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文件

页面导出为PDF文件时为每页增加页眉

梦想与她 提交于 2020-03-18 09:54:46
接上篇文章, https://www.cnblogs.com/BoyTNT/p/12515225.html ,继续探索如何给每页加页眉,其实思想很简单,比如页眉上想添加logo,那就在jspdf创建每页时多加个图片上去就好了。 先上效果图,借华为LOGO一用: 再放代码,主体还是上篇文章的分页导出算法: 1 <!DOCTYPE html> 2 <html> 3 <head> 4 <meta charset="utf-8"> 5 <title>测试PDF导出</title> 6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 7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 8 <script src="js/html2canvas.min.js"></script> 9 <script src="js/jspdf.min.js"></script> 10 <style> 11 html,body { margin:0; padding:0; } 12 #page ul { padding:0;list-style:none; } 13 #page li { line-height:110px;color:#fff;padding

第2章 HTML与CSS网页开发基础

泪湿孤枕 提交于 2020-03-17 11:26:48
第 2章 HTML与CSS网页开发基础 知识点: (1) 掌握 HTML 文档的基本结构 (2) 运用 HTML 的各种常用标记 (3) 了解 HTML 5 新增部分的内容 (4) 使用 CSS 样式表控制页面 (5) 了解 CSS 3 的新特征 本章概述: HTML 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常见的网页制作标记性语言 。严格地说, HTML 并不能算作是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因为它缺少了程序设计语言所应有的特征。 HTML 是通过浏览器的翻译,将网页中的内容呈现给用户的。对于网站设计人员来说,只使用 HTML 是不够的,还需要在页面中引入 CSS ( 层叠样式表( Cascading Style Sheets ) )样式。 HTML 与 CSS 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由 HTML 来确定网页的内容,由 CSS 来实现页面的表现形式。 HTML 与 CSS 的完美搭配,可使页面更加美观 、大方,且容易维护。 2.1 HTML 标记语言 相信所有读者都有上网冲浪的习惯。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一个网址,就会查阅到相应的网页内容。在网页中包含很多内容,如文字 、图片、动画,以及声音和视频等。网页的最终目的是为访问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提到网页设计,不得不提到 HTML标记语言,HTML的全称是Hypertext( 超文本(含有指向其它文本文件链接的文本) ) Markup Language

HTML简介

核能气质少年 提交于 2020-03-16 18:00:52
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是一种用来描述网页的超文本标记语言。特别注意的是HTML并不是一种编程语言,而是一种标记语言,使用标记标签来描述网页,比如:a标签,p标签等。 HTML等价于网页,web浏览器通过读取HTML文档内容然后以网页的形式显示他们,当然浏览器并不是直接显示HTML标签,而是使用标签来解释页面内容。接触过Android的朋友应该会发现HTML文档比较类似于Android中的布局文件的作用。 来源: CSDN 作者: Android__LT 链接: https://blog.csdn.net/androdi__LT/article/details/104892471

gulp进阶-自定义gulp插件

梦想与她 提交于 2020-03-16 17:32:26
某厂面试归来,发现自己落伍了!>>> gulp已经成为很多项目的标配了,gulp的插件生态也十分繁荣,截至2015.1.5,npm上已经有10190款gulp插件供我们使用。我们完全可以傻瓜式地搭起一套构建。 然而,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我们好不容易按照文档传入对应的参数调用了插件,却发现结果不如预期,这时候我们就要一点点去排错,这就要求我们对gulp插件的工作原理有一定的了解。本文以实现一个gulp插件为例,讲解一下gulp插件是如何工作的。 需求描述 通常,我们的构建资源为js/css/html以及其它的一些资源文件,在开发或发布阶段,js/css会经过合并,压缩,重命名等处理步骤。 有些场景下,我们不能确定经过构建后生成js/css的名称或者数量,如此就不能在HTML文件中写死资源的引用地址,那么该如何实现一个Gulp的插件用以将最终生成的资源文件/地址注入到HTML中呢? 假设我们需要实现的插件是这样使用方式: <html> <head> <!--InlineResource:\.css$--> </head> <body> <!--InlineResource:\.js$--> </body> </html> 我们通过一个HTML注释用以声明需要依赖的资源,InlineResource 是匹配的关键词,":"做为分割,/*.css$/,/*.js$/

