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过程

Tensorflow学习之MNIST数据集

ぐ巨炮叔叔 提交于 2019-11-27 22:06:43
前言: 最近有段时间没学习了,主要是MNIST数据集这一节的代码很多错误,比较难调试,而且每次报的错误还不一样,在网上百度又尝试了好多种解决办法最后才解决,挺烦的。还有就是自己本来选的人工智能方向,但是导师在这个方向貌似资源比较少,估计开学了就准备换个硬件方向了,一直都在怀疑自己还应不应该继续学Tensflow。最后就是,自己这段时间超级想买个Ipad Pro,也不知道是怎么会使,感觉跟有毒一样,本来钱就少但是就是想买,就天天在看能不能等到便宜的Ipad Pro。总是有很多事情影响学习啊!!! 言归正传 本节学习的内容:搭建神经网络,在 minist 数据集上训练模型,输出手写数字识别准确率。 mnist 数据集 包含7万张黑底白字手写数字图片,其中55000张为训练集,5000张为验证集,10000张为测试集。每张图片大小为 28x28 像素,图片中纯黑色的像素值为0,纯白色像素值为1。数据集的标签是长度为10的一维数组,数组中每个元素索引号表示对应数字出现的概率。我们将 mnist 数据集中的数据喂入神经网络之前,把数据集中的每张图像的像素用长度是 784 的一维数组来代替,这样再将这个数组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特征喂入神经网络。 使用 input_data 模块中的 read_data_sets() 函数加载 minist 数据集: from tensorflow

【ASM】ASM数据文件和OS文件(FILESYSTEM)转移方法总结

房东的猫 提交于 2019-11-27 16:14:28
【ASM】ASM数据文件和OS文件(FILESYSTEM)转移方法总结 blog文档结构图: 1 说明 本 blog 介绍了各种 asm 数据文件和 filesystem 文件之间的转换方法,有的记录了过程,有的没有记录过程只记录了相关代码,大家若有兴趣可以自行测试。 本次测试的表空间、磁盘组和 os 文件关系如下,文档中不再说明: 表空间名 磁盘组 filesystem 文件 testdg +DATA /orclasm/datafile/ /home/oracle/ 用的数据库环境: SQL> select * from v$version; BANNER -------------------------------------------------------------------------------- Oracle Database 11g Enterprise Edition Release 11.2.0.3.0 - 64bit Production PL/SQL Release 11.2.0.3.0 - Production CORE 11.2.0.3.0 Production TNS for Linux: Version 11.2.0.3.0 - Production NLSRTL Version 11.2.0.3.0 - Production SQL> 2

我的面试题-软件测试基础

浪子不回头ぞ 提交于 2019-11-27 12:24:41
软件的生命周期(prdctrm) 计划阶段(planning)-〉需求分析(requirement)-〉设计阶段(design)-〉编码(coding)->测试(testing)->运行与维护(running maintrnacne) 1 ,问:你在测试中发现了一个 bug ,但是开发经理认为这不是一个 bug ,你应该怎样解决。 答: 首先,将问题提交到缺陷管理库里面进行备案。 然后,要获取判断的依据和标准: 根据需求说明书、产品说明、设计文档等,确认实际结果是否与计划有不一致的地方,提供缺陷是否确认的直接依据; 如果没有文档依据,可以根据类似软件的一般特性来说明是否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来确认是否是缺陷; 根据用户的一般使用习惯,来确认是否是缺陷; 与设计人员、开发人员和客户代表等相关人员探讨,确认是否是缺陷; 合理的论述,向测试经理说明自己的判断的理由,注意客观、严谨,不参杂个人情绪。 等待测试经理做出最终决定,如果仍然存在争议,可以通过公司政策所提供的渠道,向上级反映,并有上级做出决定。 2 ,问:给你一个网站,你如何测试? 答: 首先,查找需求说明、网站设计 m 等相关文档,分析测试需求,制定测试计划,确定测试范围和测试策略,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功能性测试;界面测试;性能测试;数据库测试;安全性测试;兼容性测试 设计测试用例: 功能性测试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测试理论

