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真的会悲剧吗
课堂回顾: 你好,昨天我们讲到了“公地的悲剧”的概念,但是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公地真的会产生经济学教科书所预言的那些悲剧吗? 我今天给你讲一个故事。一个不算是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她就是不信邪,她就是要在理论上面较真,最后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故事。所以今天的课,你不仅能学到经济学,你还能学到逆向思维的重要性,还有实事求是是多么的重要。 1. 三种“公地的悲剧”模型 在经济学里面通常有三个不同的模型,来刻画“公地的悲剧”这种现象。 你还记得吗?亚当・斯密的名言是,我们不需要关注公众的利益,当我们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就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在无形当中推动公共利益,每个人只要求自己的生活过得好就行了,这时候公共利益就能够得到保障了。这是亚当・斯密的名言。 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象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第四篇第二章《论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生产的货物》) 经济学里面有三个基本的模型跟他的论断相反,也就是说,当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公众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损害。第一个模型就是昨天我们介绍的“公地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