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

DRBD 实现数据备份的高可用性

夙愿已清 提交于 2020-02-28 17:18:38
以下文章转载自 http://goplay.blog.51cto.com/3237944/664560 实验说明: 1、通过drbd提供数据的冗余备份功能 2、通过两台虚拟机模拟测试 实验配置 一、配置ip和主机名 1、配置ip #vim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重启网络配置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查看 2、配置主机名 #vim /etc/hosts 使用hosts文件做dns地址解析 #vim /etc/sysconfig/network #hostname test1.a.org 测试配置结果 #uname –n test2.a.org 配置相同 二、ssh 配置 (为方便远程管理,以后不用每次都输密码) #ssh-keygen –t rsa #ssh-copy-id –i ~/.ssh/id_rsa.pub root@test2 三、分区 #fdisk /dev/sda #partprobe 重读分区表 四、安装DRBD软件 目前在用的drbd版本主要有8.0、8.2和8.3三个版本,其对应的rpm包的名字分别为drbd, drbd82和drbd83,对应的内核模块的名字分别为kmod-drbd, kmod-drbd82和kmod-drbd83。 各版本的功能和配置等略有差异

CentOS 6.5环境实现corosync+pacemaker实现DRBD高可用

时光怂恿深爱的人放手 提交于 2020-02-28 17:15:57
DRBD (Distributed Replicated Block Device)分布式复制块设备,它是 Linux 平台上的分散式储存系统,通常用于高可用性(high availability, HA)集群中。DRBD 类似磁盘阵列的RAID 1(镜像),只不过 RAID 1 一般配置在一台服务器内,而 DRBD 是通过网络。 DRBD Resource:DRBD所具有的几种属性: resource name:可以使用除空白字符外的任意ACSII表中的字符; drbd设备:drbd的设备的访问路径,设备文件/dev/drbd#; disk:各节点为组成此drbd设备所提供的块设备,通常是一个磁盘分区; 网络属性:节点间为了实现跨主机磁盘镜像而使用的网络配置; 注意:用户空间工具与drdb与内核中使用的模块版本要保持一致,只有在使用drbdadm工具时才会读取配置文件,对多个资源的公共配置,可以提取出来只配置一次,通常保存在Common中,此外还有global配置,这种配置跟资源本身没有关系的; drbd的组成部分:第一部分用户空间工具;第二部分是内核模块(在2.6.33及以后版本的内核直接在内核中就有了) 用户空间工具:跟内核版本关系比较松散,只要是能适用于CentOS 6及对应硬件平台的就OK; 内核模块:必须与当下内核版本严格对应

linux文件系统相关命令(df/du/fsck/dumpe2fs)

浪尽此生 提交于 2020-02-28 15:41:26
一.文件系统查看命令df 格式 df [选项] [挂载点] 选项 名称 作用 -a 显示所有的文件系统信息,包括特殊文件系统,如/proc,/sysfs -h 使用习惯单位显示容量,如KB,MB或GB等 -T 显示文件系统类型 -m 以MB为单位显示容量 -k 以KB为单位显示容量,默认就是以KB为单位 示例 # df命令 [root@izm5e2q95pbpe1hh0kkwoiz tmp]# df 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dev/vda1 41151808 13866168 25172208 36% / devtmpfs 932240 0 932240 0% /dev tmpfs 941744 0 941744 0% /dev/shm tmpfs 941744 492 941252 1% /run tmpfs 941744 0 941744 0% /sys/fs/cgroup tmpfs 188352 0 188352 0% /run/user/0 [root@izm5e2q95pbpe1hh0kkwoiz tmp]# df -h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vda1 40G 14G 25G 36% / devtmpfs 911M