我们两清 提交于 2019-11-27 10:50:50
软件研发流程和质量 最常见软件开发模型:瀑布模型(v、w模型)           快速原型模型           敏捷开发模型 V模型    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单元测试(独立的模块测试)、集成测试(模块联调)、系统测试(整体流程)、验收测试(验证是否满足需求) 。 v模型的优点: v模型清楚地标识出了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 清楚地描述了测试阶段与开发过程各阶段的对应关系与开发同步(引入检测机制,需求分析做的好不好,看验收测试);它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式把整个开发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都很明确,因此便于控制开发过程:阶段划分清晰,方便工作的整体把控。 v模型的测试既包括了底层测试(检验源代码质量的测试:单元测试),又包括了高层测试(需求级的测试:系统测试)。 v模型的缺点: 它仅仅把测试过程作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之后的一个阶段,容易让人理解为测试是软件开发的最后一个阶段; 和瀑布模型一样,流程也是单向的。到了测试阶段,程序已完成,错误已经产生,很多前期的错误一直到测试阶段才发现,甚至无法发现,往往无从修改了。 没有明确说明早期的测试,不符合越早测试和不断地进行测试的原则(用户需求对不对要到验收测试才能发现)。 W模型-双V模型 开发一个v,测试一个v,开发和测试并行。 开发V: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集成、实施、交付。

软件工程作业

ⅰ亾dé卋堺 提交于 2019-11-27 09:16:06
任高军 008 于谦  015 2012/12/15 首次提交作业 2012/12/16 根据老师指出的缺陷和错误进行修改(添加相关链接地址,重新查找一遍学术搜索的移动端应用产品) 作业题目博文地址: http://www.cnblogs.com/xinz/archive/2012/03/26/2417699.html 第一部分 我们用IE9和Chrome浏览器对系统介绍中的每一个功能进行了测试,仅发现一个较为影响使用的功能缺陷。 以co-author graph为例(其他如co-auther path和citation graph等也有该问题),当作者较多并且合作关系复杂时,图片叠在一起,无法看到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http://academic.research.microsoft.com/VisualExplorer#28553 很自然的,用户会希望将图放大,也确实,右下角有缩放功能,但是放大后: 要知道用户并不是希望看到更大的图片,所以这一缩放功能的开发者未能明确该功能设计的需求依据。 修改建议:图片大小保持不变,调整两作者之间的距离。其实该系统的call for paper模块就有类似的实现: http://academic.research.microsoft.com/CFP#latest=180 第二部分 通过对开发流程描述 http://www.cnblogs

细谈测试---我的启示录

╄→гoц情女王★ 提交于 2019-11-27 08:17:33
小时候对测试不很重视,比如让你做一件事,你会考虑其风险,别的因素吗。当你埋头只顾自己写软件代码,发布软件,就完事啦。但事实并非如此,对方说你的网站有漏洞,或者软件注册码容易破解,这些你并不知道。跟客户打交道,客户不是说做完项目就完事啦,往往要一个月维护。或者测试一下。意外的情况也很多,这些你绝对没想到。软件的bug如何产生的,在你写之前就产生。人的思维并非绝对的。往往是相对的,人们总喜欢自以为是,"I,M GOOD......"但测试离不开实践,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 软件测试就像给人诊断 软件测试 的过程其实很像给人看病的过程 首先,你看到一个人的症状的时候,就是看到了这个bug, 然后通过这个bug可以联想到某种病 通过对于这个种病的联想 你可以查看有关这种病的关联性bug是否在这个人的身上也都存在, 如果这种病的关联性的bug都存在 那么就可以很肯定的说,这个人是得了这个病。 。。。。 当修复了这个bug之后, 你应该把有关这个病的所有bug都验证一遍, 并且最好把全身都检查一遍,以确保没有影响到整个人 软件测试就像是向上帝祷告 你究竟有罪没有,牧师有时会问你有没有罪,求上帝宽恕 按照上帝说:“世人皆有罪,唯有上帝是洁净的” 软件产品代码bug,是存在的。 软件测试就像测试人生 如,一个故事----我为什么没升职 到公司 工作 快三年了,比我后来的同事陆续得到了 升职 的机会

