人们,就不一一列举出处了。 1. Linu文件系统简介 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用于明确存储设备(常见的是磁盘,也有基于NAND Flash的固态硬盘)或分区上的文件的方法和数据结构;即在存储设备上组织文件的方法。 Unix可以把一个能随机存取的存储介质(如:硬盘、软盘和光盘)上的存储空间划分成一致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可以像独立的物理设备一样单独进行管理和数 据存取,这样的存储区域,即是逻辑设备。在逻辑设备上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划分,就构成了逻辑文件系统,简称文件系统。 普通文件 这种文件包含了某种形式的数据,这些数据无论是文件还是二进制对于 UNIX 内核而言都是一样的。对普通文件内容的解释有处理该文件的应用程序进行。 目录文件 目录文件包含了其他文件的名字以及指向与这些文件有关信息的指针。对一个目录文件具有读权限的任一进程都可以读取该目录的内容

python 使用 with open() as 读写文件

陌路散爱 提交于 2019-12-01 18:31:02
读文件: 要以读文件的模式打开一个文件对象,使用Python内置的 open() 函数,传入文件名和标示符: >>> f = open('E:\python\python\test.txt', 'r') 标示符'r'表示读,这样,我们就成功地打开了一个文件。 如果文件不存在, open() 函数就会抛出一个 IOError 的错误,并且给出错误码和详细的信息告诉你文件不存在: f=open( 'E:\python\python\notfound.txt', 'r')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FileNotFoundError: [Errno 2]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E:\python\python\notfound.txt' 如果文件打开成功,接下来,调用 read() 方法可以一次读取文件的全部内容,Python把内容读到内存,用一个 str 对象表示: >>> f.read() 'Hello, python!' 最后一步是调用 close() 方法关闭文件。文件使用完毕后必须关闭,因为文件对象会占用操作系统的资源,并且操作系统同一时间能打开的文件数量也是有限的: >>> f.close() 由于文件读写时都有可能产生

LDD3阅读笔记-字符设备驱动

久未见 提交于 2019-12-01 17:22:34
#主要开发流程介绍 module_init宏和module_exit宏 当模块装载时需要调用module_init宏指定的函数,卸载时需要调用 module_exit宏指定的函数 以下是简单的init流程: 初始化设备 初始化file_operation 获取字符设备号 注册字符设备 当卸载模块时,需要释放申请的设备号。 #主设备号和次设备号 对字符设备的访问是通过文件系统内的设备名称进行的。那些名称被称为特殊 文件、设备文件,或者简单称为文件系统树的节点,他们通常位于/dev目录。 通常而言,主设备号表示设备对应的驱动程序。例如,/dev/null和/dev/zero 由驱动程序1管理,而虚拟控制台和串口终端由驱动程序4管理。 现代的Linux内核允许多个驱动程序共享主设备号,但我们看到的仍然按照”一 个主设备号对应一个驱动程序“的原则组织。 /proc/devices 可以查看注册的主设备号; /proc/modules 可以查看正在使用模块的进程数 #设备编号的内部表达 在内核中dev_t类型(在linux/types.h中定义)用来保存设备编号——包括主 设备号和次设备号。我们的代码不应该对设备编号的组织做任何假定,而应该始终 使用linux/kdev_t.h中定义的宏。 MAJOR(dev_t dev); MINOR(dev_t dev); 相反

Python基础 12.常用模块

寵の児 提交于 2019-12-01 14:05:00
一、时间模块(time、datetime) Python中有三种时间的表示方式: 时间戳 1970年1月1日之后的秒,即:time.time() 格式化时间 2014-11-11 11:11, 即:time.strftime('%Y-%m-%d') 结构化时间 元组包含了:年、日、星期等... time.struct_time 即:time.localtime() 1.1、几种时间表示方 1 #时间戳转结构化时间 2 import time 3 y=time.time() #时间戳 4 x=time.localtime(y) #时间戳转换结构化时间 5 #结构化时间转成时间戳 6 z=time.mktime(x) #结构化时间z转时间戳 7 time.gmtime() #世界标准时间(结构化时间) 8 9 10 #结构化时间转换为格式化时间 11 time.strftime(%Y-%m-%d-%b %H:%M:%S',x)) #可带参数指定结构化时间 12 time.strftime('%Y/%m/%d %H:%M:%S') #没有参数默认就是localtime 13 #格式化时间转换成结构化时间 14 time.strptime('2011-05-05 16:37:06', '%Y-%m-%d %X')) 15 #strptime(string, format) 16 17 #

文件的操作及相关异常的处理

北城以北 提交于 2019-12-01 08:24:22
文件操作及相关异常处理 标签(空格分隔): 文件,打开 打开文件 Python使用内置的 open() 函数打开一个文件,并且返回一个文件对象,也叫句柄(handle)。 python f = open("test.txt") # 在本文件夹下面的一个文件 f = open("C:/Python33/README.txt") # 全路径 关闭文件 默认方法: f = open("app.log", 'r') do_something() f.close() 但是这个办法不安全,因为在进行其他操作时,可能会出现异常,程序退出,那么关闭文件的语句就不会被执行。 为了避免异常,可以使用< try-finally >语句来处理 try: f = open('app.log', 'r') do_something() finally: f.close() 官网给出的最佳用法 with open('app.log', 'r') as f: do_something() 文件操作 写入文件 单独字符串写入( write() 方法) lines = ['line1', 'line2'] with open('filename.txt', 'w') as f: s = '' for data in lines: s += data s += '\n' f.write(s) 引入join()函数写入

UnicodeDecodeError: 'gbk' codec can't decode byte 0xae in position 357: illegal multibyte sequence 错误解决方法(已解决)

╄→гoц情女王★ 提交于 2019-12-01 06:57:13
今天在搭建数据驱动测试框架的时候遇到这个错误: 好在我英语水平还不错(也就六级水平吧),根据英文提示说是多字节数据顺序是非法的 顺着错误往上找发现 File "C:\Users\Mr雷的电脑\AppData\Local\Programs\Python\Python37\lib\configparser.py", line 696, in read self._read(fp, filename) 这意思是这个文件的地696行的一个函数,,应该是编码的问题,点进去一看 将其中的with open(filename, encoding=encoding) as fp: 解决方案: with open(filename, encoding=encoding) as fp: 改为 with open(filename, encoding=‘UTF-8’) as fp:即可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lxc1997ye/p/11665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