HTML学习总结

僤鯓⒐⒋嵵緔 提交于 2020-03-16 11:53:42
HTML <!DOCTYPE> 标题通过<h1>-<h6>等标签来定义:<h1> </h1> *<h1>-<h6>字体大小从大到小,可以出现多个<h1>。 段落通过<p>来定义:<p> </p> 链接通过<a>来定义:<a href=" "> </a> 链接可用图片,按键。 target属性:使用 Target 属性,你可以定义被链接的文档在何处显示。 打开一个新的页面: target="_blank" <a href=" " target="_blank" ></a> 图像通过<img>来定义,<img>是一个空标签,只包含属性,并且没有闭合标签。要在页面上显示图像,必须使用原属性(src),src是指“source”。 *原属性的值是图像的URL地址。 URL是指储存图像的位置。 定义图像的语法是: <img src="url"/> 当找不到图像时,替换文本alt: <img src="url" alt="not found"> *** 假如每个HTML文件包含10个图像,那么为了真确显示这个页面,需要加载11个文件。加载图片时需要时间的,建议:慎用图片。 背景图: <body background="URL"> *如果页面大于图片,图像会进行重复。 图像对齐: <p>图像 <img src="URL" align="bottom(下)或者middle(中)或者top(上)">

刷网页浏览(二)

巧了我就是萌 提交于 2020-03-15 10:20:30
经过研究,发现网页统计浏览量主要是根据ip地址和cookie中的缓存,并且网站都会做防刷, 它会判断url的来源,如: 来源URL:Request.UrlReferrer 浏览器类型:Request.UserAgent 远程客户端的DNS:Request.UserHostName 所以用httpclient去访问页面时,还要把userAgent修改一下,当然紧紧是修改userAgent是不行的,浏览器访问网页得到html,需要解析: 根据资源类型决定如何处理(假设资源为HTML文档) 解析HTML文档,构件DOM树,下载资源,构造CSSOM树,执行js脚本,这些操作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以下分别解释 构建DOM树: Tokenizing:根据HTML规范将字符流解析为标记 Lexing:词法分析将标记转换为对象并定义属性和规则 DOM construction:根据HTML标记关系将对象组成DOM树 解析过程中遇到图片、样式表、js文件,启动下载 构建CSSOM树: Tokenizing:字符流转换为标记流 Node:根据标记创建节点 CSSOM:节点创建CSSOM树 根据DOM树和CSSOM树构建渲染树 : 从DOM树的根节点遍历所有可见节点,不可见节点包括:1) script , meta 这样本身不可见的标签。2)被css隐藏的节点,如 display: none

HTML css

痴心易碎 提交于 2020-03-14 20:01:56
CSS 是 Cascading Style Sheets的简称,中文称为层叠样式表,用来控制网页数据的表现,可以使网页的表现与数据内容分离。 css 有四种引入方式 一,行内式: <p style="background-color: bule">hello</p> 二, 嵌入式 嵌入式是将CSS样式集中写在网页的 标签对的 标签对中。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Title</title> <style> p{ background-color: #2b99ff; } </style> </head> 三, 链接式 将一个.css文件引入到HTML文件中, 推荐使用 <link href="klvchen_style.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四, 导入式 将一个独立的.css文件引入HTML文件中,导入式使用CSS规则引入外部CSS文件,<style>标记也是写在<head>标记中,使用的语法如下: <style type="text/css"> @import"klvchen_style.css"; 此处要注意.css文件的路径 </style>  css 的选择器 * # 通用元素选择器,匹配任何元素 E # 标签选择器,匹配所有使用E标签的元素 .info和E.info #

