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ops

敏捷到底是个什么鬼?

三世轮回 提交于 2020-12-21 20:19:26
“ 如何用一两句话说清楚敏捷的本质是什么呢? ” 温馨提示,如果眼睛太累或者在忙其他事,按照这个攻略可以听本文: 看文章很累,不如听吧!手把手教你如何听公众号文章 大家都知道,敏捷虽然是由一群软件开发高人通过《敏捷宣言》提出,但敏捷思想早就已经破 圈 了,甚至成为一种企业管理的思想。 不管你的公司是否从事软件开发,如果你在公司里面每天都开十几分钟的站立会议,或者总是从领导的嘴里听到要快速迭代,又或者一个产品还在创意阶段,负责人总是要求先把最小可用产品做出来,这就说明你和你的团队已经被敏捷思想深深地影响了。 说一千道一万,到底如何用一两句话说清楚敏捷到底是个什么鬼呢? 我们溯本求源,来看看《敏捷宣言》的创始人是怎么说的。 《程序员修炼之道》被一代代开发者奉为圭臬。时隔20年的新版,经过全面的重新选材、组织和编写,覆盖哲学、方法、工具、设计、解耦、并发、重构、需求、团队等务实话题的最佳实践及重大陷阱,以及易于改造、复用的架构技术。 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有“程序员”三个字,但既然敏捷思想已经破圈, 书中 提到的原则也适用于各行各业。 作者大卫·托马斯和安德鲁·亨特,作为《敏捷宣言》17位创始人中的其中2位,也借此书道出了敏捷的两大本质—— 先完成再完美 和 ETC (Easier To Change) 。 01 — 先完成再完美 有一句话贴在Facebook的墙上:“完成大于完美”。 在

可能是目前最给力的Prometheus与Zabbix选型解读

怎甘沉沦 提交于 2020-12-19 18:53:39
云原生成为趋势之际,企业对容器监控的需求日渐增长,Prometheus也日益受到关注,随之掀起了新一轮关于监控选型的探讨。 Zabbix 因轻量、 成熟度高 、开发门槛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但在 云环境下却 渐显力不从心。 该如何对 二者进行选型和 应用? 针对大家关心的监控问题,dbaplus社群开启【deeplus · 当打之年 】 第一期,邀请到分别专研于 Prometheus 和Zabbix的两位专家,在线上直播间连麦探讨,帮大家答疑解惑: 直播时间 2020年9月12日 14:00-16:00 【线上直播间】 直播议程 ① 讨论 - 关于Prometheus与Zabbix,你最关心的核心问题(约20min) 两者各有哪些优劣异同?应该根据哪些方面进行选择? 监控经常出现的告警风暴和误报,两者怎么进行解决? 在故障自愈上,两者怎么结合其他手段实现? 大规模场景下,两者怎么做架构搭建和优化? 关于监控指标,单个指标与聚合指标该如何设计?需要做什么区分吗? 基于开源监控工具做自研监控平台,从哪方面入手更好? 二者怎么解决存储问题? 如何基于二者做分布式监控架构? …… 更多讨论议题 由你决定!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报名并填写你希望听到或感到疑惑的监控话题,让这次探讨的内容真正 为你适用! ② 案例 - 基于Prometheus与Zabbix的实践经验分享(约60min) 主题:

kubernetes概述-介绍、组件、架构

此生再无相见时 提交于 2020-12-19 04:18:59
前言 kubernetes项目的github地址: https://github.com/ https://github.com/kubernetes/kubernetes kubernetes的官方站点: https://kubernetes.io/ https://kubernetes.io/docs/ kubernetes基本介绍 1.kubernetes是什么? Kubernetes是一个开源的容器管理平台,简称k8s,用于管理多个主机上的容器化应用程序;提供应用程序的快速部署,维护和扩展的基本机制;Kubernetes提供了应用程序的快速部署、扩缩容,升级的能力,利用service可以实现服务注册和发现以及转发,通过ingress可以实现七层负载均衡等功能;Kubernetes这个名字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舵手或飞行员。谷歌在2014年开放了Kubernetes项目.Kubernetes建立在谷歌拥有大量运行生产工作量的十五年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了社区中的最佳创意和实践,社区活跃度很高。 2.kubernetes容器编排工具的优势 1)灵活部署 kubernetes支持在多种平台部署,支持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下部署 2)安全高效 rbac 3)负载均衡 service四层负载均衡 ingress七层负载均衡 3.kubernetes的功能 1)多租户网络隔离

云开发 :云原生(Cloud Native)

