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层

OSI七层

佐手、 提交于 2019-12-01 09:38:32
网络中的七层协议为: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那么介绍一下在网络七层协议中传输数据时的工作原理是: 在数据的实际传输中,发送方将数据送到自己的应用层,加上该层的控制信息后传给表示层;表示层如法炮制,再将数据加上自己的标识传给会话层;以此类推,每一层都在收到的数据上加上本层的控制信息并传给下一层;最后到达物理层时,数据通过实际的物理媒体传到接收方。接收端则执行与发送端相反的操作,由下往上,将逐层标识去掉,重新还原成最初的数据。由此可见,数据通讯双方在对等层必须采用相同的协议,定义同一种数据标识格式,这样才可能保证数据的正确传输。 OSI协议模型: 七层结构记忆方法:应、表、会、传、网、数、物 应用层协议需要掌握的是:HTTP(Hyper text transferprotocol)、FTP(file transferprotocol)、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rotocol)、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3)、IMAP4(Internet mail access protocol) TCP/IP四层模型 应用层:对应OSI中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物理链路层:对应OSI中的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也有叫网络接口层) 数据包说明: IP层传输单位是IP分组,属于点到点的传输;TCP层传输单位是TCP段

CSP2019初赛知识点梳理

烈酒焚心 提交于 2019-12-01 08:40:39
知识点 小 汇总 Catalan数 公式1: \(f(n)=\sum_{i=0}^{n-1}f(i)\times f(n-1-i)\) ,其中 \(f(0)=1\) 如何去理解这个公式? 我们可以 感性地 把这个化为一个二叉树状态方案问题。 当n=1的时候显然方案数为1,即f(1)=1 当n=2的时候,有以下情况 左边sz 右边sz 总方案 1 0 \(f(1)\times f(0)=1\) 0 1 \(f(0)\times f(1)=1\) 所以f(2)=5 当n=3的时候,有以下情况 左边sz 右边sz 总方案 2 0 \(f(2)\times f(0)=5\) 1 1 \(f(1)\times f(1)=1\) 0 2 \(f(0)\times f(2)=5\) 所以f(3)=11 那么我们这样往下推,就得到了 左边sz 右边sz 总方案 n-1 0 \(f(n-1)\times f(0)\) n-2 1 \(f(n-2)\times f(1)\) n-3 2 \(f(n-3)\times f(2)\) …… …… …… 2 n-3 \(f(2)\times f(n-3)\) 1 n-2 \(f(1)\times f(n-2)\) 0 n-1 \(f(0)\times f(n-1)\) 故得到上述式子。 公式2: \(f(n)=\frac{1}{n+1}C^n_{2n}\)

计算机网络基础 【 重点】

微笑、不失礼 提交于 2019-12-01 04:29:44
计算机网络概述 11111 OSI 参考模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系统互联,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联模型,该体系结构标准定义了网络互联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即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在这一框架下进一步详细规定了每一层的功能,以实现开放系统环境中的互连性、互操作性和应用的可移植性,接下来将整理一些常用功能的知识点. 物理层次 协议作用 应用层 为用户提供服务,给用户一个接口 表示层 为数据提供表示,加密与压缩 会话层 确定数据是否需要传输,建立管理与终止会话 传输层 可靠与不可靠的数据传输,以及后期的错误检测 网络层 进行逻辑地址编址,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路由选择 数据链路层 进行硬件(MAC)地址编址有,差错的校验 物理层 电气特性,设备之间进行比特流的传输 以上的列表是一个通用的网络系统模型,并不是一个协议定义.实际上OSI模型从来没有被真正实现过,但是,出于其模型的广泛指导性,现在的网络协议都已经纳入了OSI参考模型的范围之内,OSI参考模型一共有7层,每层的作用在上面有说明,这也是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 ◆每层间作用◆ 物理层: 电器特性,设备之间比特流的传输,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主要设备: 中继器、集线器 主要功能:

TCP/IP、Http、Socket的区别?

