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器

算术运算单元ALU的设计与实现

拟墨画扇 提交于 2019-12-30 13:10:27
算术运算单元ALU的设计与实现 这是2018年大三时的一个课程设计,在这里把相关技术和用到的知识分享给大家。(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可能存在错误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题目给出的要求如下: 一、设计题目及要求 要求: 1.进行两个四位二进制数的运算。 2.算术运算:A+B,A-B,A+1,A-1 3.逻辑运算:A and B,A or B,A not, A xor B 注意:从整体考虑设计方案,优化资源的利用 二、设计过程及内容 2.1总体设计 ALU算术运算单元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图1 ALU运算单元系统结构图 为了尽可能减少资源的使用(或以相同的资源增加更多的功能),在此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基于寄存器的分时复用输入模块进行改进。 图2 基于分时复用方法的ALU运算单元结构 ①输入模块 该模块用于两个四位二进制数的输入。通过使用实验箱的拨码开关,输入高低电平,表示二进制的 1和0,四组拨码开关组合可以表示一个四位二进制数。 ②逻辑运算单元 该模块用于两个四位二级制数的逻辑运算。通过列出一位二进制数逻辑运算的真值表(含有四种不同的逻辑运算功能),得出了一位二进制数逻辑运算单元的表达式(已使用卡诺图化简)。将按照逻辑表达式连接好的多个一位二进制逻辑运算单元进行组合,可得到多位二进制数逻辑运算单元。 通过使用“真值表+卡诺图”的方法将所有的逻辑运算的表达式融合在一起进行化简

视图&事务&存储过程&流程控制

我只是一个虾纸丫 提交于 2019-12-27 16:37:51
视图 1.什么是视图? 视图就是通过查询得到的一张虚拟表,然后保存下来,下次直接使用即可 2.为什么要用视图? 如果要频繁使用一张虚拟表,可以不用重复查询 3.如何使用视图? create view 视图名 as select * from 表 inner join 表 on 条件; 强调 1.在硬盘中,视图只有表结构文件,没有表数据文件 2.视图一般只适用于查询,不推荐修改视图的数据,如果修改的话会将原数据进行修改。 修改视图:当组成视图的基本表发生变化后可以通过修改视图来保持于基本表的一致性CREATE OR replace VIEW 视图名 AS SELECT * FROM 基本表;删除视图drop view 视图名; 为什么开发过程中不会使用视图 视图是mysql的功能,如果项目中使用大量的视图,在你想要扩充功能的时候如果这个视图需要对视图修改的话,就需要先将mysql这边的视图修改后去应用程序中修改对应的sql语句,这样的话需要跨部门沟通,所以通常不会使用视图,而是通过修改sql语句进行扩展功能。 触发器 是一种保证数据完整性的方法。由事件来触发并非由程序调用和手动启动。 为什么使用触发器? 触发器是针对于对于某张表数据增insert,改update,删delete的行为,这类操作行为一旦执行就会触发触发器的执行,即自动执行另一端sql代码 创建触发器语法 #针对插入

Oracle超详细笔记10--触发器

匆匆过客 提交于 2019-12-27 14:26:28
一、 触发器概述 1.触发器的概念与作用 触发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存储过程,编译后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中。 当特定事件发生时,由系统自动调用执行,而不能由应用程序显式地调用执行。 触发器 不接受任何参数 。 触发器主要用于维护那些通过创建表时的声明约束不可能实现的复杂的完整性约束,并对数据库中特定事件进行监控和响应。 2.触发器的类型 DML触发器 建立在基本表上的触发器,响应基本表的INSERT,UPDATE,DELETE操作。 INSTEAD OF触发器 建立在视图上的触发器,响应视图上的INSERT,UPDATE,DELETE操作。 系统触发器 建立在系统或模式上的触发器,响应系统事件和DDL(CREATE,ALTER,DROP)操作。 3.触发器组成 触发器由 触发器头部 和 触发器体 两个部分组成,主要包括: 作用对象 :触发器作用的对象包括表、视图、数据库和模式。 触发事件 :激发触发器执行的事件。如DML、DDL、数据库系统事件等。 触发时间 :用于指定触发器在 触发事件完成之前还是之后 执行。如果 指定为AFTER,则表示先执行触发事件,然后再执行触发器;如果指定为BEFORE,则表示先执行触发器,然后再执行触发事件。 触发级别 :触发级别用于指定触发器响应触发事件的方式。默认为语句级触发器,即触发事件发生后,触发器只执行一次。如果 指定为FOR EACH ROW

