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PP: Modeling extreme events in time series prediction

不羁岁月 提交于 2020-01-29 03:18:19
KDD: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KDD) Insititute: 复旦大学,中科大 Problem : time series prediction; modelling extreme events; overlook the existence of extreme events, which result in weak performance when applying them to real time series. 为什么研究extreme events: Extreme events are rare and random, but do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many real applications, such as the forecasting of financial crisis and natural disasters. the weakness of deep learning methods roots in the conventional form of quadratic loss平方损失; --------> this paper use the extreme value theory极值理论 and develop a new form of loss

毕业设计的小知识点

假如想象 提交于 2020-01-28 02:43:11
参考b站up主 利用site:,只搜索IEEE中的论文 如何设置引用的格式 注意“参考文献”中的中文名字要用拼音 国内外学术期刊常识大科普 版权声明: 来源(首发):微信公众号《技能Tools》 国内期刊 :核心期刊;普刊;省级期刊与国家级期刊;A类、B类、C类期刊;C刊 国外期刊 :国外期刊概况;EI;Web of Science、SCI、ISI概况;SCI与SCIE;ESCI;Master Journal List(ISI期刊收录查询);ESI;ICR、影响因子;JCR期刊分区(中科院JCR分区、汤森路透JCR分区;合并、更名期刊的处理方式);期刊自引;CN与ISSN类刊物;OA期刊;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 核心期刊 :由一定的遴选体系筛选而产生的期刊,国内有七大核心期刊遴选体系: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 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刊,CSSCI) 中科院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万方(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双核心期刊:被两种遴选体系认定为核心,如北大、南大同时认定。 普刊 :普刊分为省级、国家级。 A类、B类、C类期刊

生物-脑-脑容量:脑容量

你。 提交于 2020-01-26 00:03:48
ylbtech-生物-脑-脑容量:脑容量 脑容量也称“ 颅容量 ”。 颅骨内腔容量大小 ,即大家所说的脑容量,以毫升为单位。 1. 返回顶部 1、 中文名:脑容量 亦 称: 颅容量 概 念:颅骨内腔容量大小 单 位:毫升 目录 1 生理结构 2 影响基因 3 智商联系 2、 2. 返回顶部 1、 生理结构 脑容量 人在母体内 颅腔 不能完全发育 , 所以孩子生下来颅骨卡在后脑勺,而额头那里是空的 , 孩子的颅骨愈合得越早,脑容量也就越小 。人类的脑颅,因脑的高度发育,容积比面颅大,而所有其它动物界的代表动物,面颅都比脑颅大。 从颅腔的容积上看, 现代人类的颅腔容积可达1500ml左右 ,而 类人猿仅为400ml~500ml , 爪哇猿人 约为900ml ,智人的平均脑容量约为1400ml~1600ml,尼安德特穴居人可达1200ml~1750ml。 1891年~1892年荷兰军医杜布瓦在爪哇岛(印度尼西亚)的特里尼尔村附近发现了人类化石。发现的人类化石有头盖骨、下颌骨和大腿骨等。因为根据这个头盖骨估计出的脑量只有大约900毫升,比现代正常人的脑子小得多,却比猿脑大。 影响基因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科学家发现了影响人类大脑容量的新基因, 位于5号染色体长臂23.2-33.1区域的序列变异位点(rs31480等)与脑容量显著相关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 PLoS One杂志 上。 核磁共振

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做~自己de王妃 提交于 2020-01-25 18:03:02
  等离子体的动力学过程由带电荷的粒子与磁场的相互作用主导。如果所有的场都是外部场,那其中的物理过程就会相对简单。然而由于粒子运动可以产生局部的空间电荷的聚集,从而形成电场。此外它们的运动也可以形成电流,从而产生磁场。这些内部场以及它们反作用到等离子体中粒子的运动,使等离子体的物理过程变得复杂。   通常,等离子体的动力学过程可以通过解等离子体中每一个粒子的运动方程来描述。出现在每一个方程中的电磁场包含了每一个粒子运动产生的内部场,这些所有方程可以耦合在一起并且联立求解。这样的完整解不仅难以获得,而且没有实际用途,因为我们关注的通常是平均的物理量如密度温度等,而不是每一个粒子的速度。因此通常使用一些近似来适应所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最简单的近似方法是单粒子运动(single particle motion)。它描述了每一个粒子在外部电磁场作用下的运动。这种方法忽略了等离子体的集体效应,但是在研究非常低密度等离子体时非常有效。 磁流体力学(magnetohydrodynamic)是另一个极端,它忽略了所有单个粒子的特性。等离子体被处理成具有一些宏观物理量(如密度,速度,温度等)的导电流体。这种方法假设等离子体能够保持局部的平衡,并且适用于研究磁场中的高导电流体中的低频波现象。 多流体(multi-fluid)方法与磁流体力学方法类似,但是分开考虑不同的粒子(电子