冷暖自知 提交于 2019-12-01 03:51:36
网络由下往上分为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通过初步的了解,我知道IP协议对应于网络层,TCP协议对应于传输层,而HTTP协议对应于应用层,   三者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可比性,   socket则是对TCP/IP协议的封装和应用(程序员层面上)。   也可以说,TPC/IP协议是传输层协议,主要解决数据如何在网络中传输,   而HTTP是应用层协议,主要解决如何包装数据。   关于TCP/IP和HTTP协议的关系,网络有一段比较容易理解的介绍:   “我们在传输数据时,可以只使用(传输层)TCP/IP协议,但是那样的话,如果没有应用层,便无法识别数据内容。   如果想要使传输的数据有意义,则必须使用到应用层协议。   应用层协议有很多,比如HTTP、FTP、TELNET等,也可以自己定义应用层协议。   WEB使用HTTP协议作应用层协议,以封装HTTP文本信息,然后使用TCP/IP做传输层协议将它发到网络上。”   而我们平时说的最多的socket是什么呢,实际上socket是对TCP/IP协议的封装,Socket本身并不是协议,而是一个调用接口(API)。   通过Socket,我们才能使用TCP/IP协议。   实际上,Socket跟TCP/IP协议没有必然的联系。   Socket编程接口在设计的时候,就希望也能适应其他的网络协议。

Http、TCP/IP、Socket的区别

柔情痞子 提交于 2019-12-01 03:51:18
网络由下往上分为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通过初步的了解,我知道 IP协议对应于网络层,TCP协议对应于传输层,而HTTP协议对应于应用层 , 三者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可比性,  socket则是对TCP/IP协议的封装和应用(程序员层面上)。 也可以说,TPC/IP协议是传输层协议,主要解决数据如何在网络中传输, 而HTTP是应用层协议,主要解决如何包装数据。 关于TCP/IP和HTTP协议的关系,网络有一段比较容易理解的介绍: “我们在传输数据时,可以只使用(传输层)TCP/IP协议,但是那样的话,如果没有应用层,便无法识别数据内容。 如果想要使传输的数据有意义,则必须使用到应用层协议。 应用层协议有很多,比如HTTP、FTP、TELNET等,也可以自己定义应用层协议。 WEB使用HTTP协议作应用层协议,以封装HTTP文本信息,然后使用TCP/IP做传输层协议将它发到网络上。” 而我们平时说的最多的socket是什么呢,实际上socket是对TCP/IP协议的封装,Socket本身并不是协议,而是一个调用接口(API)。 通过Socket,我们才能使用TCP/IP协议。 实际上,Socket跟TCP/IP协议没有必然的联系。 Socket编程接口在设计的时候,就希望也能适应其他的网络协议。 所以说

协议森林学习笔记(一)

强颜欢笑 提交于 2019-11-30 22:21:40
一、不同层次的协议概要 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遵循不同层次的协议来实现通信 1 物理层:   1.1 两种物理信号来分别表示0和1,比如用高电压表示1,低电压表示0,就构成了简单的物理层协议,电脑有相应的借口接收物理信号,并解读为0/1序列。 2 连接层:   2.1 在连接层,信息以帧(frame)为单位传输。所谓的帧,是一段有限的0/1序列。连接层协议的功能就是识别0/1序列中所包含的帧。比如根据一定的0/1组合识别出帧的起始和结束。   2.2 常见的连接层协议:以太网和WiFi等。   2.3 通过连接层协议,可以建立局域的以太网或者WiFi局域网,并让位于同一局域网络中的两台计算机通信。 3 网络层:   3.1 不同的社区之间该如何通信呢?如何让WiFi上的一台计算机和以太网上的另一台计算机通信呢?我们需要一个有以下功能的“中间人” 1. 能从物理层上在两个网络的接收和发送0/1序列,2. 能同时理解两种网络的帧格式。路由器(router)就是为此而产生的“翻译”。一个路由器有多个网卡(NIC,Network Interface Controller),每个NIC可以接入多个网络,并理解相应的连接层协议。在帧经过路由到达另一个网络的时候,路由会读取帧的信息,并改写以发送到另一个网络。   3.2 通信过程如下: WiFi上的计算机1 -> 路由WiFi接口 ->

TCP/IP、HTTP等网络协议

空扰寡人 提交于 2019-11-30 22:06:24
1、HTTP即超文本传输协议,属于TCP/IP协议簇(由许多协议组成) 2、TCP/IP从上到下分为四层: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OSI分七层) (1)应用层:应用层决定了向用户提供应用服务时通信的活动,如FTP(文件传输协议)和DNS(域名系统)服务就是其中两类,HTTP也处于该层 (2)传输层:传输层对上层应用层,提供出于网络连接中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在传输层有两个性质不同的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3)网络层:用来处理在网络上流动的数据包,数据包是网络传输的最小的数据单位,该层规定了通过怎样的路径(所谓传输路线)到达对方计算机,并把数据包传送给对方,与对方计算机之间通过多台计算机或网络设备传输时,网络层所起的作用就是在众多选项中选择一条输出路线 (4)链路层:用来处理连接网络的硬件部分,包括控制操作系统,硬件的设备驱动,NIC(网卡)及光纤等物理可见部分,硬件上的范畴均在链路层的作用范围之内 3、TCP/IP通信过程: (1)发送端在层与层之间传输数据时,每经过一层时必定打上一个该层所属的首部信息,反之,接收端在层与层之间传输数据时,每经过一层时会把对应的首部消去,这种把数据信息包装起来的做法叫做封装 负责传输的IP协议 (1)IP协议的作用就是把数据包传送给对方,而要确保传动到对方那里则需要满足各类条件