linux中的挂载命令

不想你离开。 提交于 2020-02-28 15:41:03
一.查询与自动挂载 查询系统中已经挂载的设备,-l会显示卷标名称 mount [-l] oot@izm5e2q95pbpe1hh0kkwoiz tmp]# mount sysfs on /sys type sysfs (rw,nosuid,nodev,noexec,relatime) proc on /proc type proc (rw,nosuid,nodev,noexec,relatime) devtmpfs on /dev type devtmpfs (rw,nosuid,size=932240k,nr_inodes=233060,mode=755) securityfs on /sys/kernel/security type securityfs (rw,nosuid,nodev,noexec,relatime) tmpfs on /dev/shm type tmpfs (rw,nosuid,nodev) devpts on /dev/pts type devpts (rw,nosuid,noexec,relatime,gid=5,mode=620,ptmxmode=000) tmpfs on /run type tmpfs (rw,nosuid,nodev,mode=755) tmpfs on /sys/fs/cgroup type tmpfs (ro,nosuid

linux的分区和文件系统

為{幸葍}努か 提交于 2020-02-28 15:40:40
一.分区类型 主分区 总共最多能分四个 扩展分区 只能有一个,也算做主分区的一种,也就是说主分区加扩展分区最多有4个. 但是扩展分区不能存储数据和格式化,必须在划分成逻辑分区才能使用. 逻辑分区 逻辑分区是在扩展分区中划分的, 如果是IDE硬盘,Linux最多支持59个逻辑分区 如果是SCSI硬盘,Linux最多支持11个逻辑分区 二.分区的表示方法 3个主分区,1个扩展分区,扩展分区中有3个逻辑分区 分区 分区名 主分区1 /dev/sda1 主分区2 /dev/sda2 主分区3 /dev/sda3 扩展分区 /dev/sda4 逻辑分区1 /dev/sda5 逻辑分区2 /dev/sda6 逻辑分区3 /dev/sda7 1个主分区,1个扩展分区,扩展分区中有3个逻辑分区 分区 分区名 主分区1 /dev/sda1 扩展分区 /dev/sda2 逻辑分区1 /dev/sda5 逻辑分区2 /dev/sda6 逻辑分区3 /dev/sda7 三.文件系统 ext2 是ext文件系统的升级版本,Red Hat Linux7.2版本以前的默认系统都是ext2文件系统. 1993年发布,最大支持16TB的分区和最大2TB的文件 ext3 ext3文件系统是ext2文件系统的升级版本,最大的区别就是带日志功能, 以在系统突然停止时提高文件系统的可靠性.

webpack打包npm run dev 出现错误This is probably not a problem with npm. There is likely additional logging

我只是一个虾纸丫 提交于 2020-02-28 15:31:53
注意 :webpack 4.0以上的版本必须要安装 webpack-cli ,不然会有很多错误 当前错误的原因是版本号不兼容 第一步:卸载 cnpm un webpack webpack-dev-server webpack-cli 第二步:重新安装 cnpm i webpack webpack-cli webpack-dev-server -D 给你们看一下我的版本号 webpack:4.41.6 webpack-cli:3.3.11 webpack-dev-server:3.10.3 同样也可以在包描述文件 package.json 里手动的更改版本号,然后在 cnpm i 安装包即可 来源: CSDN 作者: 你代码写的好像不对 链接: https://blog.csdn.net/qq_41339169/article/details/104554216

Linux带数据换硬盘扩容

北慕城南 提交于 2020-02-28 14:55:56
之前一台linux云服务器硬盘分配过小,已经影响到使用。因此决定新加一块硬盘,将原有内容放在新硬盘上,实现扩容。因为是云服务器,还算比较简单,下面记录一下过程。虽然是在虚拟机上操作,但对于物理机带数据换硬盘也有参考意义。 原有的云服务器硬盘为40G,现在想改成200G。为了操作上简单,直接新增一块200G硬盘,然后把对应的分区都创建出来,只是大小做了调整。最后把对应分区的文件复制过来,把原有硬盘删掉,新硬盘接口编号修改一下,重启即可。整个过程都需要在root下操作,下面介绍详细过程。 新增硬盘后,进入系统,利用fdisk查看当前硬盘情况 /sbin/fdisk -l 并用df查看硬盘挂载情况 df -h 可以看到原有的硬盘/dev/sda和新增的硬盘/dev/sdb,但sdb还没分区。因为原有的sda分为4个区,sda1(挂载到boot), sda2(挂载到root), sda3(挂载到home)和sda4,其中前三个是主分区,sda4是扩展分区,扩展分区上又有逻辑分区sda5(swap分区),因此新硬盘也按此分区,只是各个分区大小不同。 运行fdisk对sdb进行分区 /sbin/fdisk /dev/sdb 类似再创建两个分区,然后再如下创建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并把分区格式改为82。 最后保存修改并退出。 分区修改写入后,再执行mkfs进行格式化 /sbin/mkfs -t