假如想象 提交于 2020-12-19 04:03:21
云开发 :云原生(Cloud Native) 云原生   所谓云原生,它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套技术体系和一套方法论, 用于构建和运行充分利用云计算模型优势的应用 。云计算将提供无限制的按需计算能力和根据使用情况付费的功能。它主要 涉及DevOps、持续交付、微服务和容器 等概念。    DevOps   DevOps 是软件开发人员和 IT 运营之间的合作,目标是 自动执行软件交付和基础架构更改流程 。它创造了一种文化和环境,可在其中 快速、频繁且更可靠地构建、测试和发布软件 。 持续交付   持续交付 使得单个应用更改在准备就绪后即可发布,而不必等待与其他更改捆绑发布或等待维护窗口期等事件 。持续交付让发布行为变得平淡可靠,因此 企业可以以更低的风险频繁交付,并更快地获得最终用户的反馈 ,直到部署成为业务流程和企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微服务   微服务是 将应用作为小型服务集合进行开发 的架构方法,其中每个服务都可实施业务功能,在自己的流程中运行并通过 HTTP API 进行通信。每个微服务都可以独立于应用中的其他服务进行部署、升级、扩展和重新启动,通常作为自动化系统的一部分运行,可以在不影响最终客户的情况下频繁更新正在使用中的应用。 容器   与标准虚拟机相比,容器能同时提供效率和速度。单个操作系统实例使用操作系统 级的虚拟化,在一个或多个隔离容器之间进行动态划分

DAMS中国数据智能管理峰会--上海站

生来就可爱ヽ(ⅴ<●) 提交于 2020-12-18 08:54:12
5年前,大数据浪潮的来袭唤起了国内企业对数据作为核心资产的新认知,为了推动国内数据管理加速发展,DAMS中国数据智能管理峰会携手产学研各界权威力量开启了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助力。 5年后,我们看到许多企业已在数据管理机制的逐步完善下,利用数据支撑决策、驱动业务发展。但同时,云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渐行渐近,给企业带来了新一轮挑战和机遇—— 如何满足不同云模式下数据的保护和管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协助数据的分析和决策?带着这些新时代主题,第六届DAMS中国数据智能管理峰会已蓄势待发。 时间: 2020年10月30日 地点: 上海中庚聚龙酒店 指导单位: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学术指导单位: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 主办单位: 上海市云计算产业促进中心、dbaplus社群 峰会主题专场设置 峰会亮点先睹为快 产学界领军者的行业前瞻 随着云计算的成熟,越来越多技术得以在云端融合落地,同时也衍生出人工智能、云原生、5G等新技术。对于多数技术人和企业来说,这些新兴技术只停留在概念的认知上,离应用还遥不可及。为此,DAMS峰会特别邀请到产学界重量级嘉宾,带着这些新兴技术的最新研究与实践成果,与大家近距离交流。 汪广盛 国际数据管理协会(DAMA)中国分会主席 《DAMA数据管理知识体系》等书译者 美国区块链技术应用研究院院长 1991年赴美留学后曾先后供职于美国银行、通用电气、毕马威、美国在线

ITIL 4 讲解:Event,Incident 和 Crisis, 流程如何界定?

↘锁芯ラ 提交于 2020-12-18 07:46:27
这个话题源自客户的提问:如果监控报告发生了异常, 1. 运维团队处理了,这算是Even还是Incident管理流程? 2. 如果没有处理,异常越来越严重(当然处理的时候也有可能问题越来越严重),发生了危机,是属于Incident的管理流程还是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流程(Crisis Management)? 其实这一场景的管理,在ITIL 4中,划分为三个实践: 监控和事态管理(Monitoring and Event Management ),事件管理(Incident Management)和服务连续性管理(Service Continuity Management)。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这三个实践的范围和流程。这里先要说明,由于翻译的问题,Incident Management从ITIL V3,一直翻译成事件管理,其实我认为翻译成故障管理更合适。为了避免歧义和不纠结翻译的问题,下文都用英语单词Event, Incident描述。 区分三个关键词语 事态 Event: 对服务或其他配置项(CI)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的任何状态更改 事件 Incidnet: 服务的意外中断或服务质量的降低 灾难 Disaster: 对组织造成重大损失或重大损失的突发性意外事件。要将事件归类为灾难,该事件必须符合组织预定义的某些业务影响标准 从ITIL 4给出的定义来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微服务为什么选Spring Cloud?

时间秒杀一切 提交于 2020-12-18 06:59:46
现如今微服务架构十分流行,而采用微服务构建系统也会带来更清晰的业务划分和可扩展性。同时,支持微服务的技术栈也是多种多样的,本系列文章主要介绍这些技术中的翘楚——Spring Cloud。这是序篇,主要讲述我们为什么选择Spring Cloud和它的技术概览。 1、为什么微服务架构需要Spring Cloud 简单来说,服务化的核心就是将传统的一站式应用根据业务拆分成一个一个的服务,而微服务在这个基础上要更彻底地去耦合(不再共享DB、KV,去掉重量级ESB),并且强调DevOps和快速演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用与一站式时代、泛SOA时代不同的技术栈,而Spring Cloud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DevOps是英文Development和Operations的合体,他要求开发、测试、运维进行一体化的合作,进行更小、更频繁、更自动化的应用发布,以及围绕应用架构来构建基础设施的架构。这就要求应用充分的内聚,也方便运维和管理。这个理念与微服务理念不谋而合。 接下来我们从服务化架构演进的角度来看看为什么Spring Cloud更适应微服务架构。点击 这里 查看Spring系列教程集合。 1.1 从使用nginx说起 最初的服务化解决方案是给提供相同服务提供一个统一的域名,然后服务调用者向这个域名发送HTTP请求,由Nginx负责请求的分发和跳转。 这种架构存在很多问题: Nginx作为中间层