《TCP/IP入门经典》摘录--Part 1

筅森魡賤 提交于 2019-11-30 19:56:06
TCP/IP基础知识 TCP/IP模块化设计的主要优点是:由于TCP/IP的模块化设计,TCP/IP协议栈能够方便地进行修改来适应特定的硬件和操作环境。将网络软件划分为具体的、设计良好的组件,有助于开发人员更容易地编写出于协议系统进行交互的程序。 1、网络协议簇的规则 2、TCP/IP模型的协议层 网络访问层 :提供了与物理网络连接的接口。针对传输介质设置数据的格式,根据硬件的物理地址实现数据的寻址,对数据在物理网络中的传递提供错误控制。 网际层 :提供独立于硬件的逻辑寻址,从而让数据能够在具有不同物理结构的子网之间传递。提供路由功能来降低流量,支持网间的数据传递(术语“网间”(internetwork)指的是多个局域网互相连接而形成的较大的网络,比如大公司里的网络或Internet)。实现物理地址(网络访问层使用的地址)与逻辑地址的转换。 传输层 :为网络提供了流量控制、错误控制和确认服务。充当网络应用程序的接口。 应用层 :为网络排错、文件传输、远程控制和 Internet 操作提供了应用程序,还支持应用编程接口(API),从而使得针对特定操作系统编写的程序能够访问网络。本书后面的章节将详细介绍TCP/IP协议每一层的行为。 3、OSI七层模型 物理层 :把数据转换为传输介质上的电子流或模拟脉冲,并且监视数据的传输。 数据链路层 :提供与网络适配器相连的接口,维护子网的逻辑链接

IP—传输层

天大地大妈咪最大 提交于 2019-11-30 19:33:35
TCP/IP模型与OSI模型比较 共同点:1、都是分成,并且工作模式一样,都要层与层之间很密切的协作关系;有相同的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     2、都使用包交换技术。 不同点:1、TCP/IP把表示层和会话层都归入应用层。     2、TCP/IP结构简单,分成少。 TCP和UDP区别 1、TCP是基于连接协议,UDP是面向非连接的协议。 2、从可靠性的角度来看,TCP的可靠性优于UDP。 3、从传输层来看,TCP的传输速度比UDP慢。 4、从报文协议角度来看,TCP的协议开销大,但是TCP具有流量控制功能,UDP的协议开销小,但是UDP不具备流量控制功能。 5、从应用场合来看,TCP适合于传送大量数据,而UDP适合传送少量数据。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Eddie-Richard/p/11637564.html

计算机网络概念

不问归期 提交于 2019-11-30 19:17:17
  互联网通信,相当于机器与机器之间对话,而他们对话时所使用的语言就被理解为互联网协议,但由于语言的种类太多,有时会出现无法沟通的情况,所以就对协议进行了规范化,形成了一种标准这种标准被称之为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 Suite)。 互联网协议被划分为7 or 5层,其国际标准是OSI7层模型: 经过提炼后的OSI5层模型: 七层模型的原理是:   由应用层(应用、表示、会话)发起“数据”,传输层将“数据”封装应用端口号组成“端口号数据”,网络层将“端口号数据”封装上IP地址成为“IP端口号数据”,数据链路层将“IP端口号数据”封装上MAC地址,成为“MACIP端口号数据”,到了物理层通过物理介质传输到接收端的网络。接收方在一层层的解开封装,数据链路层将MAC地址获取到,网络层将数据分配到相应的IP地址上,传输层将数据发送给对应端口号的应用程序,应用程序读取数据。   互联网通信,相当于机器与机器之间对话,而他们对话时所使用的语言就被理解为互联网协议,但由于语言的种类太多,有时会出现无法沟通的情况,所以就对协议进行了规范化,形成了一种标准这种标准被称之为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 Suite)。 互联网协议被划分为7 or 5层,其国际标准是OSI7层模型: 经过提炼后的OSI5层模型: 七层模型的原理是:   由应用层(应用、表示、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