html基础知识

隐身守侯 提交于 2020-03-13 13:08:27
1.标记的格式 <标记>内容</标记> 标记的属性 <标记 属性1=属性值 属性2=属性值>内 容</ 标记> 2. 语法不区分大小写 3.注释 <!--woshizhushi--> 4.常见字符实体(用于代替某个字符) 注意实体名称对于大小写敏感,后加分号 5. html基本结构 <html> html开始标记 <head> 包含文件基本信息,标签内容不在浏览器中显示 <title> html文件标题标记,显示在网页的左上角 网页标题 </title> <meta> 页面元信息 </meta> </head> <body> 网页主体 </body> </html> html结束标记 6.html格式标记 1)<br> 单标签 强制换行标记 2)<p>换段落标记,<p>段落中可以包含<p>段落 3)<center>居中对齐标记,让段落或是文字相对于父标记居中对齐 4)<pre>预格式化标记,保留打字是保留的格式(主要是空格、回车) 5)<li>列表项目标记,每一个列表用一个<li>标记 6)<ul>无序列表标记 7)<ol>有序列表标记    a.格式 <ol type="符号类型"></ol>      <li type="符号类型"></li>      <li type="符号类型"></li>      </ol>   b.type属性值 a A 1...   c

利用html+ashx实现aspx的功能

时光总嘲笑我的痴心妄想 提交于 2020-03-13 07:00:28
最近准备学习下ASP.NET,初期在网上看了些视频教程,准备将自己学习的东西整理整理,留着日后可以参考参考。   本文采用了html、ashx实现aspx,实现了一个最简单的动态网页效果,开发环境是VS2012,Demo结构图如下:      aspx文件是微软的在服务器端运行的动态网页文件,通过IIS解析执行后可以得到动态页面,它包括aspx文件以及aspx.cs文件,如上图所示,一个用来控制前台,一个是控制后台。aspx.cs文件里面的类是继承System.Web.UI.Page的,而Page类实现了IHttpHandler接口。我们知道ashx.cs文件中的类也是实现IHttpHandler。aspx只是经过了一些更复杂的处理,它与用ashx和html共同实现动态页面的效果一样。下面给出一个TextBox、一个Button,分别采用两种方式展示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交互。   具体实现过程:   1.采用aspx方式:   index.aspx的代码如下: index.aspx   index.aspx.cs的代码如下: index.aspx.cs   2.采用html+ashx方式:   index.html的代码如下: index.html   server.ashx的代码如下: server.ashx   通过在TextBox里输入"snail",点击按钮"发送请求"

利用html+ashx实现aspx的功能

拥有回忆 提交于 2020-03-13 06:53:38
  最近准备学习下ASP.NET,初期在网上看了些视频教程,准备将自己学习的东西整理整理,留着日后可以参考参考。   本文采用了html、ashx实现aspx,实现了一个最简单的动态网页效果,开发环境是VS2012,Demo结构图如下:      aspx文件是微软的在服务器端运行的动态网页文件,通过IIS解析执行后可以得到动态页面,它包括aspx文件以及aspx.cs文件,如上图所示,一个用来控制前台,一个是控制后台。aspx.cs文件里面的类是继承System.Web.UI.Page的,而Page类实现了IHttpHandler接口。我们知道ashx.cs文件中的类也是实现IHttpHandler。aspx只是经过了一些更复杂的处理,它与用ashx和html共同实现动态页面的效果一样。下面给出一个TextBox、一个Button,分别采用两种方式展示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交互。   具体实现过程:   1.采用aspx方式:   index.aspx的代码如下: 1 <%@ Page Language="C#" AutoEventWireup="true" CodeBehind="index.aspx.cs" Inherits="AspDemo.index"%> 2 <!DOCTYPE html> 3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