网络安全 与 加密算法

大兔子大兔子 提交于 2019-11-27 07:12:33
计算机中的网络安全 在本篇中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 机密性 密码学 对称加密算法(DES, 3DES, AES) 公开秘钥算法 RSA大素数的获取 完整性 散列函数(MD5, SHA-1, 并没有提及算法实现) 报文鉴别(MAC) 数字签名 端点鉴别 应用 SSL(TCP网络安全) 运行时安全 防火墙的基本知识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机密性, 即发送的信息只有双方彼此能够解读,其他人以任何方式皆无法解读。 报文完整性, 即接收方需要能够验证,当前接收到的数据是完整的,没有被经过篡改的。机密性与完整性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属性。 端点鉴别, 需要知道我收到的消息, 确确实实是来自于对方, 而不是恶意方伪装的。 运行性安全, 需要能够识别并阻拦恶意攻击。如 Dos攻击等, 其目的并非为了窃取信息,而是使得系统瘫痪, 无法运行。 机密性 首先来看机密性问题, 小明和小红之间发送的有效信息 不希望被第三方解读。 而实现这点的方式自然是, 加密, 加密,就需要相关的密码。 密码学 加密所要实现的根本目的是,将数据加密,除非拥有相关的秘钥,算法,才能够 也 必须能够 将数据恢复到 原始数据。 这里的原始数据被称作 明文 , 小明使用了 加密算法 加密其明文, 生成的文本为 密文 , 加密算法是公知的,而 秘钥 是私有的. 对称秘钥体系 凯撒密码 是一种简单的加密算法。 对于字母而言, 约定 用

软件测试学习-测试用例设计

大兔子大兔子 提交于 2019-11-27 03:58:16
1.开发模式 瀑布模型 过程: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完成-维护 优点:各个阶段比较清晰,适用于需求比较稳定的产品,强调早期计划和调查 改良:过程中加入少量的迭代过程(重复工作[例如再一次和产品经理等人确认需求]) 快速原型模型 过程 快速分析-需求说明-构造原型-原型-运行原型-评价原型-修改意见 适合于不确定需求的系统 螺旋模型(瀑布模型重复进行)不建议使用 2.测试模型 V模型 过程: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单元测试(单一模块)-集成测试(所有模块)-系统测试(功能,性能,兼容) -验收测试(α测试(测试人员测 许多bug) β测试(用户测试)γ gamma测试) 优点:底层测试:单元测试 高层测试:系统测试 阶段清晰,便于把控 缺点:错误不能及时发现 线性关系,返工量大,灵活性低 改良:步骤添加少量的迭代 W模型 优点:开发和测试同时进行,趁早找出缺陷 分阶段工作,便于项目管理 缺点:线性模型,返工量大,灵活性低 没有文档,w基本不适用 实现难,对技术人员要求高 H模型基本不用 3.测试分类 随机测试:以前发现重大bug,新功能,重要功能,特殊情况进行二次测试,结合回归测试。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1617-fung/p/11343218.html

软件单元测试之我见

浪子不回头ぞ 提交于 2019-11-27 01:35:49
本文是个人对于UT的一些想法和总结,参考时建议请查阅官方资料。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nblogs.com/sizzle/p/4476392.html 测试思想 编写UT测试代码,通常是为了达到下面几个目的: 在程序可以运行前确认部分模块的正确性。 实行自动测试,减少人力成本。 增加测试手段,降低bug到下游的概率。 明确变更代码时产生的影响。 但是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UT做成后很难达成以上目标,反而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UT代码难于编写导致成本增加。 使用UT检测出的bug量少,甚至在初期检测出的bug都是UT编写错误而引入的无效bug。 以上问题发生的原因是开发人员在设计和编码时没有考虑可测试性,导致UT容易发生弊大于利的情况。 在设计和编码时充分考虑可测试性,需要具备丰富的测试经验,而且难于达成,因此产生了”测试驱动开发“(Test Driven Development,简称TDD)。 TDD的测试做成过程很简单,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步骤: 根据需求和接口式样书编写测试代码,验证接下来编写的功能代码是否满足期待实现的需求点(此时的测试结果是NG)。 编写功能代码。 确认测试结果,如果NG需要修改功能代码或测试代码,如果OK则从1步骤开始实现下一个需求点或完善功能代码。 总之,TDD过程就是先写期待实现功能的测试代码,然后实装代码使测试通过的。当然

视频面试:今日头条

别说谁变了你拦得住时间么 提交于 2019-11-26 17:36:24
问题记录: 1、自我介绍 2、各个项目中都做了什么? 3、场景:微信朋友圈发小视频 测试要点有哪些? 发视频过程,客户端服务器过程? 4、对测试的理解? 5、对app测试的了解有哪些?用过哪些测试工具? 6、给定数字n,求小于n的最大质数,思路是什么? 7、http,https:http有哪些请求方法,发小视频用的是哪种?为什么? 8、用过哪些测试工具? 9、有哪些问题要问的?无测试经验的,看重基础 10、自己做测试有哪些优势? 11、说一下了解的测试方法? 注: 往自己会的地方引导很重要 问清楚题意,抓住要点答 来源: http://www.cnblogs.com/lizijiangmm/p/8746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