OO第二次博客总结

断了今生、忘了曾经 提交于 2019-12-27 10:59:52
(1)从多线程的协同和步控制方面,分析总结自己三次作业来设计 策略及其变化。 多线程电梯: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多线程,我在还没有理解概念的情况下贸然上手,导致线程同步非常混乱。现在再来分析,发现思路其实还算清晰。InputHandler与调度器之间是生产者-消费者关系,中间应当有个线程安全类requestTray。调度器和各个电梯的存储队列间也是生产者-消费者关系。 IFTTT: 本次作业我认为我在多线程控制方面比电梯好很多,没有出现线程方面原因造成的bug。重要原因在于本次作业的多线程协同其实只出现在了文件操作方面,说白了是建立snapshot与测试线程修改文件之间的冲突。那么只需要在建立snapshot时上锁,同时将测试线程的所有方法上锁即可。 出租车: 我认为我这次的线程安全反而搞复杂了。InputHandler要读取电梯的状态,电梯自身要读取并修改自身的状态,请求监控器也要不断读取电梯状态。这样锁的切换之间造成的消耗很高,也容易出现bug。 (2) 基于度量来分析自己的程序结构 多线程电梯 序列图: 可以看到,本次作业的一些主要方法,比如主函数的run,电梯的update,判断同质请求的函数、进行捎带分配的函数,这些功能非常重要的函数的圈复杂度依然很高,显得很臃肿。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是电梯系列作业的第三次作业,所以自己一直在不断地在原用功能上加东西

SqlServer中用@@IDENTITY取最新ID不准的问题

爷,独闯天下 提交于 2019-12-27 08:32:40
最近遇到了一个SqlServer中用@@IDENTITY取最新ID不准的问题,经过在网上的一番查找,找到了如下资料,略作记录: "一个网友问我一个关于@@IDENTITY的问题。他的数据库中有一个存储过程,有 insert语句,然后马上就用SELECT @@IDENTITY取刚插入的ID值,通常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问题是ID实际上已经达到了100多万了,而 SELECT @@IDENTITY 返回的只有很小的值(才30多),令人费解。 我开始也不太明白,问他先别管@@IDENTITY,新插入记录,ID是多少。他说ID是100多万那么大的数。不是才几十那么小。我帮他分析可能性,是不是identity到了最大限,且identity最大是2的64次方。他说int 最大值是 2,147,483,647,他的ID离溢出还早呢, 但是 return @@IDENTITY 就是 很小的值(只有几十)。我然后又帮他分析道,是不是ID的值被重置过?他说不是,他说现在新插入的 id 就是 170多万。说到这里,我了解了一点了。我建议他用scope_identity(table_name)函数来取指定表的IDENTITY。我们以前有过经验,@@IDENTITY和IDENTITY_CURRENT()都不是很理想,因为它们会受当前表的范围影响。通常有触发器就会引起@@IDENTITY不能正确地取值

Python-EEG工具库MNE中文教程(10)-信号空间投影SSP数学原理

余生长醉 提交于 2019-12-27 07:18:27
目录 projector(投影)和投影背景 案例解释投影原理 导入工具库 什么是projector(投影)? 计算正交平面 使用SVD计算投影矩阵 本分享为脑机学习者Rose整理发表于公众号:脑机接口社区(微信号:Brain_Computer).QQ交流群:903290195 projector(投影)和投影背景 projector(投影)(简称proj),也称为信号空间投影(SSP),定义了应用于空间上的EEG或MEG数据的线性操作。 可以将该操作看做是一个矩阵乘法,通过将数据投影到较低维度的子空间来降低数据的秩。 这种投影算子可以同时应用于数据和正向运算,用于源定位。注意,可以使用这样的投影算子来完成EEG平均参考。 它存储在info[‘projs’]中的测量信息中。 案例解释投影原理 导入工具库 import os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 . pyplot as plt from mpl_toolkits . mplot3d import Axes3D # noqa from scipy . linalg import svd import mne # 定义绘制3d图像 def setup_3d_axes ( ) : ax = plt . axes ( projection = '3d' ) ax . view_init (

