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网络原理考点之HDLC协议

最后都变了- 提交于 2020-03-16 19:51:31
对于连续两年考到的知识点,得重视起来。虽然不明白为什么,这个知识点有什么用,但总归是有要考的理由。 但大概是有关于网络分析问题的思考方法吧,所以比较重要,不见得些技术是否已经过时,关键是解决思路。 如题:2019年4月 又如:2019年10月 虽然,此知识点只有一分的分值,但相对于简答题的不确定性,前面的选择和填空的分值,还是挺重要的,能拿就拿。 1、HDLC是什么? HDLC全称为高级链路控制。是一个在同步网上传输 数据、面向比特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2、考点是考HDLC的透明传输,如何实现的呢?(以后再遇到一定要脑补出来) 每个帧前、后均有一标志码01111110,用作帧的起始、终止指示及帧的同步。标志码不允许在帧的内部出现,以免引起歧义。 采用“0比特插入法”来解决透明传输问题,步骤如下: 1、该法在发送端在没有加上标志字段时,监视除标志码以外的所有字段,当发现有连续 5 个“1”出现时,便在其后添插一个“0”,然后继续发后继的比特流。 2、在接收端,先找到F字段,同样监除起始标志码以外的所有字段,当连续发现 5 个“1”出现后,若其后一个比特“0”则自动删除它,以恢复原来的比特流; 注: 透明传输 透明传输是指数据直接通过系统中的互连功能模式而不进行 RLP 纠错,如果进行了RLP纠错即为非透明传输。 就是所谓的透明传输,不管传的是什么,所采用的设备只是起一个通道作用

计算机网络介绍(一)

 ̄綄美尐妖づ 提交于 2020-03-14 15:19:49
分层的网络结构     相互通信的计算机必须高度协调才能够进行通信,仅仅一条线路是不可能的   为了处理这些 复杂的网络 问题,早在最初的阿帕网中,就 提出 了 分层的方法   分层将 庞大复杂的问题 ,转换成 若干个局部较小的问题 ,较小的问题就更加易于研究分析。    比如,唐僧取经,西天路途遥远,如果整体的看待出行问题,势必非常复杂   如果将整条路拆分为多个小段,这一段适合坐船,那一段适合骑马,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通过分层,各层之间相互独立,整体功能进行分解,每层实现独立功能   灵活型好,易于实现和维护, 当一层发生变化,不会影响另一层 ,只要他们之间的 协作接口不变   其实就是软件 开发中的解耦   关于通信协议的分层,有下面三种形式   其实 只有中间的TCP、IP是有用的   OSI理论虽然很完备,但是没有赶上互联网的发展,而且实现过于复杂   TCP/IP协议才是真正使用的协议    TCP/IP层次结构 TCP/IP分层介绍   如上图所示,现有的TCP、IP协议是分层次的。   在分层体系结构中,各层之间是完全独立的,某一层并不需要知道他的下一层是如何实现的,而仅仅是需要知道下层提供的服务   由于每一层都只是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因而可以 将一个难以处理的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 应用层   应用层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

网络7层架构+TCP/IP原理

怎甘沉沦 提交于 2020-03-12 08:23:40
7 层模型主要包括: 1. 物理层:主要定义物理设备标准,如网线的接口类型、光纤的接口类型、各种传输介质的传输速率 等。它的主要作用是传输比特流(就是由 1、0 转化为电流强弱来进行传输,到达目的地后在转化为 1、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模数转换与数模转换)。这一层的数据叫做比特。 2. 数据链路层:主要将从物理层接收的数据进行 MAC 地址(网卡的地址)的封装与解封装。常把这 一层的数据叫做帧。在这一层工作的设备是交换机,数据通过交换机来传输。 3. 网络层:主要将从下层接收到的数据进行 IP 地址(例 192.168.0.1)的封装与解封装。在这一层工 作的设备是路由器,常把这一层的数据叫做数据包。 4. 传输层:定义了一些传输数据的协议和端口号(WWW 端口 80 等),如:TCP(传输控制协议, 传输效率低,可靠性强,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高,数据量大的数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与 TCP 特性恰恰相反,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不高,数据量小的数据,如 QQ 聊天数据就是通过这 种方式传输的)。 主要是将从下层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段进行传输,到达目的地址后在进行重组。 常常把这一层数据叫做段。 5. 会话层:通过传输层(端口号:传输端口与接收端口)建立数据传输的通路。主要在你的系统之间 发起会话或或者接受会话请求(设备之间需要互相认识可以是 IP 也可以是 MAC 或者是主机名) 6

