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space

axis2 client namespace mismatch

血红的双手。 提交于 2019-12-05 19:32:57
在基于axis2进行WebService开发部署时(使用Java客户端调用服务)可能会报namespace mismatch require http://ws.apache.org/axis2 found http://ws.apache.org/axis2/xsd 这样的错误.根据本人的经验,当使用POJO这种方式开发时,Qname中的参数为http://ws.apache.org/axis2,在基于service.xml开发时其参数为http://service. 当然当命名空间报错时在Java开发环境下,可以从调试窗口发现类似的信息:Exception in thread "main" org.apache.axis2.AxisFault: namespace mismatch require http://service foundhttp://ws.apache.org/axis2 .将命名空间改为require后面的即可。 如下我的报错 Exception in thread "main" org.apache.axis2.AxisFault: namespace mismatch require http://fileserver.sdfr.com found http://service 我服务端发布的服务应该是红色报名,但是我的代码中用的是蓝色部分,所以报错

在KubeSphere中部署Kubeapps

ε祈祈猫儿з 提交于 2019-12-05 19:21:43
1. 情况说明 使用一台VMWare Workstation虚拟机,4核8G内存,50G磁盘 已安装KubeSphere 2.1 版本,已经按照官方文档的入门必读,示例一创建好相应的账号信息等 KubeSphere 文档地址:https://kubesphere.com.cn/docs/v2.1/zh-CN/introduction/intro/ 2. 实现的效果 kubeapps官方文档地址:https://github.com/kubeapps/kubeapps 想使用kubeapps,通过helm管理部署在k8s集群的应用,部署,升级,回退版本等 同时可以在KubeSphere中查看部署的应用等 3. 步骤 (1).要求 k8s集群版本:1.8+ Helm版本:2.14.0+ 已安装kubectl KubeSphere 2.1 版本安装的k8s集群是1.15.5版本,helm版本是2.14.3,已安装kubectl,符合上述要求 [root@ks-allinone ~]# kubectl version Client Version: version.Info{Major:"1", Minor:"15", GitVersion:"v1.15.5", GitCommit:"20c265fef0741dd71a66480e35bd69f18351daea",

kubernetes学习Service之headless

这一生的挚爱 提交于 2019-12-05 17:28:52
一、首先说headless Service和普通Service的区别 headless不分配clusterIP headless service下的Pod有DNS地址,可以通过Pod的DNS地址解析到Pod的IP地址 普通的service下的Pod没有DNS,只能通过svc的DNS解析到svc的clusterIP Service的ClusterIP工作原理:一个service可能对应一组endpoints(所有pod的地址+端口),client访问ClusterIP,通过iptables或者ipvs转发到Real Server(Pod),具体操作如下 [root@master01 ~]# kubectl get svc -n ms #获取所有svc,看到gateway这个service的clusterIP是10.0.0.14 NAME TYPE CLUSTER-IP EXTERNAL-IP PORT(S) AGE eureka ClusterIP None <none> 8888/TCP 21h gateway ClusterIP 10.0.0.14 <none> 9999/TCP 20h mysql-production ClusterIP 10.0.0.251 <none> 3306/TCP 23h portal ClusterIP 10.0.0.124 <none> 8080

UUID

廉价感情. 提交于 2019-12-05 14:57:20
UUID 1. 背景知识:   UUID: 通用唯一标识符 ( 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 ), 对于所有的UUID它可以保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唯一性. 它是通过MAC地址, 时间戳, 命名空间, 随机数, 伪随机数来保证生成ID的唯一性, 有着固定的大小( 128 bit ). 它的唯一性和一致性特点使得可以无需注册过程就能够产生一个新的UUID. UUID可以被用作多种用途, 既可以用来短时间内标记一个对象, 也可以可靠的辨别网络中的持久性对象.   为什么要使用UUID?   很多应用场景需要一个id, 但是又不要求这个id 有具体的意义, 仅仅用来标识一个对象. 常见的例子有数据库表的id 字段. 另一个例子是前端的各种UI库, 因为它们通常需要动态创建各种UI元素, 这些元素需要唯一的id , 这时候就需要使用UUID了. 2. Python的uuid模块   python的uuid模块提供UUID类和函数uuid1(), uuid3(), uuid4(), uuid5() 来生成1, 3, 4, 5各个版本的UUID ( 需要注意的是: python中没有uuid2()这个函数). 对uuid模块中最常用的几个函数总结如下:   1. uuid.uuid1([node[, clock_seq]]) : 基于时间戳   使用主机ID, 序列号

