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理论物理的工作是“猜”,而数学讲究的是“证”
文章 | 数学传播 来源 | 算法与数学之美 杨振宁是当代的大物理学家,又是现代数学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他的两项巨大成就: 杨–密尔斯规范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成为80年代以来一系列数学研究的出发点,其影响遍及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低维拓扑、辫结理论、量子群等重大数学学科。 这里记录的有关数学与物理学的关系,来自笔者在1995年末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 访问杨振宁先生时的一些谈话材料,不是系统的谈话。本文的中文版于1992年4月在台湾《数学传播》发表,内容不完全相同的英文版则刊于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r Vol.15, NO.4, 1993。后者的中译文已被收入杨振宁的新著《读书教学再十年》(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95)。 有关数学的两则“笑话” 1980年代初,杨振宁曾在韩国汉城作物理学演讲时说“有那么两种数学书: 第一种你看了第一页就不想看了,第二种是你看了第一句话就不想看了”。当时引得物理学家们轰堂大笑。 此话事出有因。 1969年,杨振宁察觉物理上的规范场理论和数学上的纤维丛理论可能有关系,就把著名拓扑学家Steenrod着的“The Topology of Fibre Bundles纤维丛的拓扑”一书拿来读,结果是一无所获。原因是该书从头至尾都是定义、定理、推论式的纯粹抽象演绎,生动活泼的实际背景淹没在形式逻辑的海洋之中,使人摸不着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