认识计算机网络

不问归期 提交于 2020-03-11 04:41:15
计算机自诞生伊始,经历了一系列演变与发展。大型通用机计算机、超级计算机、小型机、个人电脑、工作站、便携式电以及现如今的智能手机终端都是这一过程的产物。它们性能逐年增强,价格却逐年下降,机体规模也在逐渐变小。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人们不再局限于单机模式,而是将一个个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计算机网络。从而实现信息共享,同事在能在两台物理位置较远的机器之间即时传递消息。计算机网络根据规模可以分为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和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将有业务往来的计算机连在一起便组成了私有网络,将多个私有网络连接一起就成了为公众使用的互联网。随着互联网爆发性地发展与普及,信息网络如同我们身边的空气,触手可及。但是在以前,对一般人来说使用一台计算机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计算机与网络大致可以分为7个阶段: 一、20世纪50年代的批处理时代 二、20世纪60年代的分时系统时代 三、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间通信时代 四、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网络时代 五、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普及时代 六、2000年的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时代 七、2010年的无论何时何地一切皆TCP/IP的网络时代 互联网是由许多独立发展的网络通信技术融合而成。能够使它们之间不断融合并实现统一的正是TCP/IP技术。 那什么是TCP/IP呢? TCP

alibaba远程调用框架dubbo原理

隐身守侯 提交于 2020-03-11 04:32:51
alibaba有好几个分布式框架,主要有:进行远程调用(类似于RMI的这种远程调用)的(dubbo、hsf),jms消息服务(napoli、notify),KV数据库(tair)等。这个框架/工具/产品在实现的时候,都考虑到了容灾,扩展,负载均衡,于是出现一个配置中心(ConfigServer)的东西来解决这些问题。 基本原理如图: 在我们的系统中,经常会有一些跨系统的调用,如在A系统中要调用B系统的一个服务,我们可能会使用RMI直接来进行,B系统发布一个RMI接口服务,然后A 系统就来通过RMI调用这个接口,为了解决容灾,扩展,负载均衡的问题,我们可能会想很多办法,alibaba的这个办法感觉不错。 本文只说dubbo,原理如下: ConfigServer 配置中心,和每个Server/Client之间会作一个实时的心跳检测(因为它们都是建立的Socket长连接),比如几秒钟检测一次。收集每个Server提供的服务的信息,每个Client的信息,整理出一个服务列表,如: serviceName serverAddressList clientAddressList UserService 192.168.0.1,192.168.0.2,192.168.0.3,192.168.0.4 172.16.0.1,172.16.0.2 ProductService 192.168.0.3

韩立刚《计算机网络》|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主宰稳场 提交于 2020-03-10 20:25:24
1.1因特网 网络: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互联网:internet 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因特网:Internet 全球最大的一个互联网 1.2 中国互联网 1.3 因特网的组成 (1)边缘部分 客户服务器方式(C/S) 对等方式(P2P) 每个计算机既是服务器又是客户端 (2)核心部分 电路交换(适合与数据实时传输) 建立连接---->通话---->断开连接 报文交换 报文一般比分组长 时延长 分组交换(省时) 数据分段;不需要建立连接;不占线​ 路由器具有 存储转发 功能 优点:高效、灵活、迅速、可靠 缺点:时延、开销 1.4 计算机网络类别 (1)按作用范围分 广域网(WAN) 花钱买服务,花钱买带宽 城域网(MAN) 局域网(LAN) 自己购买设备,自己维护,带宽固定 100M 1000M 距离100m以内 个人区域网(PAN) 新的理解:不仅仅从网络覆盖范围区分局域网和广域网,看应用了什么技术 (2)按使用者分 公用网 专用网 (3)按拓扑结构分 总线型 环型 星型 树型 网状 (4)按工作方式分 资源子网 通信子网 1.5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速率: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位数的速率,单位是b/s,kb/s,Mb/s,Gb/s 带宽:数据通信领域中,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单位是b/s,kb/s,Mb/s,Gb/s 吞吐量