goroutine之间同步

梦想的初衷 提交于 2020-12-18 06:31:36
一、Go语言中同步的两种方式 同步是一种计算机术语一般指的是在两个或多个数据库、文件、模块、线程之间用来保持数据内容一致性的机制。 并发编程必然要讨论同步,多线程操作同一资源时,如果不能协调好其同步进程,就会出现死锁或数据不一致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线程同时对变量v(初始值为0)进行加1操作,我们希望两次执行后结果为2,但在并发环境下结果很可能是1。 对于竞争资源的访问就需要同步来协调啦。在Go语言中,有两种同步方式,其一是sync包提供同步操作,调用sync.WaitGroup阻塞所有goroutine直到goroutine执行完毕后才会进入下一步操作,这样就可以让并发操作串行执行。其二是利用channel,各个goroutine共同读写竞争资源转换为共同接收或发送channel,又因为channel自身就可以实现阻塞,从而简化了同步代码。 二、自增ID Server的实现 Don't BB, Show me code. 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我们利用channel实现一个自增ID Server。在各类业务场景中,我们都会遇到为不同的请求分配自增ID,保证各个并发请求获得的ID都是唯一不重复的。这个其实就是多并发访问一个共享变量取值就是的过程,在任一时刻,只允许一个goroutine访问该变量,因此只需要一个容量为1的channel即可解决。 var ch = make(

Harbor可靠和高效的云原生制品远程复制

ぃ、小莉子 提交于 2020-12-18 01:21:01
题图摄于巴塞罗那港 注:微信公众号不按照时间排序,请关注“ 亨利笔记 ”,并加 星标 以置顶,以免错过更新。 【编者注】 云原生制品,如镜像、Helm Charts等,在不同环境中传输云原生制品是很常见且重要的操作。Harbor 从 v0.3 开始提供可靠的云原生制品同步功能,很受用户欢迎,并且衍生出各种应用场景。 相关文章: 生产系统中升级 Harbor 的完整流程 用 Go 开发的 Docker 竟然在这个大会上首发 CNCF的中国云原生调查报告 本文内容节选自最新出版的 《 Harbor权威指南》 第 7 章,相关作者为 Harbor 开源项目维护者尹文开,值得 Harbor 用户收藏以备后用。 (目前在当当网满100元减50元的优惠活动中,请抓紧机会购买,点击以下图片即可。) 概述 在日常的开发运维过程中,往往需要同时用到多个Artifact(制品)仓库服务来完成不同的任务,比如开发测试对应一个仓库服务实例,生产环境对应另一个不同的实例,一个 Artifact 经过开发测试后需要从开发仓库推送到生产仓库中;又或者为了提高下载速度,在不同的数据中心搭建多个不同的仓库服务,一个 Artifact 在被推送到其中任意一个仓库后,就会被自动分发到其他数据中心的仓库;并且在构建一个 Artifact 后会将其推送到中心仓库,这个 Artifact 需要被分发到其他仓库服务中以供使用。

被微软称为 “世界的电脑” ,Azure 到底有多牛?

末鹿安然 提交于 2020-12-17 14:04:52
【文末有福利】 据中国通信院与 Gartner 预测,至 2023 年全球云计算行业规模将达到 3500 亿美元,中国云计算行业规模将达到 3800 亿元。当下,越来越来企业将核心技术互联网化,企业对云计算技术与服务需求日益增多。 据Gartner统计,2019 年全球 IaaS 公有云市场发展强劲,增长37.3%,达 445 亿美元,高于 2018 年的 324 亿美元,其中微软排名第二。早在 2014 年,微软把“移动为先、云为先”作为战略核心。 微软 Azure 为什么称为“世界电脑”? 在智能云和智能边缘的愿景下,微软打造“世界的电脑” Azure 来提供一致性的平台——无论大型公有云数据中心,还是最小的物联网设备,都能获得尽可能一致的服务。据悉,“一致性”涵盖云平台服务管理、安全性、身份认证、性能监控、应用模型、编程模型等方面。 如今 Azure 覆盖全球 58 个区域,并拥有生产力、信任、混合云、智能四大支柱能力。 1、生产力 Azure 支持从 Linux 到 Kubernetes 容器以及各种开源框架和语言。微软 Linux 内核开发人员 Sasha Levin 曾说,微软 Azure 上的 Linux 使用率现已超过了 Windows。 开发者还可用 Azure 扩展 VS Code,通过 Azure DevOps 可对自己 GitHub 上的项目做持续集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