Linux-Windows10双系统安装

我的梦境 提交于 2019-12-26 21:45:28
在Windows10系统上搭建完深度学习环境用于无人驾驶中的目标检测后,想在Linux系统上再尝试一下。由于VMware虚拟机安装的Linux系统不支持物理硬件,所以需要一步到位安装一个双系统。本文介绍如何安装双系统以及装完系统后的输入法和英伟达显卡驱动配置。 1.安装双系统 详细操作参考 https://blog.csdn.net/fanxueya1322/article/details/90205143 详细操作参考 https://blog.csdn.net/lzq_103/article/details/84197486 1.1 U盘启动盘的制作 将Ubuntu系统ISO 格式镜像文件借助 Rufus工具 加载进U盘,从而将U盘制作成启动盘。 1.2 分配磁盘空间 留出磁盘空间用于安装ubuntu 系统。 这里有一个巨坑,容易误操作,把主分区转成了动态分区。动态分区的箭头处颜色为绿色,然后不支持磁盘空间分配,即没有分区的磁盘概念。就算留出100G的存储空间,在下一步(1.3)分区时,系统是检测不到这100G存储的。所以在出现系统提示 要不要转为动态磁盘 时,一定要 选择否 . 如果已经转为动态磁盘,经过多种方法的尝试,最终使用AOMEI Dynamic Disk Manager软件可以将动态磁盘转为基本磁盘。 1.3 分区 目录 建议大小 格式 描述 / 150G-200G

Flink的触发器Trigger介绍和使用

眉间皱痕 提交于 2019-12-26 01:17:28
触发器定义了window何时会被求值以及何时发送求值结果。触发器可以到了特定的时间触发也可以碰到特定的事件触发。例如:观察到事件数量符合一定条件或者观察到了特定的事件。 默认的触发器将会在两种情况下触发 处理时间:机器时间到达处理时间 事件时间:水位线超过了窗口的结束时间 触发器可以访问流的时间属性以及定时器,还可以对state状态编程。所以触发器和process function一样强大。例如我们可以实现一个触发逻辑:当窗口接收到一定数量的元素时,触发器触发。再比如当窗口接收到一个特定元素时,触发器触发。还有就是当窗口接收到的元素里面包含特定模式(5秒钟内接收到了两个同样类型的事件),触发器也可以触发。在一个事件时间的窗口中,一个自定义的触发器可以提前(在水位线没过窗口结束时间之前)计算和发射计算结果。这是一个常见的低延迟计算策略,尽管计算不完全,但不像默认的那样需要等待水位线没过窗口结束时间。 每次调用触发器都会产生一个TriggerResult来决定窗口接下来发生什么。TriggerResult可以取以下结果: CONTINUE:什么都不做 FIRE:如果window operator有ProcessWindowFunction这个参数,将会调用这个ProcessWindowFunction。如果窗口仅有增量聚合函数

mysql之触发器trigger

橙三吉。 提交于 2019-12-25 14:11:03
触发器(trigger):监视某种情况,并触发某种操作。 触发器创建语法四要素:1. 监视地点(table) 2. 监视事件(insert/update/delete) 3. 触发时间(after/before) 4. 触发事件(insert/update/delete) 语法: create trigger triggerName after/before insert/update/delete on 表名 for each row #这句话在mysql是固定的 begin sql语句; end; 注:各自颜色对应上面的四要素。 首先我们来创建两张表: #商品表 create table g (   id int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name varchar(20),   num int ); #订单表 create table o (   oid int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gid int, much int ); insert into g(name,num) values('商品1',10),('商品2',10),('商品3',10); 如果我们在没使用触发器之前:假设我们现在卖了3个商品1,我们需要做两件事 1.往订单表插入一条记录 insert into o(gid,much)

用D触发器构造寄存器

a 夏天 提交于 2019-12-24 15:39:14
文章目录 1 用D触发器构造寄存器 1.1 普通寄存器 1.2 上升沿触发寄存器 1.3 循环移位寄存器 1 用D触发器构造寄存器 1.1 普通寄存器 电路结构如下: 我们对其进行封装就得到寄存器: 1.2 上升沿触发寄存器 我们将D型触发器换成上升沿D型触发器就得到了上升沿触发寄存器: 1.3 循环移位寄存器 循环移位寄存器的结构如下: 我们在每个寄存器的输出端加上灯泡,就可以得到跑马灯的电路结构: 我们将振荡器放在触发端就会得到全自动的跑马灯: 将全自动跑马灯进行一下封装: 参考资料: 深度学习:C/C++、计算机体系 来源: CSDN 作者: SlowIsFastLemon 链接: https://blog.csdn.net/SlowIsFastLemon/article/details/10368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