磁层电流

隐身守侯 提交于 2020-01-22 04:04:22
  在 地球物理学中的等离子体 ,通常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会在外部作用力的影响下运动。有时离子和电子会一起运动,如太阳风。但是在一些情况下,离子和电子沿不同的方向运动,形成电流。这些电流对于地球等离子体环境的动力学过程非常重要。它们传输电荷、质量、动量和能量。此外,这些电流也会产生磁场,严重改变或者扭曲之前已经存在的磁场。   实际上,地球偶极磁场向磁层典型的形状变形,就伴随着电流。如上图所示。在向阳侧,地球磁场被压缩,伴随着穿过磁层顶的电流,即磁层顶电流(magnetopause current)。而在夜侧磁层的尾状场伴随着尾电流(tail current),在它尾部的表面,并且后面跟着中心等离子体片的中性片电流(neutral sheet current),它们相互连接,沿着地球与太阳的连线看,它们形成一个 Θ \Theta Θ 形状的电流系统。   另一个影响内磁层结构的大尺度的电流系统是环电流(ring current)。环电流在距离地球几个地球半径的位置,向西环绕地球,并且这个电流是由辐射带中的粒子携带的。此外由于这些粒子的弹跳运动,它们会绕着地球缓慢漂移,质子向西漂移而电子向东漂移,从而建立了净电荷传输。   在地球海拔 100 − 150 k m 100-150km 1 0 0 − 1 5 0 k m 处的电离层中的导电层中,存在大量的电流系统

前端2

最后都变了- 提交于 2020-01-21 07:47:58
前端2 一、目标总结 标签书写注意规范 HTML骨架标签 超链接标签 图片标签中alt和title区别 相对路径的三种形式 二、HTML语法规范 HTML标签是由尖括号包围的关键词 HTML标签通常是成对出现的,我们称为双标签。标签对中的第一个标签是开始标签,第二个标签是结束标签。 有些特殊标签必须是单个标签,我们称为单标签。 标签关系可分为两类:包含关系和并列关系。 三、HTML基本结构标签 第一个HTML 每个网页都会有一个基本的结构标签(也称为骨架标签),页面内容也是在这些基本标签上书写。 标签名 定义 说明 html html标签 页面中最大的标签我们称为跟标签 head 文档的头部 注意在head标签中我们必须要设定的标签是title title 文档的标题 让页面拥有一个自己的网页标题 body 文档的主体 元素包含文档的所有内容,页面内容,基本都放在这 四、开发工具 前端开发人员强烈推荐VSCode 来源: CSDN 作者: 暮雪伙伴 链接: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479532/article/details/104029215

HTML前端学习基础

China☆狼群 提交于 2020-01-21 01:24:37
1.编辑器 编译器; 2.后缀":更容易让系统识别; 3.标签: 由action头标签和尾标签组成; 4.:数据接收方地址; 5.在head里设置标签; 6.属性:属性名+属性值:例:lang=“en”:告诉搜索引擎爬虫,我们的网站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属性必须加""; 7. 标签:(html标签为根标签;head body为结构化标签title 为页脚标) 段落标签; header缩写... ;标题标签,最多6个,且就这6个,6级,这是一组,逐渐减小,每个标题独占一行,加粗字体 斜体标签; 加粗标签;嵌套:可以边加粗编斜体: 不独立成段谁嵌套谁都可以; :加划线 :地址标签 成段展示和斜体(应用少); 8. :独占一行,无效果;绑定化操作 无效果 9.浏览器不能识别单词 需要用空格 文字分隔符 代表一个空格 10.回车: 用一个就行(单标签); 11.<>可以替换 <等于less than >等于great than; 12. :横线(单标签); 13.<ol type=“a” start=“ 3” >从c开始排的(排序)a A i 1只有这些排序方式 重要的是:[circle 空心圈 ( 不排序)] ul : 用处 功能 子功能比如导航栏: 即功能子项; ul{ list-style:none; }消除圆圈; li{ margin:0 10px;使数据存在空格 margin 外边距