计算机网络笔记05----分组交换与互联网协议

*爱你&永不变心* 提交于 2020-03-10 02:58:57
在因特网中,每个端系统具有一个称为IP地址的地址。当源主机要向目的端系统发 送一个分组时,源在该分组的首部包含了目的地的IP地址。如同邮政地址那样,该地址具有一种等级结构。当一个分组到达网络中的路由器时,路由器检查该分组的目的地址的一部分,并向一台相邻路由器转发该分组。更特别的是,每台路由器具有一个转发表( forwarding table),用于将目的地址(或目的地址的一部分)映射成为输出链路。当某分组到达一台路由器时,路由器检查该地址,并用这个目的地址搜索其转发表,以发现适当的出链路。路由器则将分组导向该出链路。 电路交换的频分复用(FDM)和时分复用(TDM) : 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的对比: 参考 三次握手和四次分手 : 参考 (下面笔记源自 维基百科 ,理解意思即可,不用抠字眼) 丢包 : 当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一个或多个数据包未能到达目的地时,就会发生数据包丢失。数据包丢失要么是由于数据传输中的错误(通常是通过无线网络)引起的,要么是由于网络拥塞引起的。 传输控制协议(TCP)检测数据包丢失并执行重新传输以确保可靠的消息传递。TCP连接中的数据包丢失也用于避免拥塞。 因特网协议(IP)是根据端到端的原则设计的一种尽力而为的传送服务(Best Effort Service),其目的是保持逻辑路由器必须尽可能简单地实现。每个路由器在等待验证下一个节点是否正确接收数据包时

网络基础知识 - HTTP协议

社会主义新天地 提交于 2020-03-09 17:40:24
这里还有一篇帖子写得很详细,可以拜读一下 https://www.cnblogs.com/ranyonsue/p/5984001.html 前传:HTTP协议的演变过程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协议是基于TCP的应用层协议,它不关心数据传输的细节,主要是用来规定客户端和服务端的数据传输格式,最初是用来向客户端传输HTML页面的内容。默认端口是80。 1.HTTP 0.9版本  1991年   这个版本就是最初用来向客户端传输HTML页面的,所以只有一个GET命令,然后服务器返回客户端一个HTML页面,不能是其他格式。利用这个版本完全可以构建一个简单的静态网站了。 2.HTTP 1.0版本  1996年   1.0版本是改变比较大的,奠定了现在HTTP协议的基础。这个版本的协议不仅可以传输HTML的文本页面,还可以传输其他二进制文件,例如图片、视频。而且还增加了现在常用的POST和HEAD命令。请求消息和响应消息也不是单一的了,规定了一些元数据字段。例如字符集、编码、状态响应码等。 3.HTTP 1.1版本  1997年   实际上是在1.0版本之后半年时间又发布了一个版本,这个版本在1.0版本的基础上更加完善了。这个版本增加了持久连接,就是说之前版本的协议一次请求就是一次TCP连接,请求完成后这个连接就关闭掉了

WebSocket、Socket、TCP、HTTP区别

会有一股神秘感。 提交于 2020-03-08 14:33:28
1. 概述 WebSocket 是为了满足基于 Web 的日益增长的实时通信需求而产生的。在传统的 Web 中,要实现实时通信,通用的方式是采用 HTTP 协议不断发送请求。但这种方式即浪费带宽(HTTP HEAD 是比较大的),又消耗服务器 CPU 占用(没有信息也要接受请求)。(下图来自 WebSocket.org ) 而是用 WebSocket 技术,则会大幅降低上面提到的消耗:(下图来自 websocket.org ) 关于更详细的描述,尹立的这篇文章讲得非常好: WebSocket(2)–为什么引入WebSocket协议 。 那么,WebSocket 到底与 HTTP 协议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它和 Socket 又有什么联系?这就要讲到 OSI 模型和 TCP/IP 协议族。 2. OSI 模型与 TCP/IP 以下是 维基百科 中关于OSI 模型的说明: 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英语: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ISO/IEC 7498-1),简称为OSI模型(OSI model),一种概念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为网络的标准框架。 而 TCP/IP 协议可以看做是对 OSI 模型的一种简化(以下内容来自 维基百科 ):

计算机网络

旧巷老猫 提交于 2020-03-07 07:25:06
HTTPS和HTTP的区别主要如下: 1、https协议需要到ca申请证书,一般免费证书较少,因而需要一定费用。 2、http是超文本传输协议,信息是明文传输,https则是具有安全性的ssl加密传输协议。 3、http和https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连接方式,用的端口也不一样,前者是80,后者是443。 4、http的连接很简单,是无状态的;HTTPS协议是由SSL+HTTP协议构建的可进行加密传输、身份认证的网络协议,比http协议安全。 SSL四次握手的过程 1.客户端请求建立SSL链接,并向服务端发送一个随机数(client random),压缩方式和客户端支持的加密方法(比如RSA),此时是明文传输的。 2.服务端选择客户端支持的一种加密算法并生成另一个随机数(server random),并将授信的服务端证书和公钥下发给客户端。 3.客户端收到服务端的回复,会校验服务端证书的合法性,若合法,则生成一个新的随机数premaster secret并通过服务端下发的公钥及加密方法进行加密,然后发送给服务端。 4.服务端收到客户端的回复,利用已知的加解密方式进行解密,同时利用client random、server random和premater secret通过一定算法生成对称加密key - session key。 此后,数据传输即通过对称加密方式进行加密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