C++学习——2. 数据类型

人走茶凉 提交于 2019-12-05 14:19:08
C++规定在创建一个变量或者常量的时候,必须指定出相应的数据类型,否则无法给变量分配内存 数据类型存在意义:给变量分配合适的内存空间 2.1 整型 作用 :整型变量表示的是整数类型的数据 C++中能够表示整型的类型有以下几种方式, 区别在于所占内存空间不同: 数据类型 占用空间 取值范围 short 2字节 (-2^15^~2^15^-1) int 4字节 (-2^31^~2^31^-1) long Windows为4字节,Linux为4字节(32位)8字节(64位) (-2^31^~2^31^-1) long long 8字节 (-2^63^~2^63^-1)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短整形(-32768~32767) short num1 = 10; //short num1 = 32768时,输出-32768 //整型 int num2 = 10; //长整型 long num3 = 10; //长长整型 long long num4 =10; cout << "num1 = " << num1 << endl; cout << "num2 = " << num1 << endl; cout << "num3 = " << num1 << endl; cout << "num4 = " <<

洛谷训练新手村之“过程函数与递归”题解

醉酒当歌 提交于 2019-12-05 14:17:38
P1028 数的计算 题目链接: https://www.luogu.com.cn/problem/P1028 题目大意:以递归的方式输出题目描述中的数据方案数。 解题思路: 因为是方案数,所以只需要开一个计数器统计一下总共有多少方案即可。我们令 f(n) 返回数为 n 的时候的方案数,不难得出: \(f(n) = 1 + \sum_{i=1}^{ \lfloor \frac{n}2 \rfloor } f(i)\) 。 但是需要注意一个细节,我们需要用到 备忘录 (或者称为 记忆化搜索 )的思想,即,如果我已经统计过了 \(f(n)\) ,那么我就在统计的同时将结果记录到一个输出 \(cnt[n]\) 中,下次我直接返回 \(cnt[n]\) 即可。 实现代码如下: #include <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a, cnt[1001]; int f(int num) { if (cnt[num]) return cnt[num]; cnt[num] = 1; for (int i = 1; i <= num/2; i ++) cnt[num] += f(i); return cnt[num]; } int main() { cin >> a; cout << f(a) << endl; return 0; } P1036

【pat】C++之刷题常用STL容器整理

我只是一个虾纸丫 提交于 2019-12-05 11:02:47
1.vector 动态数组,方便的动态扩容,方便的变量初始化(int类型默认初始化为0,bool默认初始化为false),可以用来实现邻接表(结点数太多的图)。 头文件 #include<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定义 //typename 可以是基本数据类型,可以是其它标准stl容器,可以是自定义结构体 vector<typename> name; vector<int> v1; vector<vector<int> > v2; //两个维度都是动态的 vector<student> v3(10);//一维固定为10,二维动态 元素访问 //1.下标访问 v[i] //2.迭代器访问 vector<typename>::iterator it; auto it;//另一种迭代器简易定义方法 for(auto it = v.begin();it!=v.end();it++) cout<<*it; //迭代器it可以进行算术运算 常用函数 函数 说明 push_back(x); 将元素x添加到容器末尾 pop_back(); 删除容器末尾元素 size(); 获取容器大小 clear(); 清空元素 insert(it,x); 在it处插入一个元素x erase(it); 删除it处的元素 erase(first,last); 删除[first

k8s 权限控制初探

自作多情 提交于 2019-12-05 07:13:09
k8s 权限控制 User Role RoleBinding 给个例子 附录 k8s 权限控制 Secret、ServiceAccount 的权限受限于 Role/ClusterRole。 一提到权限就整 RABC,其实就是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说白了异常简单 user1 ------rolebinding1------> role1 user1 ------rolebinding2------> role2 权限在 role 上,通过 rolebinding 将 user 和 role 串起来 k8s 只能给用户赋予什么权利;给用户赋予所有权限除了 XX 权限是不行的 据我现在的经验所知: user 可以是 serviceaccout (基于某个 namespace)、 users (没有试验过) role 可以是 role (基于某个 namespace)、 clusterRole (全局) rolebinding 可以是 rolebinding (基于某个 namespace)、 clusterrolebinding (全局) User 以 serviceaccout 为例: # 定义 [root@master lihao04-test]# cat lihao-rbac.yaml apiVersion: v1 kind:

K8s的kubectl常用命令

删除回忆录丶 提交于 2019-12-05 06:55:03
K8s的kubectl常用命令 一. 设置kubectl输入命令自动补全 依次执行一下命令: yum install -y bash-completion source /usr/share/bash-completion/bash_completion source <(kubectl completion bash) echo "source <(kubectl completion bash)" >> ~/.bashrc 二. 名称简写 po (pod) ns (命名空间namespace) instance (实例) svc (service服务): 定义一个pod的逻辑分组,一种可以访问他们的策略(微服务)。 cm (configMap): 存储全局配置变量的,将分布式系统中不同模块的环境变量统一到一个对象中管理。 ds (deamonSet):在每台计算机节点上运行一个守护进程(如日志采集等),有时pod处于pending可能是因为某个deamonSet没起来。 deploy (deployment) 三. 常用命令 kubectl获取命令 kubectl get node 获取节点信息 kubectl get pods -o wide 获取pod详细信息 kubectl get ns 获取所有namespace bukectl get deploy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