raid管理工具-mdadm-管理raid1

生来就可爱ヽ(ⅴ<●) 提交于 2020-02-28 14:52:44
raid1 RAID-1 :mirroring(镜像卷)需要磁盘两块以上 原理:是把一个磁盘的数据镜像到另一个磁盘上,也就是说数据在写入一块磁盘的同时,会在另一块闲置的磁盘上生成镜像文件,(同步) 特性:当一块硬盘失效时,系统会忽略该硬盘,转而使用剩余的镜像盘读写数据,具备很好的磁盘冗余能力。 磁盘利用率为50%,即2块100G的磁盘构成RAID1只能提供100G的可用空间。 创建分区 [ root@ 777 ~ ] # fdisk /dev/sdd 创建raid1 [ root@ 777 ~ ] # mdadm -C -v /dev/md2 -l 1 -n 2 -x 1 /dev/sdd1 /dev/sdd[2,3] mdadm: Note: this array has metadata at the start and may not be suitable as a boot device. If you plan to store '/boot' on this device please ensure that your boot-loader understands md/v1.x metadata, or use --metadata = 0.90 mdadm: size set to 3140608K mdadm: largest drive ( /dev

Linux 命令 - mknod

↘锁芯ラ 提交于 2020-02-28 14:40:07
mknod 创建块设备或者字符设备文件。此命令的适用范围:RedHat、RHEL、Ubuntu、CentOS、SUSE、openSUSE、Fedora。 1、语法 mknod [选项] 设备名 设备类型 主设备号 次设备号 2、选项参数列表 选项 说明 --version 显示命令版本信息 --help 显示帮助信息 -m 或 --mode=MODE 设置权限 -Z 或 --context=CTX 设置SELinux的安全上下文 设备类型 b,块设备;c,字符设备;u,没有缓冲的字符设备;p,fifo设备 设备号 只能是十进制和八进制,如果是0x开头,那么还是十进制。对于b、c、u设备,必须给出设备号,对于p设备,必须忽略设备号 当类型为b、c或u时,必须同时指定主设备号和次设备号;当类型为p时,必须省略它们。如果主设备号或次设备号以0x或0x开头,则解释为十六进制;否则,如果以0开头为八进制,其他为十进制。 3、实例 1)创建块设备文件 [root@localhost ~]# mknod /dev/sdb4 b 1 1 //创建一个设备 [root@localhost weijie]# ls -l /dev/sdb4 brw-r--r-- 1 root root 1, 1 9月 7 08:21 /dev/sdb4 2)创建字符设备文件 [root@localhost ~]#

Linux中/proc目录下文件详解 /proc/devices文件 /proc/modules文件

五迷三道 提交于 2020-02-28 14:38:44
原来对linux系统中的/proc目录不是很了解,只知道可以查看cpu,内存等相关的信息,后来一个朋友问我/proc目录的一些内容,还真没有答上来,于是搜索下资料,找到一篇不错的文章,学习了! 转载如下: Linux中/proc目录下文件详解(一) /proc文件系统下的多种文件提供的系统信息不是针对某个特定进程的,而是能够在整个系统范围的上下文中使用。可以使用的文件随系统配置的变化而变化。命令procinfo能够显示基于其中某些文件的多种系统信息。以下详细描述/proc下的文件。 /proc文件系统是一个伪文件系统,它只存在内存当中,而不占用外存空间。它以文件系统的方式为访问系统内核数据的操作提供接口。用户和应用程序可以通过 proc得到系统的信息,并可以改变内核的某些参数。由于系统的信息,如进程,是动态改变的,所以用户或应用程序读取proc文件时,proc文件系统是 动态从系统内核读出所需信息并提交的。 -------------------------------------------------------------------------------- /proc/cmdline文件 这个文件给出了内核启动的命令行。它和用于进程的cmdline项非常相似。 示例: [root@localhost proc]# cat cmdline ro root=LA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