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过程

测试过程操作数据库等操作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19:01
2. show databases; 显示可以数据库 update novel_reg_info_new53 set create_time=1525752469 where id = 868971573; 3.使用chalers抓取请求的url,一般从url中可以看出来请求的接口,字段应该是type = content 这里面包含了领取七天免费特权的接口is_7days_free,这个接口是后端的接口。如果有的接口被前端包裹,可以使用查看日志的方式查看,以本次环境为例,查看方式是tail -f log/access_log | grep content --color 4. 线下测试环境和前端联调的时候,开发的代码里面肯定是线上的环境,所以需要一步替换操作 sed -i "s/https:\/\/boxnovel.baidu.com/http:\/\/cp01-boxnovel.epc.baidu.com:8085/g" `grep https:\/\/boxnovel.baidu.com -rl .` 文章来源: 测试过程操作数据库等操作

事务在执行过程中报错的处理方式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18:01
1.系统在默认情况下: BEGIN TRAN; INSERT INTO dbo.Material_PO_PipeMaterialOrder ( ID , OrderNO , OrderName , Status , RMDSC ) VALUES ( NEWID() , N'测试自动回滚' , N'测试自动回滚' , 9999999999999999999 ,--字段类型是int,但9999999999999999999超过int的最大值,会溢出报错 N'测试自动回滚' ); UPDATE dbo.Material_PO_PipeMaterialOrder SET OrderNO = '测试自动回滚'; COMMIT TRAN; 执行消息: 消息 8115,级别 16,状态 2,第 3 行 将 expression 转换为数据类型 int 时出现算术溢出错误。 语句已终止。 (54 行受影响) 可以看出:Insert语句报错后,系统继续执行后面的Update语句(有行数受影响),没有回滚事务 BEGIN TRAN; INSERT INTO dbo.Material_PO_PipeMaterialOrder ( ID , OrderNO , OrderName , Status , RMDSC ) VALUES ( NEWID() , N'测试自动回滚' , N'测试自动回滚' , ,

Jmeter:实例(脚本过程)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17:01
Ŀ ¼ 需6台机器分别安装java和jmeter。1台机器作为控制机,另5台机器作为执行机。通过控制机运行执行机。 CLASSPATH:%JMETER_HOME%\lib\ext\ApacheJMeter_core.jar;%JMETER_HOME%\lib\jorphan.jar;%JMETER_HOME%\lib\logkit-2.0.jar; 6台机器分配成功安装jmeter后,确定1台机器作为控制机,其余5台机器作为执行机。 修改/bin下的:jmeter.properties server_port=1099 server.rmi.localport=1099 注:修改前最好备份此文件 修改/bin下的:jmeter.properties中的remote_hosts,将执行机IP和端口号列在此处。 注:修改前最好备份此文件 将json依赖包解压后的jar包放在jmeter的/lib/ext下。 将如下图中的测试数据,分别放在5个jmeter执行机器下的:D:\10script\jinfuAPP目录下。 数据为测试手机、测试实名认证的姓名和身份证号。测试登录、实名认证和产品详情查看及预约时需要用到。txt的名字即为并发数_循环次数,如1000_20.txt即为:1000并发,循环20次。 控制机使用jmeter打开脚本:JINFU-联调环境jinfu-login.jmx

CentOS7.0 测试环境准备过程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03:02
1. 公司最近开始走向国产化和开源路线,因为绝大多数国产化都是采取的linux路线, 所以为了保证兼容性, 测试环境大部分从windows迁移到了linux环境. 测试采取逐步推进的模式, 先测试兼容 x86上面 linux 然后没有问题之后, 再兼容龙芯或者是ARM架构的linux环境. 又因为大部分国产化环境采用的是 centos系列或者是ubuntu系列, 最简单的方法是优先采取centos系列. 因为中标麒麟 还有 浪潮K unix 都是走的 centos 的路线 加上systemd的daemon进程基本上已经是linux的守护进程的标准. ubuntu 兼容也比较容易一些了. 2. 首先准备centos的环境, 安装方式比较简单. 这里安装时的注意事项主要如下: 2.1 设置 根分区 / 的大小 centos 默认根分区50g , 如果安装了docker 或者是一些数据库到根分区,可能很快就会造成磁盘满了, 建议修改根分区到占用较多的磁盘大小. 2.2 设置网络为自动连接. 不然每次开机可能需要修改手动连接网络. 3. 安装完centos 之后的处理. 3.1 关闭防火墙 测试环境里面关闭防火墙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但是生产环境极端不建议关闭防火墙. systemctl disable firewalld systemctl stop