傅里叶变换

房东的猫 提交于 2020-01-20 22:55:38
变换分类 根据原信号的不同类型,我们可以把傅立叶变换分为四种类别: 1非周期性连续信号傅立叶变换(Fourier Transform) 2周期性连续信号傅立叶级数(Fourier Series) 3非周期性离散信号离散时域傅立叶变换(Discrete Time Fourier Transform) 4周期性离散信号离散傅立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把长度有限的信号表示成长度无限的信号,可以把信号无限地从左右进行延伸,延伸的部分用零来表示,这样,这个信号就可以被看成是非周期性离解信号,我们就可以用到离散时域傅立叶变换的方法。 把信号用复制的方法进行延伸,这样信号就变成了周期性离解信号,这时我们就可以用离散傅立叶变换方法进行变换。这里我们要学的是离散信号,对于连续信号我们不作讨论,因为计算机只能处理离散的数值信号,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计算机来处理信号的。 对于离散信号的变换只有离散傅立叶变换(DFT)才能被适用,对于计算机来说只有离散的和有限长度的数据才能被处理,在计算机面前我们只能用DFT方法 傅立叶原理表明:任何连续测量的时序或信号,都可以表示为不同频率的正弦波信号的无限叠加。而根据该原理创立的傅立叶变换算法利用直接测量到的原始信号,以累加方式来计算该信号中不同正弦波信号的频率、振幅和相位。

MPLS转发表及LDP标签数据库

馋奶兔 提交于 2020-01-20 04:08:58
MPLS转发表与LDP标签数据库的关系: LDP标签数据库中包含所有邻居所通告的标签映射信息 LSR只会选择最优路由下一跳的路由器所通告的标签映射消息进入MPLS转发表 举例: 在R1 R2 R3 R4之间部署0SPF 在设备互联接口上启用LDP 查看LDP标签数据库 查看MPLS转发表LFIB Local tag(Label):本地为路由表中的每一条IGP路由所绑定的标签(Label Allocation),因此对于本地而言,Local Label是唯一的。 本地在前缀所对应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Local Label通告给其他LDP邻居(Label Distribution) Outgoing tag (Label):LDP邻居通告给本地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所包含的标签。Outgoing tag(Label)可能是相同的,因为每个LDP邻居仅在本地为前缀Allocation唯一的Label,因此两个邻居很有可能为同一前缀Allocation相同的Label,这样就出现了两个LDP邻居为本地通告了同 一前缀、相同标签的标签映射消息,即在MPLS转发表中出现相同的Outgoing tag(Label)。 PUSH动作与outgoing tag 在转发表中是这样显示的 104 203 3.3.3.0/24 0 Fa0/0 12.1.1.2 pop动作与local tag 弹出标签

关于意志的思考

China☆狼群 提交于 2020-01-18 23:49:18
今天在看书后,突然有些感觉,恩?不对啊 先提出疑问,人类是否在做出选择、产生欲望时,是出于自己自由的选择? 如果是,那可以试着1分钟让大脑什么都不去想,我试过了,很难,基本1秒都没有撑过。 再比如,我今天中午想吃蛋炒饭了,那就吃蛋炒饭。我早上起床后突然想走着去上班,那就不做公交。很好,我出于自己的想法,做出了对应的选择。那么问题来了,我为什么想吃蛋炒饭呢?是我自己控制自己的产生了这个想法吗?幸福总是来的太突然,让我无法招架。我能不能自由的控制自己产生什么想法呢? 我上网搜了一下,发现真的有类似的实验。额,科学家们真的是牛逼啊。在实验中,受试者躺进一个试验箱中,双手各拿一个开关并随时可以按下其中的一个,科学家只要观察受试者大脑中的神经元活动,就能够预测其会按下那个开关,并且会比受试者更早的感受到。在这个试验中,按下哪个开关当然是受试者自己的选择,但是他根据自己意志做出的选择吗?难道不是大脑神经元在产生了某些变化后,令其产生了对应的想法? 从这个实验结果来看,我们之所以产生某些想法或欲望,可能仅仅是大脑中的某些神经元产生了某种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刻在DNA中的,也可能只是随机产生的,但至少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志。当然,大多数决定并不是因为瞬间的反应,而是引经据典,结合了各种条件,经过长期思考,反复推敲,最终才做出选择。但是条件有很多啊,有的条件支持选择A,有的条件支持选择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