我们在软件测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去解决?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3:51:01
1. 提测质量差   问题描述:第一个提测版本差,有些均未通过 冒烟测试   问题分析   A. 版本提测质量差,但基于发布时间已在,因此,在提测差时就开始测试   提测质量差的点:- 基于上每项功能的完成度都不高 - 有些功能均未实现 -   B. 新的团队,团队处于磨合期   C. 在提测时,对提测要求不明确,在时间点到后,匆忙提测   解决方式:   明确版本提测要求,并且开发得到了足够的时间。 2. 版本控制   问题描述:   最初阶段,每天出一个版本,基于新版本测试,记录每个版本上测试的功能。版本过于频繁,质量把控不好   问题分析:   A. 基于版本提测质量差,而且每天出一个版本,差上加差,   B. 虽然记录每个版本上测试的功能,但仍然无法把控当前版本的质量状况。   解决方式:暂停每天发布一个版本   前期:将全功能版本作为下一个版本发布目标,但由于一些功能并没有完成,因而,全功能版本分成了好几个阶段   后期:以测试一轮周期,发布最新版本 3. 功能反复   问题描述:在上一个版本是OK的功能,在新版本中功能失常   功能反复分两点:一是大功能反复, 二是小功能(如:某个bug)反复   问题分析:   大功能反复:情况主要发生成项目前期和中期   A. 功能未完成,在完善功能时,未考虑到与该功能相关的点   B. 在提测之后,发现一些问题,导致了整个模块重构

读周志华《机器学习》个人读书笔记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2:56:40
机器学习所研究的内容:是关于在计算机上通过数据产生“模型”的算法,即为“学习算法”(learning algorithm)。 “模型”指的就是学习所得的结果。 从数据中学得模型的过程称为“学习”或“训练”。 预测的若为离散值,此类学习任务称为“分类”(classification)若为连续值,此类学习任务称之为“回归”(regression)。涉及到两个类别的“二分类”(binary classification)任务,其中一个为“正类”(posive class),另一个为“反类”(negative class)。 根据训练数据是否拥有标记信息,学习任务分为:“监督学习”(supervise learning)和“无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分类回归是前者的代表,聚类(clustering)是后者的代表。 学得的模型适用于新样本的能力,称为“泛化”(generalization)能力。 归纳(induction)和演绎(deduction)。 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泛化过程,即为从具体的事实中总结出一般的规律。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特化”(specialization)过程,即从基础原理推演出具体状况。 归纳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归纳学习相当于从样例中学习,而狭义的归纳学习则要求从训练数据中学得概念,又称为“概念学习”或“概念形成”。

20191030 测试过程的想法

与世无争的帅哥 提交于 2019-12-02 19:25:31
功能测试的用例编写 熟悉需求,梳理了测试点,未细化 再结合详细设计文档,补充测试场景 最后结合需求文档,补充用例的详细操作和期望结果 并给用例划分测试优先级 接口测试落实 目前来说,用例编写及评审完后,有1、2天的空闲时间,可以根据接口开发情况,看接口能测试的力度。 后期再完善接口测试用例(但目前来说,接口测试的数据准备不合理,测试数据是写死的,需要手工提前准备) 性能测试 迭代版本是否有模块,需要考虑支持N个用户的并发,每次迭代,性能能得到保持,即性能的基准测试 迭代版本是否有大量数据的查询、统计,如果统计页面使用稍微频繁,服务器资源占用是否合理,是否有慢SQL,会引起后台系统挂掉? 因此在测试策略中需要考虑这些。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ww-xiaowei/p/11760497.html

软件理论基础-

浪尽此生 提交于 2019-12-02 16:07:28
一. 概念 软件:实现用户需求的源代码,及与之匹配的文档和支撑其运行的配置数据,是一种逻辑存在的资产(数据结构+算法+文档+服务) 软件测试:以用户的需求为基准,运用科学的测试方法对被测对象进行检测,找出偏离需求的需求实现 软件测试:为了尽早尽快的发现软件产品中所存在的各种软件缺陷而进行的贯穿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对软件产品进行验证和确认的活动过程 调试:对软件程序代码对出一系列的检查和纠正的过程,以保证软件能正常运行为目的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错误的过程,此外,不仅发现错误,而且还有易用性等测试,这些统称为缺陷 二. 人们对软件测试目的的认知过程 证明(表明软件能够运行)-->纠错(发现错误)--> 预防(预防管理) 三. 测试执行 单元测试执行 集成测试执行 系统测试执行 四. 测试和调试的区别 测试的目的是发现错误,对象为文档和代码,有待定的流程有计划性,从已知条件开始,有预定义过程,我预定结果 调试的目的是定位问题,纠错,对象为代码,无特定流程,无计划,无已知条件和预定结果 五. 回归测试的目的 1.验证修复的缺陷或者新的的功能是否正确 2.验证对代码的修改是否引入了新的错误 六. 软件测试的主要工作 1.查视代码,评审开发文档 2.进行测试设计,写测试文档(测试计划,测试方案,测试用例等) 3.执行测试,发现软件缺陷,提交缺陷报告,并确认缺陷得到了解决 4

搭建并测试缓存DNS

吃可爱长大的小学妹 提交于 2019-12-02 14:37:08
4案例4:搭建并测试缓存DNS 4.1问题 本例要求熟悉缓存DNS的工作过程,准备一台可上网的RHEL7虚拟机,并完成下列任务: 安装bind、bind-chroot包 搭建并测试基于全局转发器的缓存DNS 注意:若所在机房不具备访问互联网DNS条件,此案例该由学员自行在家完成。 4.2方案 权威/官方DNS服务器的特点: 至少管理一个DNS区域,需要IANA等官方机构授权 典型应用:根域DNS、一级域DNS、二级域DNS、三级域DNS、.. .. 缓存DNS服务器的特点: 不需要管理任何DNS区域,但是能够替客户机查询,而且通过缓存、复用查询结果的加快相应速度 典型应用:ISP服务商、企业局域网 缓存DNS服务器的解析记录来源: 方式一:全局转发:将请求转发给指定的公共DNS(其他缓存DNS),请求递归服务 方式二:根域迭代:依次向根、一级、二级......域的DNS服务器迭代 4.3步骤 实现此案例需要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一:为虚拟机pc207提供上网条件 1)为虚拟机添加一块新的网卡,选择NAT或Bridge模式 若选择NAT模式(地址转换),则新加的网卡的上网参数由虚拟化平台自动设置。 若选择Bridge模式(桥接),则新加网卡的上网参数需要参考真实网络的主机,必要时请网络管理员提供支持。 此处所列地址信息可帮助大家理解上网条件,但不作为练习的配置依据: [root

速读《构建之法(第三版)》总结

半腔热情 提交于 2019-12-02 13:35:12
速读《构建之法(第三版)》总结 花了两天的时间,终于是把这本《构建之法》粗略的阅读完毕,我在阅读的过程对于感兴趣的部分进行了仔细阅读,其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但我认为领悟这本书所传达的思想及思维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在此提出自己阅读时所收获的一些问题,不对的地方还望大家及时指正。 问题一 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即便我们有了一定的软件开发能力后,为什么我们还要必须具备软件工程的工程思维? 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软件开发的变化 追溯到计算机刚起步的时候,软件设计只是为了个特定的应用而在指定的计算机上设计和编制,当时的语言使用还是机器代码或汇编语言,软件的规模也比较小,很少使用系统化的开发方法,软件设计几乎就是在个人编程。随着现在计算机整个行业的发展,软件的增多,高级语言的出现等,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软件的可靠性问题突显出来。在这个软件开发越发成熟的今天,从软件的立项到最后软件的发出,中间的开发过程慢慢的形成了各式各样固定的体系,当软件开发还处于幼年时期时,产品大多遵循[分析→设计→实现(制造)→销售→维护],弊端是具有单向、不可逆性。后来,Winston Royce提出了具有相邻回溯的“瀑布模型”以及改进后的最终版本,后续又出现了很多“瀑布模型”的变形版。 图1.1 相邻回溯 图1.2 最终版 软件开发的模型有很多种,不同的软件可能适合不同的开发模型。